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火燒30萬曹軍面無懼色,火燒藤甲兵爲何卻說「必損陽壽」?

孫雪涵


這是演義故事中的問題,那就用演義的角度來答吧。諸葛亮火燒曹兵和火燒藤甲兵性質是完全不同的,無論是政治目的還是軍事目的,甚至結果,都是完全不同的。演義中諸葛亮神機妙算,凡事既要照顧蜀漢的利益,又要根據天道變化而行,所以即使算無遺策,也違反不了天意,因此即使知道“火燒藤甲兵”會折壽,這也是無法避免的。諸葛亮去世時五十四歲,無論原因是什麼,終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火燒博望坡)

諸葛亮火殺曹兵,一次是在博望坡,諸葛亮第一次作為劉備的軍師,出謀劃策。當時,夏侯惇帶著十萬兵馬進攻劉備,諸葛亮拿著劉備的劍印,指揮心裡既不服又不爽的關,張,並趙雲等人。結果,夏侯惇被一把大火燒得打敗,關,張乃服。因夏侯惇的大敗,曹操又派曹仁帶領50萬大軍出征,來到新野,被諸葛亮先是火燒,後被水淹,殺得曹仁狼狽不堪。後來,赤壁之戰,諸葛亮又借來東風,幫助周瑜黃蓋打贏這場戰爭。但是,這幾次火燒,博望坡和新野,諸葛亮的目的是打退曹魏的進攻,並非以消滅為主,夏侯惇,曹仁等大將也全身而退了。赤壁之戰,諸葛亮只是“幫廚”,主燒的“大廚”是黃蓋,再說這是完全對立的陣營的一場大戰,也是生死之戰,所以消滅敵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因此,這是火燒曹兵的性質和背景。

(藤甲兵)

火燒藤甲兵是有根本區別的,戰後,諸葛亮當時心情要矛盾複雜得多,這是發生在諸葛亮七擒孟獲,最後一次擒孟獲發生的事。孟獲連續被擒放,於是請來烏戈國國主兀突骨帶三萬藤甲兵來助戰。藤甲兵讓蜀漢士兵的箭射不進,刀砍不斷,連精銳的魏延軍都被他們打敗。而且蠻兵的藤甲還可以浮在水上,士兵困了,可以直接坐上面,順流而下,靈活使用,十分難纏。諸葛亮來到盤蛇谷,根據地形,說了句“天助我也”,便心生一計。於是,讓魏延詐敗誘敵,引兀突骨並三萬藤甲入谷,斷了谷口,引燃火藥,三萬人要麼被火藥炸得頭臉模糊而死,要麼被火燒得捲曲而死,十分慘烈。


諸葛亮看到這番情景後,不禁垂淚,雖打贏了,但是損陽壽呀。諸葛亮心情如此複雜矛盾傷心,最直接的原因是此計太決絕,三萬人馬並兀突骨無人生還,死狀惡臭不堪,有違人道。第二,七擒孟獲,性質屬於平叛,重在降服,不適合殺戮過多,結仇過多。第三,孟獲也差不多要降服了,一旦如此,這些人也是蜀漢的子民呀,藤甲兵也可能為蜀漢所用呀。第四,演義是雖然有誇張的成份,即使再誇張,對一介小國烏戈來說,損失三萬士兵,差不多是要滅國了。所以,想到這些,諸葛亮能不垂淚而心痛?這一仗完全是得不償失,諸葛亮甚至說出“必損壽也”。


大飛熊ヽ騎士


我們就來看看諸葛亮火燒藤甲兵的具體經過吧,我們都知道諸葛亮七擒孟獲,最後一擒就是火燒藤甲兵,孟獲被諸葛亮第六次抓了之後,就請烏戈國主兀突骨率著三萬藤甲兵來幫助。

這個藤甲實在是了得,是山澗石壁上的藤經過多重工藝和處理,沾水不溼,可以用來渡江,刀箭不入,只是他們忽略了一點,這種藤甲不怕刀槍,但怕火呀,而且諸葛亮還是用火的高手,可能他們久在西南,不太瞭解中原的情況。

諸葛亮讓魏延偽敗,留下了很多糧車,將藤甲軍引進了盤蛇谷,然後用橫木將谷口給堵住,而諸葛亮早就安排馬岱在盤蛇谷裡藏了很多火炮,而糧車裡面裝的都是火藥,火起後,整個場景確實是很慘。

三萬藤甲兵的死狀實在是有點恐怖,諸葛亮邊看邊流淚邊嘆息說,我雖然有功於社稷,但是必折損陽壽呀,其他人也是不忍心來看。

諸葛亮每次擒拿孟獲的時候,所造成的損失其實都不大,只有這一次,將三萬藤甲兵用一種很殘忍的方式殲滅了,諸葛亮是想收復南中地區的,這些藤甲兵很無辜的,諸葛亮其實並不想殺死他們,而且是用這種方式。

諸葛亮的敵人是魏軍,所以諸葛亮在用火燒上方谷的時候,是沒有這種想法的,而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所做的事情是獻火計(周瑜也想到了),草船借箭,借東風,也就是說燒死曹軍的,是周瑜和黃蓋,而不是諸葛亮。

而周瑜在打江陵的時候,肋部中箭,受了重傷,第二年病逝,而黃蓋在赤壁之戰的時候,也中箭掉入了水中,幸好被韓當所救,也就是說折陽壽的人是周瑜和黃蓋。

不過,就從三國演義的邏輯來說,火燒藤甲兵折陽壽的情節,主要是為諸葛亮在五丈原用祈禳之法增加壽命,七星主燈被魏延一腳帶風給撲滅,而做鋪墊,諸葛亮明白自己失敗的原因,這就是天命呀。


歷史簡單說


不知道這個火燒三十萬曹軍指的是不是赤壁之戰,但不管是火燒30萬曹軍,還是火燒藤甲兵,這都是演義裡的說法,真實歷史並非如此。在演義裡,孔明也不止燒了這些,還有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上方谷等。


而為何唯獨在火燒藤甲兵時,說了必損陽壽,這應該是演義裡的漏洞了。這裡就不談正史,按照演義的思路來解釋一下吧!

古人做了壞事,就會說損了陰德,損了陰德,則會折損陽壽。這裡孔明說必損陽壽,自然指的就是他覺得自己在這場戰役中太過於殘忍了!

首先,他燒的是藤甲兵,藤甲本身就懼火、易燃,被燒後相比其他戰役中的士兵來說更加痛苦,存活的概率更低。在其他戰役中,若被燒傷還估計能被搶救下,穿了藤甲遇到火就註定死翹翹了。這也是為什麼三國殺裡,穿了藤甲遇到火殺與火攻,要扣兩滴血了。火燒藤甲兵太過於殘忍,藤甲兵死的太痛苦!

在演義裡諸葛亮也是看到對方的三萬藤甲軍被燒得互相擁抱,伸拳舒腿,大半被鐵炮打的頭臉粉碎,全部死於谷中,臭不可聞,才哭著說出了這句話。

其次,演義裡向來是尊劉貶曹,對於曹操稱其為曹賊,他的手下自然是助紂為虐。在其他火戰中誅殺曹軍是替天行道。但藤甲兵不同,藤甲兵是孟獲從烏戈國借來的,並不是曹軍的那種的不義之師。

其實演義安排諸葛亮說這句話也有為後文做鋪墊的作用。演義中的諸葛亮設定是神通廣大,什麼都懂,死亡自然也是測算出一二。他這裡說損陽壽也是為了後來自身早逝於五丈原做鋪墊。正因為他火攻損的陽壽太多了,損的甚至都不讓他借七星燈來續命的地步了!



演義中這樣安排不僅是為將諸葛亮神化,更是為了突出他的忠心,為了輔劉成就大業,不惜犧牲自己陽壽。不過諸葛亮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確實也配的上這波神化!


夏目歷史君


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南征孟獲,是諸葛亮軍事生涯中最輝煌的一筆。在這之前,諸葛亮從來沒有作為軍隊的第一統帥出戰,在他之上有劉備,身邊又有關羽和張飛掣肘。在這之後,諸葛亮六出祁山,雖有勝績,但終究沒有實現其北伐中原的戰略目標。事實上,南征孟獲是諸葛亮唯一一次完全取得戰略目標的戰役。在這之後,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很自信地說道:“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但是也正因為南征孟獲是以諸葛亮為第一統帥的戰爭,而且是以強凌弱的一次戰爭,諸葛亮身上的包袱也重了起來。之前劉備較曹操為弱,諸葛亮火燒新野、博望坡、赤壁,都是為了求生存。縱然德行有虧,還有劉備這個擋箭牌。然而諸葛亮南征孟獲時,是強於敵人的。他既然同意了馬謖的“攻心計”,但不應當過分屠殺生靈,火燒藤甲兵一戰,是諸葛亮在有選擇的情況下,做出的殺戮。

此一時,彼一時,弱者能給自己的求生本能找到藉口,但強者卻很難證明屠殺的正確性,諸葛亮心裡大約也很難邁過這一道坎,這才感嘆:必損陽壽。當然,這只是立足於《三國演義》,真實的歷史中,孟獲是否存在,尚沒有公論,更不要說七擒七縱、火燒藤甲兵了。


亞歐研究寮


首先這是三國演義情節,所以只在演義之內討論。

有人說,諸葛亮一生用兵,無過於“水火”二字。孔明從初出茅廬開始,先燒博望,再燒新野,赤壁借風,因他而亡的燒死鬼也不少了。為什麼只有在火燒藤甲兵以後,才說“必損陽壽”呢?

火燒藤甲兵的情節,出現在第九十回、《驅巨獸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中。

且說孟獲被孔明幾擒幾縱,始終不肯心服,但自己又實在打不過。萬般無奈之下,手下帶來洞主獻計說:東南方有一烏戈國,那裡的特產藤甲,用山藤浸油反覆晾曬製成,刀箭不如。不如去向那裡求援。


孟獲到烏戈國求助,國主兀突骨一口答應,派兵三萬前來幫助。藤甲刀槍不入,所以蜀軍吃了大虧,連打幾個敗仗。孔明看出藤甲的弱點,雖然刀槍不入,但是用油浸來之作,肯定是易燃物。於是用詐敗誘敵的辦法,把藤甲兵引進盤蛇谷裡,放上一把火,把藤甲兵全部燒死。

孔明在山谷上方觀戰,見到谷中的慘狀,不禁喟然長嘆:

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時,只見蠻兵被火燒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鐵炮打的頭臉粉碎,皆死於谷中,臭不可聞。孔明垂淚而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左右將士,無不感嘆。

為什麼之前用火攻時,孔明沒有這種感慨呢?這是因為,諸葛亮並非因為殺人而感嘆,是有另外的原因:

孔明歸到寨中,升帳而坐,謂眾將曰:“……藤甲雖刀箭不能入,乃油浸之物,見火必著。蠻兵如此頑皮,非火攻安能取勝?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類者,是吾之大罪也!”

烏戈國是一個“少數民族”,人口數想必不會很多。現在一下死了三萬,還都是壯年男性,族群的存續一定會受到很大影響,說不定就此滅族了。就是孔明所說的“不留種類”。

斷掉一個民族的傳續,這當然是大罪過。

但是似乎也沒有別的辦法。——“蠻兵如此頑皮,非火攻安能取勝?”所以為了“有功於社稷”,諸葛亮也只好選擇“必損壽矣”的這一條路了。


北門猿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時,確實說了“必損陽壽”,但火燒曹營的卻是周瑜和黃蓋,諸葛亮只是友情贊助“借東風”,心理壓力沒那麼大。

曹操大兵壓境,劉備和孫權都慌的一筆,諸葛亮發揮三寸不爛之舌,促成了孫劉聯合,但周瑜破敵乏術,著急上火生了病,諸葛亮前去探望,密書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周瑜大喜,此計和我不謀而合,東風何來?

諸葛亮主動提出我會法術,可以請來東風,於是就有了諸葛亮“借東風”,有了“周瑜打黃蓋”,有了火燒曹營的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中,曹軍損失慘重,燒死、淹死不計其數,但火攻之法由周瑜提出並付諸實施,諸葛亮只是借來東風相助,心理壓力不大。


另外,劉備一向以匡扶漢室為己任,諸葛亮也是全力輔助,天天把“曹賊”放在嘴邊罵,曹操在他們眼中就是天字第一號奸臣賊子,對付“人人得而誅之”的壞蛋,用什麼損招都不叫事,老天爺也不會詛咒,所以諸葛亮很坦然。

火燒藤甲兵就不一樣了。

諸葛亮為了開拓西南,跟當地酋長孟獲打仗,孟獲打不過,又不甘心投降,便向烏戈國國主借來3萬藤甲兵。

藤甲兵算是當時的特種部隊,因身著藤甲,能攻善守聞名,戰鬥力很強,蜀軍從未打過他們,首次交鋒取得一場大勝。


諸葛亮分析了藤甲兵的優勢和劣勢,發現藤甲不怕刀槍劍戟,卻怕烈火焚燒,於是設計把3萬藤甲兵引入地勢蜿蜒的山谷中,放了一把大火,把3萬藤甲兵燒了個乾乾淨淨,屍骨無存,那場面豈一個慘字了得。

此役勝利後,別人興高采烈,諸葛亮卻一反常態,留下了眼淚,不過這眼淚總有些“鱷魚眼淚”的味道,因為諸葛亮感慨的不是戰爭殘酷,藤甲兵的死狀之慘,不是“一將成名萬骨枯”,而是擔心他自己會折損陽壽。

水火無情,在古代,水攻和火攻威力無窮,可當百萬雄兵,但這兩種手段太過殘酷,往往完成大面積傷亡,因此古人認為常用水火攻擊,奪人性命者會遭到報應,折損陽壽。


諸葛亮神機妙算,最擅長使用火攻,但三國紛爭實際上都是為了各自集團利益,沒有哪一方是正義之師,如果火攻確實會折損陽壽,那諸葛亮每用一次火攻都在透支自己的陽壽。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正史上並無記載,出自於小說《三國演義》。

作為《三國演義》中的第一神人(或者第一妖人),諸葛亮堪稱玩火的專家:

剛出茅廬不久之後,諸葛亮在博望火燒夏侯惇,立下第一功;接下來在新野,諸葛亮又是一把火燒的曹仁丟盔棄甲;赤壁之戰中,火雖然不是諸葛亮放的,但東風可是他借來的;在諸葛亮南征孟獲期間,諸葛亮又是一把大火把突骨兀的藤甲軍燒的一乾二淨;在北伐期間,諸葛亮設計把司馬懿父子圍在葫蘆谷火烤,結果天降暴雨功虧一簣。


縱觀《演義》中,被諸葛亮燒死的人不少數,但諸葛亮唯獨在火燒藤甲之後嘆息這是折陽壽的,為何?

我們先看一下,在諸葛亮這五次玩火中,除了火燒藤甲,其餘四次都是針對曹魏集團。這樣就好理解了,《演義》以劉備集團為正統,曹操集團為篡國賊,諸葛亮火燒曹魏士兵,那是為了光復漢室,屬於替天行道。既然是替天行道,自然不會折損陽壽了。


但是藤甲兵就不一樣,他們來自南方的少數民族,雖然作亂,卻沒有奪取漢室江山意圖,而且他們本來就屬於未開化的民族,諸葛亮一把火把他們燒的滅族,手段還是顯得有些殘忍。

其實《三國演義》中對此也有過說明:

蠻兵如此頑皮,非火攻安能取勝?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類者,是吾之大罪也!” 孔明垂淚而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



諸葛亮再怎麼燒曹魏的士兵,也沒有燒絕,但是這南蠻烏戈國,在此次火燒中所有人都化為灰燼,整個種族都沒了。諸葛亮此舉有為天和,折損陽壽也是應當。

而諸葛亮為了蜀國的江山社稷,不惜折損陽壽,也從側面體現了諸葛亮為了蜀漢死而後已的精神。

再者,這藤甲兵,身穿的藤甲都是用油浸泡過的,一遇到火攻,必死無疑,死狀更是慘烈無比!

另外在網上還看到某位大神的解釋:

藤甲經過油泡,在燃燒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二噁英,而二噁英不僅具有致癌作用,還會損壞人體器官,諸葛亮吸入了大量二噁英,損壞了身體,所以才會折損陽壽。


胡史亂翔


孟獲叛亂,是蜀漢國內的事。


眾所周知,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少數民族環繞的地域,素有"東越西夷,南蠻北狄"的說法。孟獲們是"南蠻",不知王化。以有王化對無王化,是有王化的過錯。所以,諸葛亮平南主旨在"服",但是,象孟獲這蠻子,擒了放,放了擒,何日是盡頭。屢次不服,屢次整兵來戰,諸葛亮不滅他的武裝,把他"打″服,他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南方生事。所以,必要時,也得痛擊。


至於三萬藤甲兵,是輕敵不得的。蜀兵不殺他,他必殺蜀兵,藤甲兵一勝,孟獲的叛亂之心越雄,諸葛亮的麻煩越多,後患越大。所以,諸葛亮不得己,用火燒,慘燒之後,孟獲再沒叫板的本錢,被打怕了,不得不臣服蜀漢政權。諸葛亮對此是有愧的,畢竟是不遵王化的子民,更是蜀漢家自己的事情。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呀。

火燒曹操,只怕少放了幾把火,性質都不一樣。目的,策略肯定就不一樣。在三大勢力較量中,是非死則亡,存敗攸關的事。是"國際"間的戰爭,不是國內平叛(南中)。所以,殺上三十萬曹兵也不心顫,鐵石心腸全滅曹操孫權,一家獨大才甘心。


劉一千五


必須承認兩點,一,三國演義之中的諸葛亮智近乎於妖,形象神化,最典型的是赤壁之戰借東風,諸葛亮簡直活神仙。


二,什麼尊劉貶曹,什麼正義之師,扯談吧?最終受傷死亡的人是老百姓,是無辜之人,不管曹軍,還是烏戈國的藤甲軍,諸葛亮必損壽命。

藤甲兵來源於烏戈國,火燒藤甲兵在演義中是七擒孟獲的章節。

前六次,孟獲都敗在諸葛亮手中。有人建議去東南七百里的烏戈國,求助他們的“藤甲軍”。如此,必敗諸葛。

所謂“藤甲軍”,也就是將中原人的鎧甲換成藤甲。藤是來自山間,取來後油浸半年,再曬太陽,曬浸反覆十餘次,方才製作成鎧甲。人穿上,刀槍不入,遇河不沉。


這樣一批軍隊,一旦上戰場,就跟切蘿蔔,戰鬥力恐怖。自然,諸葛亮不敵。

但是怕火,著火必死。此次,一共三萬人,火起,一大群人相互擁抱,在藤中油的助燃劑下,燒的伸拳舒腿,臭味股股,沒有任何一人逃脫,慘不忍睹。以致於諸葛亮落淚感嘆“必損壽。”

所以,為什麼諸葛亮感嘆說損壽?一是盤蛇谷中,三萬人被活生生在眼下燒死,場面嗚呼哀哉,悲慘之極,實在傷天害理,有損陰德,一飲一啄,因果報應,必損人壽。這是悲慘場面帶來的發自肺腑的感嘆!


第二,三萬人悲慘結局如此的背後是諸葛亮一心為了社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形象活躍了起來,也是突出作用。

第三,七擒孟獲後,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最終五丈原求命不成,身隕。這在為後面的情節做鋪墊。

去掉文學作用,最主要地還是突出“火燒藤甲兵”的殘忍性。連諸葛亮都感嘆“必損壽”,那時候的場面能不悲慘嗎?


非常茴香豆


諸葛亮在民間故事中,那絕對是有史以來的火攻第一人。諸葛亮一生中,總共放了五把大火,前三把大火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天下大局;第四把收復了南越諸部,為北伐奠定了基礎;第五把火,天助司馬懿,預示了“三國歸晉”的天下大勢。如果誇張點說,諸葛亮的“放火”人生,基本上概括了整個三國的歷史發展過程。

孔明放了這麼多把火,為什麼燒曹軍時面無懼色,甚至是悠然自得,洋洋得意;而火燒藤甲兵時,卻潸然垂淚說,“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這麼哀傷的話呢?我們來看看諸葛亮歷次“縱火”的過程就明白了。

演義中,諸葛亮一出場就是三把大火,把曹操及其手下的眾多名將燒的是灰頭土臉、狼狽不堪,簡直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我們也因此得到了一句俗語,“新官上任三把火”。

總結起來說,諸葛亮“火燒博望”、“火燒新野”、“火燒赤壁”,其實並沒有把事情做絕,而是給曹軍將士都留了退路的。諸葛亮的目的都是擊退,而不是滅絕。況且,燒曹操是燒的對手,燒的敵人,沒有什麼心裡負擔。諸葛亮當然燒的輕鬆愜意,洋洋得意了。

“火燒博望”,主要燒的是比較虎的夏侯惇及其糧草,燒死的曹軍士兵並不多,雖然夏侯惇此戰損失大半兵馬,但多是因為起火慌亂,互相踐踏,或者混戰中戰死的。諸葛亮也並未截斷所有退路,夏侯惇、于禁、李典等主要將領都通過小路順利走脫了。

“火燒新野”,主要是一場撤退和遲滯曹操大軍的掩護戰。諸葛亮安排燒城時,事先清空了新野城,城中並無百姓;在設伏兵時,讓趙雲帶人堵住了西、南、北三門,但是“留東門”給曹軍撤退。“火燒”其實還是擾亂曹軍軍心的計策罷了,最主要的還是趙雲、張飛、關羽等將領,在曹軍撤退時的掩殺。

“火燒赤壁”,這個主犯是周瑜,打手是黃蓋,諸葛亮頂多就是個“借東風”的幫兇而已。況且,諸葛亮還安排關羽去守華容道,即放了曹操一條生路,還讓關羽還了曹操當年的不殺之恩。這諸葛亮做的善事呀,諸葛亮當然沒什麼心裡負擔,而是悠然自得了。

諸葛亮的這三把大火,都是留了“生路”與人的,而且是給敵人留的生路,這是大善呀。但是,“火燒藤甲軍”卻正好相反。

諸葛亮之所以在“火燒藤甲軍”後,說出了“必損壽矣”,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一、南蠻是蜀民,是自己人。諸葛亮定南蠻,總共“七擒七縱”孟獲,諸葛亮是將南蠻作為蜀漢的子民,收心為主。南方的諸部落,最終都會是自己人,當然也包括兀突骨所率的三萬藤甲軍。

二、諸葛亮未留退路。諸葛亮“火燒藤甲軍”,是用大火截斷了盤蛇谷兩端,谷中遍佈火雷、柴草。蜀軍佔領高地,截斷了所有出路,並引燃了谷中的火物。這一次,諸葛亮完全沒有給三萬藤甲軍留出退路,事情做絕了。

三、火燒的結局太慘烈。諸葛亮沒有給兀突骨的三萬藤甲軍流出退路,可能是因為無奈。藤甲軍刀槍不入,蜀軍打不過,只能火攻。但是結果卻是,三萬藤甲軍,全部被燒死在盤蛇谷內,死狀恐怖而慘烈,烏戈國的男人被諸葛亮一舉全燒死了。諸葛亮看到之後,垂淚而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太慘了!!!

諸葛亮第四把火,“火燒藤甲軍”,做事太絕,違背了天意呀。這不僅讓諸葛亮折了陽壽,五丈原“禳星”失敗,將星隕落,還幫了司馬懿的忙。

諸葛亮的第五把大火就是“火燒上方谷”,又名“火燒葫蘆谷”。諸葛亮這次放火,同樣沒有給司馬懿留活路,直接用火封了谷口,山上是火箭齊發,地上是火雷齊鳴,而谷中的乾草柴薪也一起引燃,嚇得司馬懿三父子抱頭痛哭。正在此時,狂風大作,一聲霹靂,驟雨傾盆,滿谷的大火,全部澆滅。

這就是天意吧,諸葛亮“火燒藤甲軍”,折了陽壽,壽命已盡。如果上天不立刻滅了這把火,估計諸葛亮要虧欠上天幾年陽壽了,跟司馬懿在上方谷同時歸天,遺言都沒機會留了。

諸葛亮縱火一生,最後一絲生的火苗,被魏延所滅,正所謂是“恩恩怨怨何時了,相逢一笑隨清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