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道文化|大汶口:新石器時代

門道提示: 農曆八月二十八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分佈地區東至黃海之濱,西至魯西平原東部,北達渤海南岸,南到江蘇淮北一帶,基本處於古籍中記載的少昊氏文化地區,為龍山文化的源頭。

門道文化|大汶口:新石器時代

大汶口

另外該文化類型的遺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發現。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後得出數據,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約6500—4500年,延續時間約2000年左右。根據地層疊壓關係和遺物特徵,可以區分為早、中、晚3期。

門道文化|大汶口:新石器時代

大汶口

大汶口文化盛行枕骨人工變形以及拔牙。陶器多見夾砂或泥質的紅陶,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發展為輪製陶器,出現了硬質白陶,紋飾常見鏤孔、劃紋、附加堆紋、籃紋,還有彩陶和朱繪;彩陶較少但富有特色。

石器磨製精美,中期以後更出現了製作精良的玉器。此外,還發掘出了各種骨制、牙制的工具和裝飾品。為以種植粟為主的原始農業生產,飼養豬、狗、牛、雞等家畜,同時漁獵經濟也是其重要的生產部門。

門道文化|大汶口:新石器時代

大汶口

在已發掘的遺址中,安徽蒙城尉遲寺遺址發現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聚落遺址,由成排分佈的紅燒土排房建築構成,這些排房多則六間一排,少則兩間相連,佈局嚴謹,顯示了較高的建築技術。

門道文化|大汶口:新石器時代

大汶口

大汶口文化以一群特點鮮明的陶器為主要特徵。以夾砂陶和泥質紅陶為主,也有灰陶、黑陶,並有少量硬質白陶。泥質陶器上常飾鏤孔、劃紋,有彩陶和簡單的朱繪陶。沙質陶器上少數飾附加有堆紋和籃紋。三足器、圓足器發達,也有平底器、圜底器和袋足器。典型器物為觚形器、釜形器、缽形器、罐形器、鏤孔圈足豆、雙鼻壺、背壺、寬肩壺、實足鬹、袋足鬹、高柄杯、瓶和大口尊等。

門道文化|大汶口:新石器時代

大汶口

當時居民中盛行枕骨人工變形和青春期拔除一對側上門齒,有的長期口含小石球或陶球,造成頜骨內縮變形。還流行在死者腰部放穿孔龜甲,死者手握獐牙或獐牙鉤形器。這些習俗為中國其他史前文化所罕見。

據已有資料顯示,在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發現了可能是文字刻文,可以認為它是已發現的較早的漢字,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刻符,是表達有明確意義的刻符,形、義一目瞭然,所以它又非普通的刻符。

門道文化|大汶口:新石器時代

大汶口

由已發掘的遺蹟可以發現,大汶口文化的社會經濟已發展到較高水平。已發現的許多刻劃符號被認為是古老的象形文字。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為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也為研究黃淮流域及山東、江浙沿海地區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而且有個人學者根據已有的資料將大汶口文化視為初級奴隸社會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