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1年后,SCAD校长对我说:Amazing!

W同学,汉艺2017届学员,现是SCAD新鲜血液中的一位。而他从高中到SCAD的一路,他有着很多“传奇经历”,每一个都能对应到一类同学。比如:

1. 高中手握大学offer,毅然gap1年,去一家平面设计公司“耳濡目染”A类-高三毕业生:高中毕业,对未来对设计都有很多迷茫2. 大学学习学前教育,在完成专业学习同时自学了数字媒体B类-在读大学生:不喜欢自己的大学专业,我该怎么办3. 大学毕业后,莫名进入影视圈,拍了几部纪录片C类-工作后的人:毕业后工作不顺利,该怎么办?


这三类同学,基本涵盖了艺术留学初期,多数同学会面临的纠结点,这也是这次想让W同学与大家分享个人经历的原因之一——W同学有你不太顺心的过去、纠结的现在以及很光明的未来。

另一个原因,来自于W同学跨专业学习工业设计这件事,1年的时间,5个项目,被SCAD校长称赞说“一年的时间零基础学到这种程度,真的很amazing”,如果你也想或者这样的成长,W同学的分享,你可以拿起小本记下来属于你的关键点,3500字细读完,你将和10分钟前的你有着很大的不同。

01

工业设计

我越学,越觉得心安


工业设计,其实算我的一个情怀。高中gap1年在一家平面设计公司工作,一个完全的设计小白看书是最好的成长方式。在《Design》上,第一次接触到产品类设计,当时就觉得哇这种发明创造出一个东西好酷啊,哪里可以学这个啊!所以gap1年后,兴冲冲选了工业设计,结果被调剂去了学前教育。


零基础1年后,SCAD校长对我说:Amazing!


“贼心”不死的我,后来去蹭过几节工业设计课程,却发现学生老师的大把时间都耗费在研究技术上,对于技术背后却几乎不去碰触。这样学习毕业后真的是做设计吗,我心里有个好大的问号。这样的情况下贸然转专业我难做到,所以那颗“想要做引领革命,做出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野心,我往怀里使劲揣了揣,暂时没再考虑。

所以2016年11月之前,我其实“钱途”比较有保证,出于兴趣和就业考虑自学了数字媒体技术走上了影视前期路,也拍摄了不少纪录片。那时候下转专业的决心其实一点都不简单,对于工业设计这个行业,我终究还是不够了解,放弃前面的内容重新一个“朦胧专业”终究是一步险棋,当时帮助自己下定决心的是我对自己的一个质问:你愿意为现在的工作花多少年,答案比较明确。然后找机构、了解学校、跟着夏老师做设计,自己独立完成一个设计的满足感,回头再看之前的很多纠结,真的算个毛啊!

我在剧组

零基础1年后,SCAD校长对我说:Amazing!


在夏老师的手底下学习,设计思维和工业设计流程是必然会获得的,而在学习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成就感”:

  • 我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一个设计,创造出实实在在的东西
  • 自己一个“自己都想喊牛逼”的突发灵感,我有能力把它一步一步变得丰满
  • 自己亲身站到工业设计行业后,发现所学的这套流程是我变成优秀设计师的极大有利筹码
  • 做完一个项目之后,发现自己项目中需要继续完善的环节的能力装备完成
  • 拿着各种刁钻建模问题问左老师,终于自己也摸索到了犀牛建模规律


这些能力在我飞行器项目创作时表现的很明显。创作时间尚足的情况下,作为自己在汉艺的最后一个项目,该学的必备知识在前四个项目其实都掌握的差不多了,我当时想看看自己能够在这段时间内做到多好,也算是自己1年学习的一个毕设总结,所以调研我就用了将近2个月。

零基础1年后,SCAD校长对我说:Amazing!


SCAD校长造访这里时,与其讲解我的作品集,对于我1年转专业做出这样程度的作品表示震惊,但其实我做完觉得没有很满意了,还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思路和流程,对工艺和材料还的认识还不够,设计还不够好玩,这些就是我接下来要在SCAD要继续玩转的地方。

02

我与HART

找机构的日子,把自己活成了柯南

选作品集机构这件事,我开始目标明确:学习和申请,必须同时做到。通过作品集做到专业上的预备,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自己不能到国外之后连和同学竞争的资本都没有,获得offer同时得到这些能力,金钱和时间才能物有所值,才是性价比最高的决定。

拿着这样的标准,我基本跑遍了北京城所有机构,因为内行和外行间的信息差距其实很大,一招不慎自己就可能钱和offer两失,这样的困境逼着我一个很容易被糖衣炮弹迷惑的人,保持着惊人的清醒:

某咨询:“我们在全国都有分公司!”。

内心os:全国连锁哎,师资真的跟得上?


某咨询:“我们和xx学校有合作!”。

内心os:有合作?怎么合作?是有合作我就更容易进?这么安逸的吗???


有些声称“作品集、语言、中介”都中立的第三方机构,通过他们的口碑数据说哪一个机构不错,声誉很好。

内心os:这么个机构,养活着一大群人,靠啥赚钱??是不是哪个机构给的钱多就推荐哪一个?这些推荐果然没有跳出我之前走过的“大机构”,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宣传钱肯定是学生身上赚的啊,那我的费用,百分之多少花在了与我最为相关的师资上呢?


周围很多老师在上课

内心os:这些老师年龄构成怎么样,刚从学校毕业就当老师的,我真的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全部我想要得到的东西吗?


这样有些“欠抽”一般的审核标准,最终让我落脚在了这里,当时只有北京校区,摊子没有铺很大,后来听到说江浙沪的同学越来越多,为了学生上课方便扎营去上海是今年才有的事情;夏老师有点儿牛,听他讲课清晰有理。


零基础1年后,SCAD校长对我说:Amazing!


03

国内实习

1年后,我到公司接受【商业考验】


圆满拿到了自己最想去的SCAD和CCA的offer,申请结束之后,对于自己其实我有着一些不确定:我的作品集确实拿到了offer,但好不好其实我不知道,而设计流程我确实掌握了,但是我却没有自信说掌握了全部。1年间我确实有了很大的成长,但这一部分所学,真的可以接受的了市场考验吗,2018的上半年,我便在验证这个问题。

第一次到工业设计公司实习,也从未接受过国内工业设计教育,所以开始阶段我收起了夏老师交给我的创作流程和方法,站到第三方角度去看国内的公司是怎样一套流程做设计,一个不小心就发现了国内工业设计很多“畸形观点”

第一点,大家都在关注这个东西做出来漂不漂亮。产品会议上老板很少会说明确规划和方案,但有一个总目标——我们这个产品要多么多么牛逼!对于造型好看有种刻意的偏执,可是审美千奇百样的,哪种算漂亮?大家聚在一起的讨论,更像是把自己搜集到的图片集中到一起,讨论我们该抄哪一个,怎么去抄。

而且对于甲方和设计师的关系,我有了些不一样的发现。设计师和甲方交流,更像医生问诊,设计师要去了解甲方这个产品还有没有救,怎么救。好看是外行人的评断,内行会看这个效果下是有很多逻辑和理性思考的,这才能解决问题。甲方吐槽设计公司说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设计师吐槽甲方总是让改图,这些吐槽甲方审美确实是个问题,但除此之外,缺乏调研,图片的堆积,真的很难打到甲方痛点。

而且我发现,本科在国内读完工业设计的人,会更喜欢直接三维建模出图,这样一周出一张,被甲方爸爸毙了,第二周再出一张,这种效率真的有些费力不讨好的意思。


零基础1年后,SCAD校长对我说:Amazing!


观察后,我最终还是回到了在这里学习的方法流程,从主题到调研,再到草图深入,再出造型功能,夏老师一周30-60张草图绘制的崩溃练习在这里显现出了明显作用,第一堆草图出来后就很有的讨论了。再厉害的高手,1天1个模型不得了,我1小时可以画5张草图,一个星期可以拿出30+个修订方案去讨论,效率明显高很多。

而且做设计,其实不可能经常有灵感,画草图就是逼着自己去思考,通常第6幅会出现枯竭,就需要去调研想还有什么样的办法,会从别的专业、行业、领域去思考,找到新的思路。作品集1年的训练后,我个人“脑中灯一亮”约是在10-20幅间,这个阶段很容易出现好的idea。

零基础1年后,SCAD校长对我说:Amazing!


这样的比对下,国外为什么可以有更多优秀设计师好像有了比较清晰的答案:国内设计师一般只给甲方一个选择,如果你有一套设计流程,草图时你就有很多给别人看的东西,你就有的讨论了。

04

我的血泪

写在最后的一些小建议

关于申请,我弯路走了很多,冤枉钱也花了不少,经历也是颇为丰富了,回头看申请全过程,有两个问题,大家一定要避开:

16年11月到这里时,我给自己定的计划是11月-2017年1月,搞定语言,1月-7月,做完作品集,但变化总比计划先来,8月底我处于很被动状态——一个项目还没做,其他项目还没改,语言还没考出来。

一慌跑去参加了英语集训,早上四点半起来记单词,晚上12点睡,这样过了一个月,语言成绩却还是没有起色。

这种情况,其实很多同学在后期都会遇到,我血的教训告诉大家,语言和作品集都很重要,但如果你时间不充足,安排好语言和作品集先后顺序,而不是一起进行。国内其实语言学习效率比较低,而且很容易出现“努力很久,成绩没有任何变化”的情况,如果一味坚持,作品集被耽误了,offer肯定就没了。但是如果语言达线的情况下,学校会给你提供语言班,这样的时间安排其实会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