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女性生孩子的痛和蛋疼了解疼痛分級

想要知道女性生孩子時到底有多痛嗎?蛋疼是多痛?這兩者之間到底誰更疼一些呢?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1.疼痛定義

疼痛(Pain)是一種與組織損傷或潛在的損傷相關的不愉快的主觀感覺和情感體驗,包含痛感覺和痛反應兩個成份。痛感覺指的是人類對疼痛的感覺,是人類所特有的,主要發生在大腦皮層。痛反應指的是傷害性刺激所產生的一系列的軀體和內臟反應,往往與自主神經活動、運動反射、心理和情緒反應交織的一起,從低等動物到人均有痛反應。動物的疼痛就是指的痛反應,痛反應可能發生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各級水平,主要表現為心率增快、血壓升高、呼吸運動改變、瞳孔擴大、出汗、恐懼、痛苦表情等。總之,疼痛是一種複雜的生理心理活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症狀之一。

至於疼痛形成的過程,科學家們認為大腦皮質是疼痛的感覺和反應發動的高級中樞。痛覺感受器是位於皮膚和其它組織內的遊離神經末梢,各種傷害性刺激作用於機體可引起受損組織釋放組織胺、緩激肽、5-羥色胺等致痛物質這些物質作用於遊離神經末梢,使痛覺衝動沿傳入神經迅速傳導至脊髓,通過脊髓丘腦束和脊髓網狀束上行至丘腦,投射到大腦皮質引起疼痛,簡單來說就是接觸傷害性刺激,感受,傳輸,疼痛中樞接收信息。

疼痛可作為機體受到傷害的一種警告,這會引起機體產生一系列防禦性保護反應。但是作為一種警告信號,疼痛的應用已具有侷限性,如癌症等出現疼痛時,已為時已晚。而某些慢性的劇烈疼痛,對機體也是一種難以忍受的折磨,因此,鎮痛是醫務工作者面臨的重要任務。

人們應特別關注癌症疼痛(也稱癌性疼痛,或癌痛)是疼痛部位需要修復或調節的信息傳到神經中樞後引起的感覺,是造成癌晚期患者主要痛苦的原因之一。在癌症疼痛患者中,因各種原因50%~80%的疼痛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2.疼痛分級

疼痛分級,是醫學界關於疼痛程度的劃分的等級。目前醫學常用的疼痛評估分為主觀評估法和客觀評估法。患者的主訴是評估疼痛的標準方法,主觀評估適用於慢性疼痛以及急性疼痛,客觀評估僅適用於急性疼痛。目前很多醫院都是採用多種評估方法來綜合評估。腫瘤或疼痛科一般做了疼痛強度綜合評估量表。目前中國醫學界關於疼痛等級的分級,最簡單常用的分級方法是NRS數字分級法,也就是主觀分級法,其中分為0-10十個數字。0為不疼,10為對方所認為的最疼。下面,就重點介紹目前已幾種常見的分級方法。

(1)數字分級法(NRS)

數字分級法是利用《疼痛程度數字評估量表》(如圖1所示)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估,也是最簡單常用的分級方法。將疼痛程度用0~10個數字依次表示,0表示無疼痛,10表示最劇烈的疼痛。交由患者自己選擇一個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數字,或由醫護人員詢問患者:你的疼痛有多嚴重,然後由醫護人員根據患者對疼痛的描述選擇相應的數字。按照疼痛對應的數字將疼痛程度分為:輕度疼痛(1~3),比如刺手背、用力鼓掌;中度疼痛(4~6),比如刀切到手、軟組織挫傷、扭傷等;重度疼痛(7~10),比如蛋疼、重度血管性頭痛、偏頭痛等。孕婦生產時,前期持續性的疼痛,2~3級,宮縮最厲害時,達到7~8級。一度燒傷、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症、重度血管性頭痛、偏頭痛,達到8~9級。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引發的神經痛、晚期腫瘤壓迫神經引發的癌性疼痛等,達到10級。這種方法準確簡明,但不能用於沒有數學概念的患兒。


從女性生孩子的痛和蛋疼瞭解疼痛分級

圖1.疼痛程度數字評估量表


那麼,女性生孩子的痛和蛋疼到底哪個更痛呢?其實,這兩者都很痛,按疼痛等級來分,應該都屬於重度疼痛了,並且這兩種疼痛都會發送很多機械刺激信號至大腦中樞,但是痛覺並不是單一的物理反應,而是部分感知或主觀的體驗,這就意味著每個人感知到的痛苦都會有細微的差別。疼痛感知不僅因人而異,當下的心情、警惕度甚至之前的經歷都可能對疼痛的感知有影響。而這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經歷分娩疼痛能夠帶來一個新的生命,而且幾乎每個女人都會經歷這個過程;而蛋疼則是非必須的,而且蛋蛋被踢還可能會應影響生育寶寶的能力。雖然疼痛的程度可能不同,但疼痛的體驗是一樣的,所以就不要再糾結到底誰更痛了。但是,要明白一點,女性生孩子的痛真地很痛,是非常不容易的。

(2)世界衛生組織(WT0) 疼痛分級法

世界衛生組織(WT0)將疼痛程度劃分為:O 度:不痛;Ⅰ度:輕度痛,為間歇痛,可不用藥;II度:中度痛, 為持續痛,影響休息,需用止痛藥;III度:重度痛, 為持續痛,不用藥不能緩解疼痛;Ⅳ度:嚴重痛,為持續劇痛伴血壓、脈搏等變化。

(3)根據主訴疼痛的程度分級法(VRS法)

是將疼痛測量尺與口述評分法相結合而成。分為五級:無痛、輕度痛、中度痛、重度痛、劇痛。輕度指患者疼痛完全不影響睡眠;中度痛指疼痛影響睡眠,但仍可自然入睡;重度痛指疼痛導致不能睡眠或睡眠中痛醒,需用藥物或其它手段輔助睡眠;劇痛指痛不欲生、生不如死的感覺。

(4)視覺模擬法(VAS劃線法)

這種方法是患者是根據疼痛對生活質量的音響程度而疼痛的程度進行具體的分級。具體而言,無痛/劇痛之間劃一條長線(一般長為100mm),線上不作標記、數字或詞語,以免影響評估結果。一端代表無痛,另一端代表劇痛,讓患者在線上最能反應自己疼痛程度之處劃一交叉線,如圖2所示。


從女性生孩子的痛和蛋疼瞭解疼痛分級

圖2.視覺模擬法


(5)疼痛強度評分Wong-Baker臉

對嬰兒或無法交流的病人用前述方法進行疼痛評估可能比較困難。可通過畫有不同面部表情的圖畫評分法來評估:無痛、有點痛、稍痛、更痛、很痛和最痛,如圖3所示。這種分級方法多用於4歲或4歲以下的幼兒、有先天性認知缺陷或者老年人以及無法用其他分級方法進行疼痛評估的病人。


從女性生孩子的痛和蛋疼瞭解疼痛分級

圖3. 疼痛強度評分Wong-Baker臉


3.疼痛分級的重要性

疼痛分級的重要性在於,根據疼痛的程度,針對地選擇止痛藥。選擇止痛藥時,尤其是對於癌症患者的疼痛藥物選擇時,現在用三階梯止痛法。其基本原則:(1)根據疼痛程度選擇鎮痛藥物;(2)口服給藥,一般以口服藥為主;(3)按時服藥,根據藥理特性有規律地按時給藥;(4)個體化用藥,應根據具體病人和療效給藥。

其具體方法是:(1)第一階段:適用於輕度疼痛患者,選用非阿片類、解熱鎮痛類、抗炎類藥物。如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等;(2)第二階梯:適用於中度疼痛患者,單用非阿片類鎮痛藥不能控制疼痛,應加用弱阿片類提高鎮痛效果。如可待因、曲馬多等;(3)第三階梯:適用於重度疼痛和劇烈疼痛患者,選用強阿片類藥,如嗎啡、哌替啶、美沙酮等。

此外,還會選擇一些輔助藥物,比如在癌痛治療中,常採取聯合用藥的方法,即加用一些輔助藥以減少主藥的用量和副作用。常用的輔助藥有:弱安定藥,如地西洋和艾司唑侖等;強安定藥,如氯丙嗪和氟哌啶醇等;抗憂鬱藥,如阿米替林。

再者,針對神經病理性疼痛而言,鑑於神經病理性疼痛患者疼治療效果與疼痛強度或某些藥物相關性不佳,故常使用治療所需例數(numberneeded to treat, NNT)評分來評價治療藥物的鎮痛效能。在臨床中,闡述藥物有效性的一種方法是計算使一位患者達到一確定程度(通常為50%)的疼痛緩解所需治療的患者數(NNT)加上95%的可信區間。這種方法可用作不同藥物或疾病的臨床相關比較。

在確定藥物效能時,與NNT同等重要的方面是評價藥物相關的有害作用,即計算使一位患者產生顯著的或無法耐受的副作用的治療患者數 (number needed to harm, NNH)。

對許多效能不明確的藥物,採用NNT/NNH的比值是更合適的方法,低NNT/NNH比率的藥物比高NNT/NNH比率的藥物更有優越性。對同一類藥物治療不同的疼痛性狀或不同的藥物治療同一種疼痛性狀的,藥物效能的NNT測量不能揭示大的或一致性的差異,建立NNT/NNH比率對每個藥物和各種疼痛狀態均具有臨床指導價值。(生物谷 Bioon.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