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是盛唐的終結,也是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唐肅宗、代宗時期,無論是出於盛唐遺留的慣性,還是依靠父子倆撥亂反正,總之安史之亂被平息,唐王朝又重新開始發展,但走上了另外一條軌道。
安史之亂產生的新問題,整個唐王朝期間都沒有得到解決。
唐肅宗,裝了一輩子慫,幹了兩件事。
唐肅宗李亨的一生一直活在李隆基的陰影裡,儲君地位搖搖欲墜,李林甫、楊國忠等人對李亨的欺辱也似乎得到了李隆基的默許。從27歲李亨當上太子開始,這種朝不保夕的日子過了18年。
直到安史之亂,45歲的李亨才擺脫了李隆基的陰影。李隆基逃離長安,李亨在馬嵬坡發動政變,誅殺了楊國忠一家,之後決然脫離李隆基,北上朔方靈武,自立為帝。
這實際上是一個很冒險的舉動,畢竟李隆基餘威尚在,但只要能平定安史之亂,李亨就能坐穩皇位,這個險值得冒。
之後李亨就幹了兩件事情,平定安史之亂、消除李隆基政治影響。
憑藉在戰爭第一線的有利位置,李亨打出了平叛靖亂的大旗,軍心、民心大振,扭轉了京城失守、皇帝外逃的不利政治局面,郭子儀、李光弼等名將也在戰場上取得了勝利,重新收復了長安。
李亨所做所為都是為了消除李隆基的政治影響,畢竟自己的皇位來的不正。戰爭期間,借回紇之兵、優先收復長安,就是急於建功立業;回長安之後,任用宦官和外戚培植親信勢力,以對抗李隆基舊臣的影響。
李隆基和李亨同年同月去世,僅差了16天。如果說被幽禁的太上皇李隆基不是自然死亡,一點都不令人驚訝。李亨這一生,唯一一個亮點就是從他老爹那裡搶到了皇位。
即使沒有李亨自立當皇帝,唐王朝也能平定安史之亂。
倒黴的唐代宗,前門拒虎,後門迎狼。
唐代宗繼位的時候,安史之亂形勢已經平穩,唐王朝勝利在望。他父親和爺爺同年同月去世,給他留下一個還算乾淨的局面。
但他也是個運氣不好的皇帝,在平息安史之亂的同時,身後的吐蕃進入到了最強盛的時期。
大批西部軍隊被抽調去了中原,吐蕃失去壓制,趁機佔據了隴右、河西大片大唐土地,甚至還佔領了長安城十五天。河西走廊被截斷,安西、北庭都護府與中原斷絕聯繫。
於是,安史之亂被匆匆平息,唐代宗已經無暇顧及鎮守河朔三鎮的安史餘孽,留下了藩鎮這個最大的隱患。
只能說是無奈了。
唐代宗可不是個窩囊廢,而是個深通權謀的皇帝。
代宗時期,先後有李輔國、魚朝恩、元載等人把持朝政,他在位的十七年,竟然有十五年處在宦官或權臣“專權”狀態。
剛剛繼位,就把立下擁立大功的宦官李輔國免職並暗殺,之後魚朝恩掌握朝政;
八年後,利用宰相元載除掉了魚朝恩,元載也開始把持朝政;
又過了七年,逮捕元載並賜死全家。
這些人被除掉的太容易了,一點兒不像把持朝政的權臣,看看人家董卓、曹操,哪怕是唐朝後面的宦官和權臣也沒這麼弱。
只能說明唐代宗一直掌握著全局,無論是魚朝恩還是元載,只不過是唐代宗手中的棋子。他們做了皇帝想做但不方便做的事情,等反對勢力積累到一定程度,再把他們殺掉以平怨氣。
魚朝恩領兵、排斥郭子儀和李光弼,是否是代宗出於對郭子儀和李光弼的忌憚?
而皇帝不想做的事情,比如元載要在山西建立中都,駐軍以躲避吐蕃襲擾,被唐代宗拒絕。這是調整國家戰略的大事,還涉及軍隊問題,豈能由臣子輕易決定?
想做的事情,恢復國力,唐代宗做到了。
安史之亂後唐朝人口從六千萬銳減到三千一百萬,國家財政也非常緊張。唐代宗任用劉晏等人,到了代宗末期,人口增長到三千六百萬;財政收入從四百萬增長到一千三百萬,民生還有所改善;
想做的事情,抵禦吐蕃,唐代宗做到了。
自安史之亂吐蕃入長安,每年秋天吐蕃軍隊都會下高原攻擊唐朝,但唐代宗任用郭子儀、馬璘、李晟、渾瑊等人御邊,與吐蕃互有勝負,雖然沒能收復河西打通西域,但也沒讓吐蕃再佔到大便宜。
一個窩囊廢皇帝,能做到這些麼?
劉晏的改革措施。
劉晏是中唐最傑出的理財專家,可以與管仲、蕭何並列。
先解決漕運問題,提高了漕運效率,降低運輸消耗和運費,江淮糧食得以源源不斷的輸送到長安,長安糧荒問題解決,並能夠大量存糧;
再改革鹽法,削除冗員,平抑鹽價。國家控制住收購和批發兩個關鍵環節,使鹽稅收入激增十倍,達到財政總稅收的一半;
推行常平法,平抑糧價,控制糧食儲備。豐年收糧入倉,災荒放糧平抑糧價,百姓負擔降低,國家還有收益。
所有這些“養民為先”的措施,都使唐王朝國力有所恢復,老百姓得到了實惠。他培養出的大批理財人員,也成為中唐時期國家財政的中堅力量。
凡是改革,都要損害既得利益獲得者,必定要有反對的人。但劉晏能夠集中精力十幾年進行財稅制度改革,如果沒有唐代宗的背後支持和保護是不可想象的。
劉晏在唐代宗死後兩年就被奸臣陷害致死,是不是也可以認為是被新皇帝唐德宗犧牲了?
史書上對唐肅宗評論還是比較客觀,無非是個一般人。有他也行,沒他也不影響什麼。
對唐代宗評價就兩級分化,《舊唐書》對他評價極高,《新唐書》認為也是一般人。還是王夫之先生評價的最清晰,說代宗善用老子之術。唐代宗縱容權臣用其才能,再除掉以平息民怨,欲先取之、必先與之。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閱讀更多 理工男讀歷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