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火烧30万曹军面无惧色,火烧藤甲兵为何却说“必损阳寿”?

孫雪涵


这是演义故事中的问题,那就用演义的角度来答吧。诸葛亮火烧曹兵和火烧藤甲兵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无论是政治目的还是军事目的,甚至结果,都是完全不同的。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凡事既要照顾蜀汉的利益,又要根据天道变化而行,所以即使算无遗策,也违反不了天意,因此即使知道“火烧藤甲兵”会折寿,这也是无法避免的。诸葛亮去世时五十四岁,无论原因是什么,终归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火烧博望坡)

诸葛亮火杀曹兵,一次是在博望坡,诸葛亮第一次作为刘备的军师,出谋划策。当时,夏侯惇带着十万兵马进攻刘备,诸葛亮拿着刘备的剑印,指挥心里既不服又不爽的关,张,并赵云等人。结果,夏侯惇被一把大火烧得打败,关,张乃服。因夏侯惇的大败,曹操又派曹仁带领50万大军出征,来到新野,被诸葛亮先是火烧,后被水淹,杀得曹仁狼狈不堪。后来,赤壁之战,诸葛亮又借来东风,帮助周瑜黄盖打赢这场战争。但是,这几次火烧,博望坡和新野,诸葛亮的目的是打退曹魏的进攻,并非以消灭为主,夏侯惇,曹仁等大将也全身而退了。赤壁之战,诸葛亮只是“帮厨”,主烧的“大厨”是黄盖,再说这是完全对立的阵营的一场大战,也是生死之战,所以消灭敌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因此,这是火烧曹兵的性质和背景。

(藤甲兵)

火烧藤甲兵是有根本区别的,战后,诸葛亮当时心情要矛盾复杂得多,这是发生在诸葛亮七擒孟获,最后一次擒孟获发生的事。孟获连续被擒放,于是请来乌戈国国主兀突骨带三万藤甲兵来助战。藤甲兵让蜀汉士兵的箭射不进,刀砍不断,连精锐的魏延军都被他们打败。而且蛮兵的藤甲还可以浮在水上,士兵困了,可以直接坐上面,顺流而下,灵活使用,十分难缠。诸葛亮来到盘蛇谷,根据地形,说了句“天助我也”,便心生一计。于是,让魏延诈败诱敌,引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入谷,断了谷口,引燃火药,三万人要么被火药炸得头脸模糊而死,要么被火烧得卷曲而死,十分惨烈。


诸葛亮看到这番情景后,不禁垂泪,虽打赢了,但是损阳寿呀。诸葛亮心情如此复杂矛盾伤心,最直接的原因是此计太决绝,三万人马并兀突骨无人生还,死状恶臭不堪,有违人道。第二,七擒孟获,性质属于平叛,重在降服,不适合杀戮过多,结仇过多。第三,孟获也差不多要降服了,一旦如此,这些人也是蜀汉的子民呀,藤甲兵也可能为蜀汉所用呀。第四,演义是虽然有夸张的成份,即使再夸张,对一介小国乌戈来说,损失三万士兵,差不多是要灭国了。所以,想到这些,诸葛亮能不垂泪而心痛?这一仗完全是得不偿失,诸葛亮甚至说出“必损寿也”。


大飞熊ヽ骑士


我们就来看看诸葛亮火烧藤甲兵的具体经过吧,我们都知道诸葛亮七擒孟获,最后一擒就是火烧藤甲兵,孟获被诸葛亮第六次抓了之后,就请乌戈国主兀突骨率着三万藤甲兵来帮助。

这个藤甲实在是了得,是山涧石壁上的藤经过多重工艺和处理,沾水不湿,可以用来渡江,刀箭不入,只是他们忽略了一点,这种藤甲不怕刀枪,但怕火呀,而且诸葛亮还是用火的高手,可能他们久在西南,不太了解中原的情况。

诸葛亮让魏延伪败,留下了很多粮车,将藤甲军引进了盘蛇谷,然后用横木将谷口给堵住,而诸葛亮早就安排马岱在盘蛇谷里藏了很多火炮,而粮车里面装的都是火药,火起后,整个场景确实是很惨。

三万藤甲兵的死状实在是有点恐怖,诸葛亮边看边流泪边叹息说,我虽然有功于社稷,但是必折损阳寿呀,其他人也是不忍心来看。

诸葛亮每次擒拿孟获的时候,所造成的损失其实都不大,只有这一次,将三万藤甲兵用一种很残忍的方式歼灭了,诸葛亮是想收复南中地区的,这些藤甲兵很无辜的,诸葛亮其实并不想杀死他们,而且是用这种方式。

诸葛亮的敌人是魏军,所以诸葛亮在用火烧上方谷的时候,是没有这种想法的,而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所做的事情是献火计(周瑜也想到了),草船借箭,借东风,也就是说烧死曹军的,是周瑜和黄盖,而不是诸葛亮。

而周瑜在打江陵的时候,肋部中箭,受了重伤,第二年病逝,而黄盖在赤壁之战的时候,也中箭掉入了水中,幸好被韩当所救,也就是说折阳寿的人是周瑜和黄盖。

不过,就从三国演义的逻辑来说,火烧藤甲兵折阳寿的情节,主要是为诸葛亮在五丈原用祈禳之法增加寿命,七星主灯被魏延一脚带风给扑灭,而做铺垫,诸葛亮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天命呀。


历史简单说


不知道这个火烧三十万曹军指的是不是赤壁之战,但不管是火烧30万曹军,还是火烧藤甲兵,这都是演义里的说法,真实历史并非如此。在演义里,孔明也不止烧了这些,还有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上方谷等。


而为何唯独在火烧藤甲兵时,说了必损阳寿,这应该是演义里的漏洞了。这里就不谈正史,按照演义的思路来解释一下吧!

古人做了坏事,就会说损了阴德,损了阴德,则会折损阳寿。这里孔明说必损阳寿,自然指的就是他觉得自己在这场战役中太过于残忍了!

首先,他烧的是藤甲兵,藤甲本身就惧火、易燃,被烧后相比其他战役中的士兵来说更加痛苦,存活的概率更低。在其他战役中,若被烧伤还估计能被抢救下,穿了藤甲遇到火就注定死翘翘了。这也是为什么三国杀里,穿了藤甲遇到火杀与火攻,要扣两滴血了。火烧藤甲兵太过于残忍,藤甲兵死的太痛苦!

在演义里诸葛亮也是看到对方的三万藤甲军被烧得互相拥抱,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全部死于谷中,臭不可闻,才哭着说出了这句话。

其次,演义里向来是尊刘贬曹,对于曹操称其为曹贼,他的手下自然是助纣为虐。在其他火战中诛杀曹军是替天行道。但藤甲兵不同,藤甲兵是孟获从乌戈国借来的,并不是曹军的那种的不义之师。

其实演义安排诸葛亮说这句话也有为后文做铺垫的作用。演义中的诸葛亮设定是神通广大,什么都懂,死亡自然也是测算出一二。他这里说损阳寿也是为了后来自身早逝于五丈原做铺垫。正因为他火攻损的阳寿太多了,损的甚至都不让他借七星灯来续命的地步了!



演义中这样安排不仅是为将诸葛亮神化,更是为了突出他的忠心,为了辅刘成就大业,不惜牺牲自己阳寿。不过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确实也配的上这波神化!


夏目历史君


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南征孟获,是诸葛亮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一笔。在这之前,诸葛亮从来没有作为军队的第一统帅出战,在他之上有刘备,身边又有关羽和张飞掣肘。在这之后,诸葛亮六出祁山,虽有胜绩,但终究没有实现其北伐中原的战略目标。事实上,南征孟获是诸葛亮唯一一次完全取得战略目标的战役。在这之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很自信地说道:“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但是也正因为南征孟获是以诸葛亮为第一统帅的战争,而且是以强凌弱的一次战争,诸葛亮身上的包袱也重了起来。之前刘备较曹操为弱,诸葛亮火烧新野、博望坡、赤壁,都是为了求生存。纵然德行有亏,还有刘备这个挡箭牌。然而诸葛亮南征孟获时,是强于敌人的。他既然同意了马谡的“攻心计”,但不应当过分屠杀生灵,火烧藤甲兵一战,是诸葛亮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做出的杀戮。

此一时,彼一时,弱者能给自己的求生本能找到借口,但强者却很难证明屠杀的正确性,诸葛亮心里大约也很难迈过这一道坎,这才感叹:必损阳寿。当然,这只是立足于《三国演义》,真实的历史中,孟获是否存在,尚没有公论,更不要说七擒七纵、火烧藤甲兵了。


亚欧研究寮


首先这是三国演义情节,所以只在演义之内讨论。

有人说,诸葛亮一生用兵,无过于“水火”二字。孔明从初出茅庐开始,先烧博望,再烧新野,赤壁借风,因他而亡的烧死鬼也不少了。为什么只有在火烧藤甲兵以后,才说“必损阳寿”呢?

火烧藤甲兵的情节,出现在第九十回、《驱巨兽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中。

且说孟获被孔明几擒几纵,始终不肯心服,但自己又实在打不过。万般无奈之下,手下带来洞主献计说:东南方有一乌戈国,那里的特产藤甲,用山藤浸油反复晾晒制成,刀箭不如。不如去向那里求援。


孟获到乌戈国求助,国主兀突骨一口答应,派兵三万前来帮助。藤甲刀枪不入,所以蜀军吃了大亏,连打几个败仗。孔明看出藤甲的弱点,虽然刀枪不入,但是用油浸来之作,肯定是易燃物。于是用诈败诱敌的办法,把藤甲兵引进盘蛇谷里,放上一把火,把藤甲兵全部烧死。

孔明在山谷上方观战,见到谷中的惨状,不禁喟然长叹:

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时,只见蛮兵被火烧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闻。孔明垂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左右将士,无不感叹。

为什么之前用火攻时,孔明没有这种感慨呢?这是因为,诸葛亮并非因为杀人而感叹,是有另外的原因:

孔明归到寨中,升帐而坐,谓众将曰:“……藤甲虽刀箭不能入,乃油浸之物,见火必着。蛮兵如此顽皮,非火攻安能取胜?使乌戈国之人不留种类者,是吾之大罪也!”

乌戈国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数想必不会很多。现在一下死了三万,还都是壮年男性,族群的存续一定会受到很大影响,说不定就此灭族了。就是孔明所说的“不留种类”。

断掉一个民族的传续,这当然是大罪过。

但是似乎也没有别的办法。——“蛮兵如此顽皮,非火攻安能取胜?”所以为了“有功于社稷”,诸葛亮也只好选择“必损寿矣”的这一条路了。


北门猿


诸葛亮火烧藤甲兵时,确实说了“必损阳寿”,但火烧曹营的却是周瑜和黄盖,诸葛亮只是友情赞助“借东风”,心理压力没那么大。

曹操大兵压境,刘备和孙权都慌的一笔,诸葛亮发挥三寸不烂之舌,促成了孙刘联合,但周瑜破敌乏术,着急上火生了病,诸葛亮前去探望,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大喜,此计和我不谋而合,东风何来?

诸葛亮主动提出我会法术,可以请来东风,于是就有了诸葛亮“借东风”,有了“周瑜打黄盖”,有了火烧曹营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中,曹军损失惨重,烧死、淹死不计其数,但火攻之法由周瑜提出并付诸实施,诸葛亮只是借来东风相助,心理压力不大。


另外,刘备一向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诸葛亮也是全力辅助,天天把“曹贼”放在嘴边骂,曹操在他们眼中就是天字第一号奸臣贼子,对付“人人得而诛之”的坏蛋,用什么损招都不叫事,老天爷也不会诅咒,所以诸葛亮很坦然。

火烧藤甲兵就不一样了。

诸葛亮为了开拓西南,跟当地酋长孟获打仗,孟获打不过,又不甘心投降,便向乌戈国国主借来3万藤甲兵。

藤甲兵算是当时的特种部队,因身着藤甲,能攻善守闻名,战斗力很强,蜀军从未打过他们,首次交锋取得一场大胜。


诸葛亮分析了藤甲兵的优势和劣势,发现藤甲不怕刀枪剑戟,却怕烈火焚烧,于是设计把3万藤甲兵引入地势蜿蜒的山谷中,放了一把大火,把3万藤甲兵烧了个干干净净,尸骨无存,那场面岂一个惨字了得。

此役胜利后,别人兴高采烈,诸葛亮却一反常态,留下了眼泪,不过这眼泪总有些“鳄鱼眼泪”的味道,因为诸葛亮感慨的不是战争残酷,藤甲兵的死状之惨,不是“一将成名万骨枯”,而是担心他自己会折损阳寿。

水火无情,在古代,水攻和火攻威力无穷,可当百万雄兵,但这两种手段太过残酷,往往完成大面积伤亡,因此古人认为常用水火攻击,夺人性命者会遭到报应,折损阳寿。


诸葛亮神机妙算,最擅长使用火攻,但三国纷争实际上都是为了各自集团利益,没有哪一方是正义之师,如果火攻确实会折损阳寿,那诸葛亮每用一次火攻都在透支自己的阳寿。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诸葛亮火烧藤甲兵,正史上并无记载,出自于小说《三国演义》。

作为《三国演义》中的第一神人(或者第一妖人),诸葛亮堪称玩火的专家:

刚出茅庐不久之后,诸葛亮在博望火烧夏侯惇,立下第一功;接下来在新野,诸葛亮又是一把火烧的曹仁丢盔弃甲;赤壁之战中,火虽然不是诸葛亮放的,但东风可是他借来的;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期间,诸葛亮又是一把大火把突骨兀的藤甲军烧的一干二净;在北伐期间,诸葛亮设计把司马懿父子围在葫芦谷火烤,结果天降暴雨功亏一篑。


纵观《演义》中,被诸葛亮烧死的人不少数,但诸葛亮唯独在火烧藤甲之后叹息这是折阳寿的,为何?

我们先看一下,在诸葛亮这五次玩火中,除了火烧藤甲,其余四次都是针对曹魏集团。这样就好理解了,《演义》以刘备集团为正统,曹操集团为篡国贼,诸葛亮火烧曹魏士兵,那是为了光复汉室,属于替天行道。既然是替天行道,自然不会折损阳寿了。


但是藤甲兵就不一样,他们来自南方的少数民族,虽然作乱,却没有夺取汉室江山意图,而且他们本来就属于未开化的民族,诸葛亮一把火把他们烧的灭族,手段还是显得有些残忍。

其实《三国演义》中对此也有过说明:

蛮兵如此顽皮,非火攻安能取胜?使乌戈国之人不留种类者,是吾之大罪也!” 孔明垂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



诸葛亮再怎么烧曹魏的士兵,也没有烧绝,但是这南蛮乌戈国,在此次火烧中所有人都化为灰烬,整个种族都没了。诸葛亮此举有为天和,折损阳寿也是应当。

而诸葛亮为了蜀国的江山社稷,不惜折损阳寿,也从侧面体现了诸葛亮为了蜀汉死而后已的精神。

再者,这藤甲兵,身穿的藤甲都是用油浸泡过的,一遇到火攻,必死无疑,死状更是惨烈无比!

另外在网上还看到某位大神的解释:

藤甲经过油泡,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噁英,而二噁英不仅具有致癌作用,还会损坏人体器官,诸葛亮吸入了大量二噁英,损坏了身体,所以才会折损阳寿。


胡史乱翔


孟获叛乱,是蜀汉国内的事。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环绕的地域,素有"东越西夷,南蛮北狄"的说法。孟获们是"南蛮",不知王化。以有王化对无王化,是有王化的过错。所以,诸葛亮平南主旨在"服",但是,象孟获这蛮子,擒了放,放了擒,何日是尽头。屡次不服,屡次整兵来战,诸葛亮不灭他的武装,把他"打″服,他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南方生事。所以,必要时,也得痛击。


至于三万藤甲兵,是轻敌不得的。蜀兵不杀他,他必杀蜀兵,藤甲兵一胜,孟获的叛乱之心越雄,诸葛亮的麻烦越多,后患越大。所以,诸葛亮不得己,用火烧,惨烧之后,孟获再沒叫板的本钱,被打怕了,不得不臣服蜀汉政权。诸葛亮对此是有愧的,毕竟是不遵王化的子民,更是蜀汉家自己的事情。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呀。

火烧曹操,只怕少放了几把火,性质都不一样。目的,策略肯定就不一样。在三大势力较量中,是非死则亡,存败攸关的事。是"国际"间的战争,不是国内平叛(南中)。所以,杀上三十万曹兵也不心颤,铁石心肠全灭曹操孙权,一家独大才甘心。


劉一千五


必须承认两点,一,三国演义之中的诸葛亮智近乎于妖,形象神化,最典型的是赤壁之战借东风,诸葛亮简直活神仙。


二,什么尊刘贬曹,什么正义之师,扯谈吧?最终受伤死亡的人是老百姓,是无辜之人,不管曹军,还是乌戈国的藤甲军,诸葛亮必损寿命。

藤甲兵来源于乌戈国,火烧藤甲兵在演义中是七擒孟获的章节。

前六次,孟获都败在诸葛亮手中。有人建议去东南七百里的乌戈国,求助他们的“藤甲军”。如此,必败诸葛。

所谓“藤甲军”,也就是将中原人的铠甲换成藤甲。藤是来自山间,取来后油浸半年,再晒太阳,晒浸反复十余次,方才制作成铠甲。人穿上,刀枪不入,遇河不沉。


这样一批军队,一旦上战场,就跟切萝卜,战斗力恐怖。自然,诸葛亮不敌。

但是怕火,着火必死。此次,一共三万人,火起,一大群人相互拥抱,在藤中油的助燃剂下,烧的伸拳舒腿,臭味股股,没有任何一人逃脱,惨不忍睹。以致于诸葛亮落泪感叹“必损寿。”

所以,为什么诸葛亮感叹说损寿?一是盘蛇谷中,三万人被活生生在眼下烧死,场面呜呼哀哉,悲惨之极,实在伤天害理,有损阴德,一饮一啄,因果报应,必损人寿。这是悲惨场面带来的发自肺腑的感叹!


第二,三万人悲惨结局如此的背后是诸葛亮一心为了社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形象活跃了起来,也是突出作用。

第三,七擒孟获后,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最终五丈原求命不成,身陨。这在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

去掉文学作用,最主要地还是突出“火烧藤甲兵”的残忍性。连诸葛亮都感叹“必损寿”,那时候的场面能不悲惨吗?


非常茴香豆


诸葛亮在民间故事中,那绝对是有史以来的火攻第一人。诸葛亮一生中,总共放了五把大火,前三把大火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天下大局;第四把收复了南越诸部,为北伐奠定了基础;第五把火,天助司马懿,预示了“三国归晋”的天下大势。如果夸张点说,诸葛亮的“放火”人生,基本上概括了整个三国的历史发展过程。

孔明放了这么多把火,为什么烧曹军时面无惧色,甚至是悠然自得,洋洋得意;而火烧藤甲兵时,却潸然垂泪说,“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这么哀伤的话呢?我们来看看诸葛亮历次“纵火”的过程就明白了。

演义中,诸葛亮一出场就是三把大火,把曹操及其手下的众多名将烧的是灰头土脸、狼狈不堪,简直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我们也因此得到了一句俗语,“新官上任三把火”。

总结起来说,诸葛亮“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赤壁”,其实并没有把事情做绝,而是给曹军将士都留了退路的。诸葛亮的目的都是击退,而不是灭绝。况且,烧曹操是烧的对手,烧的敌人,没有什么心里负担。诸葛亮当然烧的轻松惬意,洋洋得意了。

“火烧博望”,主要烧的是比较虎的夏侯惇及其粮草,烧死的曹军士兵并不多,虽然夏侯惇此战损失大半兵马,但多是因为起火慌乱,互相践踏,或者混战中战死的。诸葛亮也并未截断所有退路,夏侯惇、于禁、李典等主要将领都通过小路顺利走脱了。

“火烧新野”,主要是一场撤退和迟滞曹操大军的掩护战。诸葛亮安排烧城时,事先清空了新野城,城中并无百姓;在设伏兵时,让赵云带人堵住了西、南、北三门,但是“留东门”给曹军撤退。“火烧”其实还是扰乱曹军军心的计策罢了,最主要的还是赵云、张飞、关羽等将领,在曹军撤退时的掩杀。

“火烧赤壁”,这个主犯是周瑜,打手是黄盖,诸葛亮顶多就是个“借东风”的帮凶而已。况且,诸葛亮还安排关羽去守华容道,即放了曹操一条生路,还让关羽还了曹操当年的不杀之恩。这诸葛亮做的善事呀,诸葛亮当然没什么心里负担,而是悠然自得了。

诸葛亮的这三把大火,都是留了“生路”与人的,而且是给敌人留的生路,这是大善呀。但是,“火烧藤甲军”却正好相反。

诸葛亮之所以在“火烧藤甲军”后,说出了“必损寿矣”,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南蛮是蜀民,是自己人。诸葛亮定南蛮,总共“七擒七纵”孟获,诸葛亮是将南蛮作为蜀汉的子民,收心为主。南方的诸部落,最终都会是自己人,当然也包括兀突骨所率的三万藤甲军。

二、诸葛亮未留退路。诸葛亮“火烧藤甲军”,是用大火截断了盘蛇谷两端,谷中遍布火雷、柴草。蜀军占领高地,截断了所有出路,并引燃了谷中的火物。这一次,诸葛亮完全没有给三万藤甲军留出退路,事情做绝了。

三、火烧的结局太惨烈。诸葛亮没有给兀突骨的三万藤甲军流出退路,可能是因为无奈。藤甲军刀枪不入,蜀军打不过,只能火攻。但是结果却是,三万藤甲军,全部被烧死在盘蛇谷内,死状恐怖而惨烈,乌戈国的男人被诸葛亮一举全烧死了。诸葛亮看到之后,垂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太惨了!!!

诸葛亮第四把火,“火烧藤甲军”,做事太绝,违背了天意呀。这不仅让诸葛亮折了阳寿,五丈原“禳星”失败,将星陨落,还帮了司马懿的忙。

诸葛亮的第五把大火就是“火烧上方谷”,又名“火烧葫芦谷”。诸葛亮这次放火,同样没有给司马懿留活路,直接用火封了谷口,山上是火箭齐发,地上是火雷齐鸣,而谷中的干草柴薪也一起引燃,吓得司马懿三父子抱头痛哭。正在此时,狂风大作,一声霹雳,骤雨倾盆,满谷的大火,全部浇灭。

这就是天意吧,诸葛亮“火烧藤甲军”,折了阳寿,寿命已尽。如果上天不立刻灭了这把火,估计诸葛亮要亏欠上天几年阳寿了,跟司马懿在上方谷同时归天,遗言都没机会留了。

诸葛亮纵火一生,最后一丝生的火苗,被魏延所灭,正所谓是“恩恩怨怨何时了,相逢一笑随清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