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資本論第一卷第三篇)》筆記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資本論第一卷第三篇)》筆記

第三篇 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五章 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

84.勞動力的使用就是勞動本身。勞動力的買者消費勞動力,就是叫勞動力的賣者勞動。勞動力的賣者也就由此在實際上成為發揮作用的勞動力,成為工人,而在此以前,他只不過在可能性上是工人。

85.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動或勞動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

86.在勞動過程中,人的活動藉助勞動資料使勞動對象發生預定的變化。過程消失在產品中。它的產品是使用價值,是經過形式變化而適合人的需要的自然物質。勞動與勞動對象結合在一起。勞動物化了,而對象被加工了。在勞動者方面曾以動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東西,現在在產品方面作為靜的屬性,以存在的形式表現出來。勞動者紡紗,產品就是紡成品。

87.資本家購買了勞動力,就把勞動本身當作活的酵母,併入同樣屬於他的各種形成產品的死的要素。從資本家的觀點看來,勞動過程只是消費他所購買的勞動力商品,而他只有把生產資料加到勞動力上才能消費勞動力。勞動過程是資本家購買的各種物之間的過程,是歸他所有的各種物之間的過程。因此,這個過程的產品歸他所有,正象他的酒窖內處於發酵過程的產品歸他所有一樣。

88.每個商品的價值都是由物化在它的使用價值中的勞動量決定的,是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這一點也適用於作為勞動過程的結果而歸我們的資本家所有的產品。

89.勞動力的價值和勞動力在勞動過程中的價值增殖,是兩個不同的量。資本家購買勞動力時,正是看中了這個價值差額。

第六章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90.在同一時間內,勞動就一種屬性來說必然創造價值,就另一種屬性來說必然保存或轉移價值。

91.在勞動過程中,只有生產資料失掉它的獨立的使用價值同時也失掉它的交換價值,價值才從生產資料轉移到產品上。生產資料轉給產品的價值只是它作為生產資料而失掉的價值。

92.生產資料轉給產品的價值決不會大於它在勞動過程中因本身的使用價值的消滅而喪失的價值。如果生產資料沒有價值可以喪失,就是說,如果它本身不是人類勞動的產品,那末,它就不會把任何價值轉給產品。它的作用只是形成使用價值,而不形成交換價值。

93.勞動過程在只是再生產出勞動力價值的等價物並把它加到勞動對象上以後,還越過這一點繼續下去。要再生產出這一等價物,6小時就夠了,但是勞動過程不是持續6小時,而是比如說持續12小時。這樣,勞動力發揮作用的結果,不僅再生產出勞動力自身的價值,而且生產出一個超額價值。這個剩餘價值就是產品價值超過消耗掉的產品形成要素即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價值而形成的餘額。

94.產品的總價值超過產品的形成要素的價值總額而形成的餘額,就是價值已經增殖的資本超過原預付資本價值而形成的餘額。一方面是生產資料,另一方面是勞動力,它們不過是原有資本價值在拋棄貨幣形式而轉化為勞動過程的因素時所採取的不同的存在形式。

可見,變為生產資料即原料、輔助材料、勞動資料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並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因此,我把它稱為不變資本部分,或簡稱為不變資本。

相反,變為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改變自己的價值。它再生產自身的等價物和一個超過這個等價物而形成的餘額,剩餘價值。這個剩餘價值本身是可以變化的,是可大可小的。這部分資本從不變量不斷變為可變量。因此,我把它稱為可變資本部分,或簡稱為可變資本。資本的這兩個組成部分,從勞動過程的角度看,是作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作為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相區別的;從價值增殖過程的角度看,則是作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相區別的。

第七章 剩餘價值率

95.可變資本的這種相對的價值增殖或剩餘價值的相對量,稱為剩餘價值率。

剩餘價值率是勞動力受資本剝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資本家剝削的程度的準確表現。

96.把產品——生產過程的結果——分成幾個量。一個量只代表生產資料中包含的勞動,或不變資本部分。另一個量只代表生產過程中加進的必要勞動,或可變資本部分。最後一個量的產品只代表同一過程中加進的剩餘勞動,或剩餘價值。

97.決定剩餘價值率的,不是剩餘價值同資本總額的比率,而是剩餘價值同資本的可變部分的比率,同樣,決定剩餘產品的水平的,也不是剩餘產品同總產品的其餘部分的比率,而是剩餘產品同代表必要勞動的那部分產品的比率。剩餘價值的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決定的目的,同樣,富的程度不是由產品的絕對量來計量,而是由剩餘產品的相對量來計量。

98.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之和,工人生產他的勞動力的補償價值和生產剩餘價值的時間之和,構成他的勞動時間的絕對量——工作日。

第八章 工作 日

99.工作日不是一個不變量,而是一個可變量。它的一部分固然是由不斷再生產工人本身所必需的勞動時間決定的,但是它的總長度隨著剩餘勞動的長度或持續時間而變化。

100.工作日是在身體界限和社會界限之內變動的。但是這兩個界限都有極大的伸縮性,有極大的變

動餘地。例如我們看到有8小時、10小時、12小時、14小時、16小時、18小時的工作日,也就是有各種各樣長度的工作日。

101.資本只有一種生活本能,這就是增殖自身,獲取剩餘價值,用自己的不變部分即生產資料吮吸盡可能多的剩餘勞動。資本是死勞動,它象吸血鬼一樣,只有吮吸活勞動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勞動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工人勞動的時間就是資本家消費他所購買的勞動力的時間。

102.在資本主義生產的歷史上,工作日的正常化過程表現為規定工作日界限的鬥爭,這是全體資本家即資本家階級和全體工人即工人階級之間的鬥爭。

第九章 剩餘價值率和剩餘價值量

103.可變資本是資本家同時使用的全部勞動力的總價值的貨幣表現。因此,可變資本的價值,等於一個勞動力的平均價值乘以所使用的勞動力的數目。

104.在勞動力價值已定的情況下,一個工人所生產的剩餘價值量是由剩餘價值率決定的,由此就得出如下第一個規律:所生產的剩餘價值量,等於預付的可變資本量乘以剩餘價值率,或者說,是由同一個資本家同時剝削的勞動力的數目與單個勞動力受剝削的程度之間的複比例決定的。

105.如果剩餘價值率或勞動力受剝削的程度已定,勞動力價值或必要勞動時間量已定,那末不言而喻,可變資本越大,所生產的價值量和剩餘價值量也就越大。

106.在勞動力的價值已定和勞動力受剝削的程度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的資本所生產的價值量和剩餘價值量,同這些資本的可變部分即轉化為活勞動力的部分的量成正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