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皇帝死后,杨廷和为何会选择嘉靖皇帝来继位呢?

Single___


杨廷和选择嘉靖帝继位的原因,按照所谓正德帝遗诏中的说法,非常清楚,就是:

皇考孝宗敬皇帝亲弟兴献王长子,……,伦序当立。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

简单地说,就是杨廷和等人认为:根据明太祖朱元璋主持编撰《皇明祖训》关于兄终弟及的规定,按照宗法制度正德帝无嗣应该由正德帝父亲弘治帝的弟弟兴献王的长子继承。

但是正德帝遗诏语句含混,其实,《皇明祖训》的原文是这样的: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这句话显示的朱元璋的本意,如果套用正德帝时代的人物关系,那就是,嘉靖帝实际上是以正德帝弟弟的身份兄终弟及,而嘉靖帝能够成为正德帝的弟弟,那自然意味着嘉靖帝应该改变血缘上的父子关系,以弘治帝(明孝宗)为父亲,以正德帝(明武宗)为兄长。

首辅杨廷和对嘉靖帝继位的逻辑是这样理解的,这也是包括礼部尚书毛澄和正德朝的遗臣们在内的共识,也就是说在他们的认知图景中明朝帝系的路线图是:

明宪宗(成化帝)—明孝宗(弘治帝)—明武宗(正德帝)—明世宗(嘉靖帝)

换言之,从明朝的宪制意义上,

嘉靖帝继位的原因是因为正德帝(通过遗诏)把嘉靖帝从成化帝的孙子之列援立为自己同胞兄弟。

杨廷和等人的逻辑和认知如此,可谓有其内在的理路和合法性,但是他们既没有将这一层关系清楚明确地表达在正德帝遗诏中,更没有要求嘉靖帝先继嗣再继统,所以留下后来“大礼议”激烈争端的导火索。

当时和后世人士对“大礼议”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及至现代,也有人认为杨廷和等人是基于理学家的立场迂腐顽固,但是,如果按照嘉靖帝和张璁等人的观点,明朝帝系是:

明宪宗(成化帝)—明孝宗(弘治帝)—兴献王—明世宗(嘉靖帝)

如果就事论事,因为嘉靖帝的祖母是成化帝的贵妃而非皇后,所以兴献王这一支是彻头彻尾的皇族中的庶族小宗,严格按照《皇明祖训》中的“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来说当然不可能继统,除非嘉靖帝做到他本人深恶痛绝的“更易父母”。

嘉靖帝把自己从未当过皇帝的父亲在礼仪和宗法制度上塑造成为皇帝,并且抬入太庙之中,实际上是为了证明自己成为皇帝不是出于正德帝和杨廷和等前朝遗臣的垂青恩赐,而是本人按照祖训的规定,理所当然就具有这个资格。

正德帝遗诏文本的不严谨反而授嘉靖帝以柄,成为其反击遗诏起草者的理论武器,这是自以为老成谋国的杨廷和们始料不及的。


谈古论金


明代是以血缘为根本的宗法制度。按明太祖《皇明祖训》: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明武宗去世,没有儿子,这个继承人需要从近亲中选择。但武宗只有一个弟弟朱厚炜,一岁就夭折了。于是这个继承人只能从他叔叔的孩子中选择。

明成化帝活下来的儿子中,明孝宗年龄最大,其次是兴献王朱祐杬,所以选择这一支是按顺序排的,符合礼法。

武宗去世是1521年,卒年30岁。朱祐杬的大儿子生下来五天就死了。二儿子就是后来的嘉靖帝,1507年出生。继位时只有15岁。


对比武宗堂兄弟中,嘉靖帝并不是最年长的。如益端王朱祐槟嫡长子朱厚烨是1498年出生,比嘉靖帝大9岁,但他爹年龄比兴献王小,故失去资格。


几苇渡


因为从辈分、亲缘上来说,嘉靖皇帝都最为合适。


(正德皇帝朱厚照)

正德皇帝朱厚照于1521年突然驾崩,年仅30岁,无子。朱厚照一来年纪尚轻,没人料到死的这么快;二来生前不理朝政,倔强逆反,与大臣关系相当恶劣,因此也不可能听从大臣的建议,选择宗室之子收养立为嗣子。所以无子可立。古代选择继承人,无外乎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两种,既然没办法父死子继了,那只有选择兄终弟及。


(弘治皇帝朱祐樘)

但是又有问题,朱厚照是弘治皇帝朱祐樘长子,弘治皇帝是出了名的模范丈夫,一生只有一个妻子张皇后,没有任何妃嫔,再加上自己也活得短,三十几岁就死了。所以他跟张皇后只生了两个儿子,除了长子朱厚照之外,只有一个儿子朱厚炜,而这个小儿子也年仅一岁就早夭了。所以朱厚照不仅没有儿子,也没有亲弟弟。


(嘉靖皇帝朱厚熜)

于是只能从堂弟当中找。弘治皇帝朱祐樘是成化皇帝朱见深的第三子,朱见深一生一共十四个儿子。前两个儿子都早死了,所以朱祐樘当年等于是以长子身份继位,而第四个儿子就是兴献王朱祐杬。而后来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就是兴献王的长子。因为兴献王在成化皇帝诸位皇子中地位、年纪都仅次于朱祐樘,而朱厚熜是他的长子,因此,朱厚熜的亲缘关系跟朱厚照最近,让他以堂弟身份继承皇位最为合适。


(兴献王朱祐杬)

但是,由于朱厚熜是朱厚照的堂弟而非亲弟弟,而杨廷和在选择继承人之前没有明确朱厚熜是继嗣还是继统,也就是说他究竟算是谁的儿子的问题。杨廷和等人认为理所当然他要作为弘治皇帝朱祐樘的儿子,正德皇帝朱厚照的弟弟继承皇位,但朱厚熜却坚持自己是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不能改。甚至后来还为自己的父母征皇帝、太后的名份,进而要求父亲要在祖庙有庙号等等,为此与群臣斗争很长一段时间,就是著名的“大礼议”事件。


(光绪)

以此为教训,后来清朝出现同治皇帝无子而逝,光绪皇帝继承皇位时,就明确他是作为咸丰皇帝的嗣子,等于与自己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奕譞脱离了父子关系,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而之后光绪皇帝又无子,继位的溥仪也是作为同治皇帝的儿子,与生父载沣脱离了父子关系。


伊耆角木


公元1521年,年仅31岁的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病逝,因为朱厚照没有后代,朱厚照母亲张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商议,由血缘最亲近的宗室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这就是咱们熟知的嘉靖皇帝。但是张太后和杨廷和都没有想到年轻的朱厚熜是一个心狠手辣的权谋高手,一场“大礼议之争”让张太后凄凉而死,杨廷和丢官去职。

张太后和杨廷和选择朱厚熜继承皇位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参与制定的《皇明祖训》中有一整套的帝位传承制度,有嫡子立嫡,无嫡立长,无子就兄终弟及。而明武宗朱厚照死后绝嗣,还没有任何兄弟,因此只能从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朱祐樘的兄弟中选择,而兴献王朱祐杬已经去世,因此由朱祐杬的儿子朱厚熜继位。

二、明孝宗朱祐樘兄弟侄子一大堆,为什么偏偏选朱厚熜?因为当时的朱厚熜只有15岁,在内阁首辅杨廷和看来更容易控制和教育。毕竟杨廷和之前已经伺候过一位任性、特立独行的天子朱厚照了,自然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打造一位新天子。

嘉靖皇帝朱厚熜可以说是一位非常早慧的人,自幼聪敏过人,从小就开始参与王府的各种事务、祭祀、典礼,因此对于各种礼仪和规范、官场套路都非常熟悉,根本就不是能任人摆布的人,完全不按照杨廷和的安排走。

按照杨廷和的策划朱厚熜应该是先担任太子,然后在继承皇帝的位置,这样一来从礼法上朱厚熜就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子侄辈,便于控制。但是朱厚熜到京城后就是不进城,坚持直接登基当皇帝,最终张太后和杨廷和妥协让朱厚熜直接登基。

刚登基的时候朱厚熜还表现得很尊敬杨廷和和张太后,但是等到朱厚熜明白朝中谁是杨廷和的人,谁是自己能利用的人之后,1524年朱厚熜立马翻脸利用“大礼议之争”将杨廷和等一帮明武宗旧臣赶出朝堂,1528年朱厚熜收回一切封赏将杨廷和削职为民。朱厚熜还找借口杀死了张太后的亲弟弟张鹤龄、张延龄,张太后在悲愤交加中去世,葬礼被从简办理。从此嘉靖大权独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独特、任性的皇帝。


当狗容易做人难


1521年,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结束精彩而又荒唐的一生。朱厚照同志离开的轻松,却给主政朝廷多年的内阁首辅杨廷和留下了一个难题。

杨廷和像

朱厚照同志广撒种,却颗粒无收,没有子嗣。朱厚照同志的父亲明孝宗朱祐樘用情专一,只有一个正宫皇后张氏一个老婆。张皇后倒是给明孝宗生了两个儿子,可是活到成年的只有朱厚照一人。用文人避讳的说法叫绝嗣,用民间大白话就是明孝宗和朱厚照父子成了绝户。内阁首辅杨廷和负责起了寻找大明王朝下一任掌舵人的重任。最后,他做了自己一生最后悔的事情,选择朱厚熜,也就是后来的嘉靖继承了皇位。

正德皇帝画像

为什么选择嘉靖皇帝朱厚熜

1.从礼法上来讲,朱厚熜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是明孝宗朱佑樘的弟弟,是朱厚照的正宗堂弟;

2.从厚黑学角度来讲,嘉靖皇帝12岁的时候,父亲兴献王就去世了,1521年的时候,嘉靖皇帝也才年仅14岁。对于一个14岁未成年,还没有父亲的孩子,自然容易掌控。当了多年内阁首辅的杨廷和自然不想放弃权力,选择朱厚熜理顺理成章。

嘉靖皇帝画像

嘉靖皇帝让杨廷和自食恶果

原本想掌控小皇帝、继续大权独揽的杨廷和却没想到反被小皇帝击败,黯然离场。当了皇帝的朱厚熜非常有主见,他坚持认为自己的父亲仍然是兴献王朱祐杬。而按照礼法,做了皇帝的朱厚熜就不能再是兴献王的儿子,应该是明孝宗朱佑樘的儿子。关于谁是自己亲爹的问题,嘉靖皇帝与杨廷和进行了三年的斗法,最后嘉靖皇帝胜出,杨廷和辞官回乡,这就是著名的“大礼议之争”。

“大礼议之争”,看似是嘉靖皇帝认谁为亲爹的伦理问题,实质是大明帝国最高权力的争夺。天纵奇才的14岁少年朱厚熜利用皇帝身份的优势打败了主政大明王朝近10年的老臣杨廷和,自此开启了嘉靖长达40多年的统治。


骠骑将军刘


这个决定也不能说是杨廷和做的呀……当时那种情况按照惯例,嘉靖本来就是各方面比较合适的人选,宗藩、以及当时朝中大臣都是赞同的。怎么能说是杨廷和一个人的决定呢,他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权力。

按照惯例,出现朱厚照没有儿子的情况,基本上就两个解决方案——其一,从宗室里头挑一个孩子作为朱厚照的嗣子,然后成为新君。其二,皇明祖训里提的“兄终弟及”,没有亲弟弟,那就是血缘最近的堂弟。第一种方案在朱厚照活着的时候是有大臣提出来过的,但是朱厚照不以为然,没有同意。那也就是说,在朱厚照死后,只有第二种方案可选了。那按照这种方案,嘉靖就是最合适的,他的父亲兴献王是明孝宗朱祐樘的弟弟中年纪最长的,而且也颇有“贤王”的名声,血缘近,年纪较长,不选他选谁?这不是杨廷和的选择,是按照惯例和皇明祖训的规则选出来的。内阁赞成,其他大臣赞成,宗藩也不反对,唯一觉得不爽的大概只有江彬而已吧。

而且在正德朝,朱厚熜(那会儿还不是嘉靖皇帝,只是兴献王世子)就已经得到了特殊待遇,比如说“十六年三月辛酉,未除服,特命袭封”,在三年丧期未满的时候,朱厚熜就特旨继承了兴王的王位,这是很罕见的,是不是也是一种提前对朱厚熜的认定?所以说后来他即位倒真的不是意外事件,事前还是有一些迹象的。杨廷和只是顺应这些规矩和迹象而已。


营三千


嘉靖皇帝即位是遵照祖训,明朝皇帝继承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继。明朝武宗驾崩后没有儿子,所以继承人就只能是武宗的弟弟,但是武宗的弟弟刚出生就死了,所以只能从孝宗的弟弟里找,孝宗弟弟也就是兴献王他是孝宗最大的弟弟,但是他已经死了,所以就得是他的儿子,也就是嘉靖皇帝即位。杨庭和想让嘉靖认孝宗为皇考,不过是为了看看自己能不能控制这个皇帝,根本就不是出于嘉靖即位合法性的考虑,因为嘉靖即位是最合法的!除非嘉靖的爹也就是兴献王无子,才能再考虑兴献王的弟弟。


Man139876657


中国封建王朝几千年,自古皇帝继承人的选择,都是按长幼有序,嫡庶之分的原则选择继承人,但也有选贤不选愚者,当然还有依靠宫廷政变上位者也不在少数,但大体都是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

而朱明王朝,在朱元璋时就已经为以后皇位的继承人选作好安排了,他的《皇明祖训》中有这么一条“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其三年朝觐,并如前式”。正因有这条祖训,明世宗朱厚熜才在杨廷和的主导下,得以入京继皇帝位。



杨廷和在明武宗时已历经三朝,可谓是元老重臣,李东阳致仕回家后,他接任内阁首辅,明武宗因在游玩中落水,救起后医治无效,不久后就驾崩了,可是皇帝死了,这继承人可没有,因武宗无子,又没有遗召,咋个办?于是作为首辅的杨廷和与百官,以及皇太后(孝康敬皇后)一起商量,该由谁继承皇位。于是大家搬出《皇明祖训》找依据,最终大家找到其中一条,那就是上述所说的“兄终弟接”这一条比较适合。依据有了,那人选,谁最适合呢?于是又开始翻查朱家皇家玉蝶,结果找到了朱厚熜觉得最为合适。



其原因是,明武宗无后,也无兄弟,其兄弟早都夭折了,于是只能在明孝宗也就是武宗的叔伯辈里找,结果兴献王这支比较合适,兴献王朱祐杬已死,而其嫡子朱厚熜继位,为第二代兴献王,按血缘关系他与武宗同辈,而其父也死了,这样也少许多麻烦,于是大家一致同意迎朱厚熜进京继皇帝位。这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


嘉靖继位后,对杨廷和等定策大臣那是大加封赏,为表对杨廷和的感谢,加封杨廷和为左柱国,并多次找杨廷和谈话,以是慰问,朝中大事都倚仗杨廷和,而随着时间的增长,嘉靖的位子越来越稳固,这时他对杨廷和也产生不满了,大家都知道嘉靖是最爱猜忌人。

其实他二人的不满,在嘉靖继位时就已经产生,先是在继位礼仪上,嘉靖觉得杨廷和搞的不对,不应以太子继皇帝位礼仪,继皇帝位,而后因大礼仪之争,嘉靖为其父兴献王追认皇帝位,杨廷和反对而更加不满。


于是在总总原因下,杨廷和也心生退意,而在一次争论中杨廷和再次反对 ,其结果就是招致嘉靖的更加不满,于是杨廷和上表请辞致仕回乡,而嘉靖也觉得内阁该换换人了,也应该有自己的班底,不应让武宗朝的人继续主持内阁,于是他立即同意杨廷和致仕回乡,嘉靖七年世宗《明伦大典》成,重定议礼诸臣之罪,杨廷和被定为罪魁,嘉靖又削其爵为民。其子杨慎是武宗朝状元,因大礼仪之争上表反对世宗,也被贬云南直至死在云南都未赦免。到明穆宗时杨廷和才得以平反,官复原职,追赠太保,谥号文忠。


观杨廷和一生于明王朝,那是鞠躬尽瘁,光明正大,在武宗这样不靠谱的皇帝时,他都能尽心尽责,而为世宗继位顺利,他也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可是最终却晚景凄凉,不得不说为其可悲,为其可叹啊!

感谢大家支持


史话传奇


因为嘉靖年纪小父母又早亡,到了北京人生地不熟,还不得听他们的。


1成亮1


首先武宗没有子嗣,而他唯一的亲兄弟朱厚炜早夭。

按照规制,只能上推至武宗父亲孝宗一辈。孝宗的两个哥哥夭折,四弟兴献王朱祐杬有两个儿子二子,长子朱厚熙已死,只能立次子朱厚熜为皇帝,即为嘉靖皇帝。

按照宗法朱厚熜也是最合法理的继承人。杨廷和立他没有什么好质疑的。

另外我觉得是嘉靖年纪小,杨廷和觉得好操控。

杨廷和是权臣,所以他在乎的是首辅,是权力。而嘉靖当时十多岁,杨廷和觉得好掌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