中國文人的油條情結

油條可算是中國千百年來長盛不衰的食物,東西南北中,各地的油條大同小異。但即便是細微的差別,在文人眼中往往就包含了特別的意味。

中國文人的油條情結

寫作中的沈從文

1982年初夏,沈從文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湘西鳳凰。故鄉的山水田園依舊那樣寧靜清幽,故鄉的風味小吃也依舊那樣別具一格。據黃永玉回憶,“早上,茶點擺在院子裡,霧沒有散,周圍樹上不時掉下露水到青石板上,弄得一團一團深斑,……”沈從文一邊靜靜地喝著豆漿,一邊稱讚家鄉的油條小而好。

中國文人的油條情結

迷你小油條

梁實秋平生也愛吃油條,先前在大陸,後來到了臺灣,燒餅油條一直是他常吃的早點,但臺灣的油條不夠脆硬。走南闖北幾十年,梁實秋在飲食方面見多識廣,他也介紹過北方的燒餅油條,可謂花樣繁多:燒餅可以分為螺螄轉兒、芝麻醬燒餅、馬蹄兒、驢蹄兒等,油鬼則有麻花兒、甜油鬼、炸餅兒等幾種。“螺螄轉兒夾麻花兒是一絕,扳開螺螄轉兒,夾進麻花兒,用手一按,咔吱一聲麻花兒碎了,這一聲響就很有意思,如今我再也聽不到這個聲音”。

中國文人的油條情結

梁實秋與胡適在臺灣

梁實秋喜歡聽油條壓碎的聲音,這是一種趣味。但是,這種趣味在張愛玲看來卻是一種惡趣。張愛玲對於食物口感的追求幾乎達到了極致,細膩的味覺用細膩的文字表達出來,十分難得。比如“大餅油條同吃,由於甜鹹與質地厚韌脆薄的對照,與光吃燒餅味道大不相同,這是中國人自己發明的。有人把油條塞在燒餅裡吃,但是油條壓扁了就又稍差,因為它裡面的空氣也是不可少的成分之一。”

中國文人的油條情結

油條夾燒餅

周作人津津樂道的是另一種做法:“先將原本兩折的油條扯開,改作三折,在熬盤上烤焦,同時在預先做好的直徑約二寸,厚約一分的圓餅上,滿搽紅醬和辣醬,撒上蔥花,卷在油條外面,再烤一下,就做成了。”

中國文人的油條情結

油條加蔥醬烤過更好吃

周作人認為,餅包油條,油條絕對是主角,餅則是配角。油條的價格是二文,蔥醬和餅只要一文。他還指出,這種吃法的特色是油條加蔥醬烤過,香辣好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