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曹公学文化 蜀汉的教育

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至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以关羽、张飞、赵云、刘封、黄忠为主要将领,诸葛亮、庞统、法正为主要军师,先后收复荆州各郡、迫降刘璋占领西蜀、击败曹操攻取汉中,并将关中军阀马超纳入麾下,实力大增。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亦称“刘蜀”、“季汉”。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为魏所灭。共历二帝,四十三年。

由于蜀汉在三国时期,面临军事压力最大,为了抵抗当时士族支持的曹魏政权庞然大物,不得不与吴国联盟,但与南郡的荆州,又吴国交战。所以可以看见,由于蜀汉建立过程,但由于蜀国在三国中承受的军事压力最大,因此主要精力放到政治和军事上去了,对于文化教育重视不够,甚至 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 。刘备父子文化素质也远不如曹氏父子。虽然有丞相诸葛亮,诸葛亮虽达于刑政, 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 ①也就是说, 蜀汉作为一个国家, 其有关制度很不完备。不过, 诸葛亮等人对教育和文化却给予了一定的重视, 蜀汉的教育也取得一些成就。

第一、雄厚官学基础

益州设立学校兴办教育历史悠久。公元前143年至公元前141年间,蜀郡太守文翁曾创建文翁石室,是中国的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文翁石室”创立不久,即以学风卓荦,人才辈出而名冠西南。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下令“天下郡国 皆立学校官, 文翁为之始“, 全国效仿文翁兴办学校。二百多年后东汉安帝时的一场火灾,石室连同成都城一起遭到了严重破坏。直到公元194年才由蜀守高氏予以修复。同年,发生了著名的“州夺郡学”事件,石室被辟为益州州学。

第二、入蜀前教育益州衰败

汉末刘焉、刘璋父子据蜀, 对教育似不太重视。《三国志·蜀志·许慈传》:“先主 定 蜀,承丧乱歷纪,学业衰废,乃鳩合典籍,沙汰众学。”说明当时益州在二刘时期,教育已经衰败很久了。

第三、建国前教育恢复期。

刘备集团自攻益 州 (214年) 开始 , 即注意维护蜀汉重视教育的好传统, 蜀汉先后设置了一系列管理教育的职官,目的在于恢复益州的官学。根据当时益州教育衰败,刘各集团入蜀后一面“鸿合典籍, 沙汰众学“ , 任命许慈、孟光、来敏、胡潜等人 “ 典掌旧文“ , “ 并掌制度“ , 另外又迅速设立了管理教育的职官, 开办学校。《 三国志尹默传》载: “ 先主定益州, 领(益州)牧, 以(尹默)为劝学从事。“《三国志》记载,蜀在益州设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三国志》载明蜀汉先后设置的 劝学从事都是以州牧的名义任命的 , 属蜀汉时州一级 的官吏。 劝学从事的设置告诉我们, 刘备集团入蜀伊始 就已开始在整个益州恢复和开办学校了到221年时, 益州的州郡各级学校大约已普遍恢复开办。《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当时官员们劝刘备称帝的劝进表中, 担任劝学从事这一官职的同时竟有张爽、尹默、谁周等三人。这是很奇特灼, 因为同时在一州中设立三名职司相 同的官员, 在蜀汉及其前后均极罕见。这种现象反映出时对教育的重视,同时这也应是当时州学和各郡学校迅速恢复开办,而主管教育的劝学从事若仅一人则难适应其发展的结果。

第四、称帝后建太学,设博士。

蜀国太学设立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大体在刘备称帝后不久。太学约在此时设立。蜀太学也立博士,如尹默、许慈子孙皆承其祖业而立为博士。蜀的学术风气以古文经学为主。如许慈专攻《易》、《尚书》、《三礼》、《毛诗》、《论语》;尹默精《左氏春秋》;文立专《毛诗》、《三礼》;来敏专《左氏春秋》,精于训诂;谯周精通六经;李譔精通五经,其学以贾、马为依准。这种学风说明儒家古文经学依然是蜀国学术的重点。但蜀地学风也不全同于魏,术数、谶讳之学也掺杂其间,如杜琼精术数和谶讳,谯周也通图讳。今文经学也有一定的市场,如孟光 好公羊春秋,而讥呵左氏。但蜀的经学没有向玄学化发展的苗头,这可能是两国对立,学术交流困难,玄学未能也未及流入蜀中之故。蜀国地方官学以益州较为发达,这是汉代奠定的基础。刘备定益州后,来敏任学校尉,尹默任劝学从事。后诸葛亮领益州牧,任命谯周为劝学从事,后大将军蒋琬又任命他为典学从事,并总州之学者,统管教育。谯周为益州教育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后来益州刺史在州学中画谯周像,并赞抑谯侯,好古述儒,宝道怀真,鉴世盈虚,雅名美迹,终始是书,用以激励后学。

第五、诸葛亮的唯物主义教育观。

蜀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必须重视诸葛亮的教育思想。诸葛亮是一个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政治家,他强调人的学问不是天生的,才能不是靠家世遗传的,而是靠潜心钻研学问获得的。他认为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他把教育作为他推行政治措施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点是与先秦法家有区别的。在诸葛亮的教育思想中虽然有君臣、父子、夫妇等三纲六纪儒家思想,但在实际用人过程中他是求实不求名,重才干,讲法治。他提出用人的七条标准中没有一条是以儒家标准来衡量的。

诸葛亮还特别在成都南部修筑“读书台”,“以集诸儒,兼待四方贤士”。在北伐最繁忙的时刻,他仍对教育事业十分抓紧,在边疆地区设立许多读书台。他特别提出了延揽 人才的两大原则,一是集思广益,二是循名责实。前者鼓励部属积极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以集体智慧为国家制定最好的策略和制度,并由直谏的方式来弥 补执政上的缺失。后者是通过严格的考核,对政绩进行客观、真实的评判,达到求真务实的目的,避免被虚名蒙骗而伤害了人民的利益。是在解决问题过程去锻炼人才,有点我们现在干部培训学校味道,在根据实际问题,去锻炼蜀汉的后背干部。

第六、蒋碗执政时, 另置典学从事主管教育

史载: “ 大将军蒋碗领 (益州 ) 刺史, 徙(谁)周为典学从事, 总州之学者。” ⑧胡三省对典学从亭注释 说: “典学从事, 典学校及部几( 巡视 )、诸郡文学橡” 甸郡文学绿即管理郡办学校的官员。这就是说, 典学从争事不但要管理州学, 还要巡行视察各那的学校, 督察郡一级管理教育的官吏, “ 总州之学者” 也就是负责整个益州的教育。 由此可见, 这时益州的教育巳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 州郡学校的开办和教学巳趋正常。

虽然蜀汉两面受敌,因此蜀汉长期处于一种战争状态,虽然经过两代汉帝的恢复以及诸葛亮极其后任重视,但是虽然让蜀汉教育得到恢复,也培养了陈寿、李密历史名家,但是相对于曹魏,由于没有名士之处,还是在后期表现人才不济一种状态,成为第一个为西晋灭掉国家。说明蜀汉在诸葛过世之后,还是没有他那样旷世奇才能把握着整体一种局面。因为蜀汉教育,无法培养那样人才!

2018年10月16日于宜昌市夷陵区吾同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