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礎1年後,SCAD校長對我說:Amazing!

W同學,漢藝2017屆學員,現是SCAD新鮮血液中的一位。而他從高中到SCAD的一路,他有著很多“傳奇經歷”,每一個都能對應到一類同學。比如:

1. 高中手握大學offer,毅然gap1年,去一家平面設計公司“耳濡目染”A類-高三畢業生:高中畢業,對未來對設計都有很多迷茫2. 大學學習學前教育,在完成專業學習同時自學了數字媒體B類-在讀大學生:不喜歡自己的大學專業,我該怎麼辦3. 大學畢業後,莫名進入影視圈,拍了幾部紀錄片C類-工作後的人:畢業後工作不順利,該怎麼辦?


這三類同學,基本涵蓋了藝術留學初期,多數同學會面臨的糾結點,這也是這次想讓W同學與大家分享個人經歷的原因之一——W同學有你不太順心的過去、糾結的現在以及很光明的未來。

另一個原因,來自於W同學跨專業學習工業設計這件事,1年的時間,5個項目,被SCAD校長稱讚說“一年的時間零基礎學到這種程度,真的很amazing”,如果你也想或者這樣的成長,W同學的分享,你可以拿起小本記下來屬於你的關鍵點,3500字細讀完,你將和10分鐘前的你有著很大的不同。

01

工業設計

我越學,越覺得心安


工業設計,其實算我的一個情懷。高中gap1年在一家平面設計公司工作,一個完全的設計小白看書是最好的成長方式。在《Design》上,第一次接觸到產品類設計,當時就覺得哇這種發明創造出一個東西好酷啊,哪裡可以學這個啊!所以gap1年後,興沖沖選了工業設計,結果被調劑去了學前教育。


零基礎1年後,SCAD校長對我說:Amazing!


“賊心”不死的我,後來去蹭過幾節工業設計課程,卻發現學生老師的大把時間都耗費在研究技術上,對於技術背後卻幾乎不去碰觸。這樣學習畢業後真的是做設計嗎,我心裡有個好大的問號。這樣的情況下貿然轉專業我難做到,所以那顆“想要做引領革命,做出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野心,我往懷裡使勁揣了揣,暫時沒再考慮。

所以2016年11月之前,我其實“錢途”比較有保證,出於興趣和就業考慮自學了數字媒體技術走上了影視前期路,也拍攝了不少紀錄片。那時候下轉專業的決心其實一點都不簡單,對於工業設計這個行業,我終究還是不夠了解,放棄前面的內容重新一個“朦朧專業”終究是一步險棋,當時幫助自己下定決心的是我對自己的一個質問:你願意為現在的工作花多少年,答案比較明確。然後找機構、瞭解學校、跟著夏老師做設計,自己獨立完成一個設計的滿足感,回頭再看之前的很多糾結,真的算個毛啊!

我在劇組

零基礎1年後,SCAD校長對我說:Amazing!


在夏老師的手底下學習,設計思維和工業設計流程是必然會獲得的,而在學習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成就感”:

  • 我可以自己獨立完成一個設計,創造出實實在在的東西
  • 自己一個“自己都想喊牛逼”的突發靈感,我有能力把它一步一步變得豐滿
  • 自己親身站到工業設計行業後,發現所學的這套流程是我變成優秀設計師的極大有利籌碼
  • 做完一個項目之後,發現自己項目中需要繼續完善的環節的能力裝備完成
  • 拿著各種刁鑽建模問題問左老師,終於自己也摸索到了犀牛建模規律


這些能力在我飛行器項目創作時表現的很明顯。創作時間尚足的情況下,作為自己在漢藝的最後一個項目,該學的必備知識在前四個項目其實都掌握的差不多了,我當時想看看自己能夠在這段時間內做到多好,也算是自己1年學習的一個畢設總結,所以調研我就用了將近2個月。

零基礎1年後,SCAD校長對我說:Amazing!


SCAD校長造訪這裡時,與其講解我的作品集,對於我1年轉專業做出這樣程度的作品表示震驚,但其實我做完覺得沒有很滿意了,還是一個比較穩定的思路和流程,對工藝和材料還的認識還不夠,設計還不夠好玩,這些就是我接下來要在SCAD要繼續玩轉的地方。

02

我與HART

找機構的日子,把自己活成了柯南

選作品集機構這件事,我開始目標明確:學習和申請,必須同時做到。通過作品集做到專業上的預備,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自己不能到國外之後連和同學競爭的資本都沒有,獲得offer同時得到這些能力,金錢和時間才能物有所值,才是性價比最高的決定。

拿著這樣的標準,我基本跑遍了北京城所有機構,因為內行和外行間的信息差距其實很大,一招不慎自己就可能錢和offer兩失,這樣的困境逼著我一個很容易被糖衣炮彈迷惑的人,保持著驚人的清醒:

某諮詢:“我們在全國都有分公司!”。

內心os:全國連鎖哎,師資真的跟得上?


某諮詢:“我們和xx學校有合作!”。

內心os:有合作?怎麼合作?是有合作我就更容易進?這麼安逸的嗎???


有些聲稱“作品集、語言、中介”都中立的第三方機構,通過他們的口碑數據說哪一個機構不錯,聲譽很好。

內心os:這麼個機構,養活著一大群人,靠啥賺錢??是不是哪個機構給的錢多就推薦哪一個?這些推薦果然沒有跳出我之前走過的“大機構”,羊毛出在羊身上,這個宣傳錢肯定是學生身上賺的啊,那我的費用,百分之多少花在了與我最為相關的師資上呢?


周圍很多老師在上課

內心os:這些老師年齡構成怎麼樣,剛從學校畢業就當老師的,我真的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全部我想要得到的東西嗎?


這樣有些“欠抽”一般的審核標準,最終讓我落腳在了這裡,當時只有北京校區,攤子沒有鋪很大,後來聽到說江浙滬的同學越來越多,為了學生上課方便紮營去上海是今年才有的事情;夏老師有點兒牛,聽他講課清晰有理。


零基礎1年後,SCAD校長對我說:Amazing!


03

國內實習

1年後,我到公司接受【商業考驗】


圓滿拿到了自己最想去的SCAD和CCA的offer,申請結束之後,對於自己其實我有著一些不確定:我的作品集確實拿到了offer,但好不好其實我不知道,而設計流程我確實掌握了,但是我卻沒有自信說掌握了全部。1年間我確實有了很大的成長,但這一部分所學,真的可以接受的了市場考驗嗎,2018的上半年,我便在驗證這個問題。

第一次到工業設計公司實習,也從未接受過國內工業設計教育,所以開始階段我收起了夏老師交給我的創作流程和方法,站到第三方角度去看國內的公司是怎樣一套流程做設計,一個不小心就發現了國內工業設計很多“畸形觀點”

第一點,大家都在關注這個東西做出來漂不漂亮。產品會議上老闆很少會說明確規劃和方案,但有一個總目標——我們這個產品要多麼多麼牛逼!對於造型好看有種刻意的偏執,可是審美千奇百樣的,哪種算漂亮?大家聚在一起的討論,更像是把自己蒐集到的圖片集中到一起,討論我們該抄哪一個,怎麼去抄。

而且對於甲方和設計師的關係,我有了些不一樣的發現。設計師和甲方交流,更像醫生問診,設計師要去了解甲方這個產品還有沒有救,怎麼救。好看是外行人的評斷,內行會看這個效果下是有很多邏輯和理性思考的,這才能解決問題。甲方吐槽設計公司說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設計師吐槽甲方總是讓改圖,這些吐槽甲方審美確實是個問題,但除此之外,缺乏調研,圖片的堆積,真的很難打到甲方痛點。

而且我發現,本科在國內讀完工業設計的人,會更喜歡直接三維建模出圖,這樣一週出一張,被甲方爸爸斃了,第二週再出一張,這種效率真的有些費力不討好的意思。


零基礎1年後,SCAD校長對我說:Amazing!


觀察後,我最終還是回到了在這裡學習的方法流程,從主題到調研,再到草圖深入,再出造型功能,夏老師一週30-60張草圖繪製的崩潰練習在這裡顯現出了明顯作用,第一堆草圖出來後就很有的討論了。再厲害的高手,1天1個模型不得了,我1小時可以畫5張草圖,一個星期可以拿出30+個修訂方案去討論,效率明顯高很多。

而且做設計,其實不可能經常有靈感,畫草圖就是逼著自己去思考,通常第6幅會出現枯竭,就需要去調研想還有什麼樣的辦法,會從別的專業、行業、領域去思考,找到新的思路。作品集1年的訓練後,我個人“腦中燈一亮”約是在10-20幅間,這個階段很容易出現好的idea。

零基礎1年後,SCAD校長對我說:Amazing!


這樣的比對下,國外為什麼可以有更多優秀設計師好像有了比較清晰的答案:國內設計師一般只給甲方一個選擇,如果你有一套設計流程,草圖時你就有很多給別人看的東西,你就有的討論了。

04

我的血淚

寫在最後的一些小建議

關於申請,我彎路走了很多,冤枉錢也花了不少,經歷也是頗為豐富了,回頭看申請全過程,有兩個問題,大家一定要避開:

16年11月到這裡時,我給自己定的計劃是11月-2017年1月,搞定語言,1月-7月,做完作品集,但變化總比計劃先來,8月底我處於很被動狀態——一個項目還沒做,其他項目還沒改,語言還沒考出來。

一慌跑去參加了英語集訓,早上四點半起來記單詞,晚上12點睡,這樣過了一個月,語言成績卻還是沒有起色。

這種情況,其實很多同學在後期都會遇到,我血的教訓告訴大家,語言和作品集都很重要,但如果你時間不充足,安排好語言和作品集先後順序,而不是一起進行。國內其實語言學習效率比較低,而且很容易出現“努力很久,成績沒有任何變化”的情況,如果一味堅持,作品集被耽誤了,offer肯定就沒了。但是如果語言達線的情況下,學校會給你提供語言班,這樣的時間安排其實會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