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畫和中國畫爲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曾孜榮,中信美術館執行館長,今日頭條優質藝術領域內容作者。長期致力於中外藝術的普及、教育及出版工作。

本期海綿演講,曾孜榮將帶我們解讀《洛神賦圖》背後的 6 個“源代碼”。瞭解了這些"源代碼",我們就可以走進中國畫,理解中國畫。


曾孜榮演講視頻:

大家好!我是曾孜榮,很榮幸有機會來跟大家來分享中國美學這個話題。

西洋畫和中國畫為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中國美學是一個非常大的題目,我沒有辦法給大家詳解其中的方方面面。作為一名美術研究者,我想單從中國繪畫史上一張最為著名的畫——《洛神賦圖》說起。

前陣子熱播的電視劇《延禧攻略》裡有一個這樣的情節:皇后要為皇上挑選一份壽禮,選了很多張畫,包括劉松年(注:南宋宮廷畫家)的《四景山水圖》等,選來選去都不是很滿意。最後在建議下,皇后選了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在後面的劇情裡面,皇后還親自cosplay了一下“洛神”。

西洋畫和中國畫為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畫中的洛神,出自《洛神賦圖》,作者是顧愷之。在東晉之前,畫家被認為是匠人,社會地位比較低,沒有名字留下來。在顧愷之後,情況為之一變。琴、棋、書、畫成了文人雅士所推崇的對象。因此,顧愷之成為了中國藝術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並且還有圖像流傳下來的藝術家。

顧愷之流傳至今的繪畫有 3 副:《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和《洛神賦圖》。前兩幅的主題都是歌頌封建禮教,只有《洛神賦圖》能與現代人的情感互通,它的主題是永恆的愛情。這幅畫在創作前有一個文學底本:三國時期的曹植寫下的《洛神賦》。根據曹植的詩句,顧愷之將文字化為山水、人物、花草,最終成就了這幅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繪畫。

西洋畫和中國畫為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首先,我們來看這幅畫的“開篇”:這是曹植,在京師告別了他的哥哥——皇帝曹丕之後,跋山涉水前往自己的封地東阿。由河南洛陽至山東東阿,一行人走得人困馬乏,剛至洛水,曹植的隨從和他的馬匹便準備休息。

大家可以看到一個細節:這匹馬在地上打一個滾,為什麼呢?因為馬匹長途跋涉之後,它沒辦法像人一樣去水裡洗個澡,所以馬就在地上打滾,用沙土來吸附身上的汗水,它起來後就會覺得精神抖擻。畫家很敏銳地捕捉到了馬這樣的一個動作,把它畫了下來。

西洋畫和中國畫為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第二幕是這幅畫敘事的展開,曹植在洛水邊駐足休息,一行人抬頭一看,水中央有一位女神手持羽扇,踏波而來,彷如芙蓉出水,非常美麗。曹植的目光被她吸引,想要上前。他的侍從立刻拽住了他。這個動作被畫家捕捉下來了。他就這樣被拽著:表面上保持著他貴族的威嚴,但心裡嚮往著那個“小姐姐”。這位洛水中翩翩而來的女神長成什麼樣呢?曹植在《洛神賦》裡用了四句話來形容。

西洋畫和中國畫為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第一句話:翩若驚鴻,婉若游龍

所以畫面上不僅有天空飛過的大雁,還有半空中的一條游龍。這是形容她的美貌的華麗詩句。

第二句話:榮曜秋菊,華茂春松

在洛水之濱,有菊花盛開,有松樹高昂。

第三句話:皎若太陽昇朝霞

遠山朝陽初升,這是一輪鮮明動人的意象。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上有一張巨大的紙,很多舞者他們一邊跳舞,一邊畫出來的,就是遠山和太陽。“朝陽”寓意著畫卷故事的開始。

第四句話:灼若芙蕖出淥波

在仙子的腳下,有荷花綻放,顧愷之用這些美麗的花朵來烘托這位動人的仙子。

畫面隨後來到了洛水女神的日常。

西洋畫和中國畫為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洛神和她的“小夥伴”執扇而行,一會兒在清流裡面嬉戲,一會在林間漫步。大家可以注意到一些細節:洛神每次出現的時候,她的衣衫都換了。白衣紅裙、白衣綠裙、綠衣紅裙。她在不斷地換衣服。“女為悅己者容”,洛神也眷戀著在水邊遇見的曹植。才子配佳人,他們相戀了,這就是故事的核心。

西洋畫和中國畫為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接下來,我們來到畫面的第六幕,這種一見鍾情的傾心,畫家要怎麼去烘托它呢?

西洋畫和中國畫為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顧愷之描繪了天上的雲神,在吞雲吐霧;水邊的水神、河神,她們讓河流變得清澈平緩;半空中,有河伯正在擊鼓;中間這位正在高歌的人身龍爪的形象就是傳說中的女媧。這些重要的神仙都趕來“加持”這段愛情,在他們的助威下,這場貴族和神仙的愛戀變得與眾不同。但是就像所有的偉大愛情都不能在一起的結局一樣。曹植和洛神也不例外,他們就像牛郎和織女一樣要被分離。

西洋畫和中國畫為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在接下來的畫面中,女神她坐上雲車向曹植告別了。她的雲車等級很高,有六匹龍拉著。在古代,車輛的建制有森嚴的等級,在人間,只有天子可乘六馬車。洛水女神乘坐六龍雲車,旌旗飄飄,雲水翻騰。車身四周有眾多水族護衛。有長著翅膀的文魚、白色的蛟龍、雙頭神獸,凡人不敢靠近。

曹植深愛著洛神,他手執羽扇,不甘心就此放手。於是他讓手下划船追趕。

西洋畫和中國畫為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大家可以看到這艘大船其實是兩艘船拼起來的。有其父必有其子,他真是沒有吸取他爸爸的教訓。大家都知道赤壁之戰,曹操把所有船連在一起,赤壁之戰被燒個精光。回到畫面,曹植就這麼去追。船下波濤翻滾,正與曹植此刻激動的心情契合。

西洋畫和中國畫為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大家猜一猜他追到了沒有?我們不知道。畫家在此處留下了一個小暗號。在前面的畫面中,從洛神出場就就一直伴著洛神的那把團扇,此時落在了曹植手上。《洛神賦》的原文裡沒有這一段文字描述,這是顧愷之根據文字想象的畫面。

曹植到底有沒有追到呢?我覺得是追上了。可能女神說:“我還是要走,不過呢,可以把這個小扇子送給你。”這把小扇子就變成了曹植與洛神之間愛情的信物。

接下來,曹植回到了岸上,他坐在岸邊,夜不成寐。我們怎麼知道他睡不著呢?觀察畫面,我們可以看到兩個細節:第一,他的衣服換成了睡衣,是柔軟的絲綢材質。第二點,他的座前點著兩支蠟燭。這兩支蠟燭其實就是符號,寓意著深夜。

西洋畫和中國畫為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畫卷到了最後,天亮了,曹植不得不離開了, 他的隨從勸他還是走吧。然後他戀戀不捨坐上了他的馬車。

西洋畫和中國畫為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大家可以看到,曹植的馬車是四匹馬拉的。因為六匹馬的馬車是他的皇帝哥哥才能坐的。車的樣式很像剛才洛神離開時的樣式,只不過洛神乘坐的是雲車,曹植回首顧盼,他希望還能再看女神一眼。手上還緊緊地拿著那個小扇子。我想他這一輩子都不會放手,因為這是洛神留給他的唯一信物。畫卷就到這裡結束了。

在結束處,乾隆皇帝,就是《延禧攻略》的男主角不失時機地題上了“洛神賦第一卷”字樣,蓋了一個“古稀天子”章。

西洋畫和中國畫為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大家注意這個章,以後你們看到很多中國古代名畫上都有他蓋的這個“古稀天子”。乾隆皇帝是個蓋章狂魔,好多畫都被他荼毒了。唯有一張畫是例外,就是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他把後人的仿作蓋滿了章,真畫卻一點也沒碰。

為什麼乾隆皇帝要題《洛神賦圖》第一卷呢?因為洛神賦留下來的摹本至少有三卷。我們看到的這張是故宮博物院的,此外還有遼寧省博物館和美國弗利爾美術館的兩個版本。乾隆皇帝認為這一卷是臨摹得最好的,所以他題了“第一卷”在上面。

西洋畫和中國畫為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我們把《洛神賦圖》的畫面從頭到尾梳理了一遍。就主題而言,它對浪漫愛情這一人類永恆主題的描繪,從主題上遠勝作者的其他畫作。但更重要的是,《洛神賦圖》奠定了很多中國美學的“源代碼”。

何為“源代碼”?我們用一句話解釋:它就是傳統所積澱的經典樣式。這個樣式一旦奠定,就會在後世歷朝歷代的繪畫中反覆出現。有時候會改頭換面,但終究“萬變不離其宗”。在《洛神賦圖》中,我們提煉出六個“源代碼”,接下來我會一一講到。

我們看一下第 1 個源代碼:在地上打滾擦汗的馬

西洋畫和中國畫為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前面我們講到,馬匹長途跋涉之後,它會通過打滾的方式來吸附汗水。

唐代李昭道所畫的《明皇幸蜀圖》描繪的是唐明皇在安史之亂時,逃到四川的經歷。李白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畫家怎麼描繪蜀道的艱險呢?你看玄宗一行人好不容易休息的時候,有一匹驢馬就在打滾。表明馬已經走了很久,大汗淋漓了。


西洋畫和中國畫為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元朝的大畫家趙孟頫專門畫了一批滾塵馬。這就是對於顧愷之奠定的經典樣式的重複。

西洋畫和中國畫為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第 2 個源代碼:我前面說到,曹植看見洛神“奮不顧身”地撲了過去,被拽住了的這個樣式。我把它稱之為“王侯攤”。注意,不是葛優那個北京癱!

西洋畫和中國畫為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唐朝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中的劉備像和孫權像(如下圖),他們都是這樣被侍從扶著的。

西洋畫和中國畫為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在唐代的莫高窟103窟裡面,我們看到《帝王說法圖》(如下圖),這個帝王仍然是兩手一攤,有侍從扶著。

西洋畫和中國畫為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第 3 個源代碼,我前面講到為了烘托、描述曹植和女神的偉大愛情。畫面中出現了眾神來歌頌、來加持

西洋畫和中國畫為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後世的中國畫常延用這樣一種方式來描繪偉大人物、偉大事件。

西洋畫和中國畫為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被稱為“宋畫第一人”的李公麟,是宋代繪畫的最好的一個線描大師,他畫的《西嶽降靈圖》(上圖)中間的西嶽大帝,化身為人間的一個王侯,騎著高頭大馬來出行,身邊前呼後擁一大幫人。大家注意,畫面左上角,在他身後還有兩個鬼。有鬼神加持,這個人物才顯出不同凡響。

西洋畫和中國畫為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莫高窟裡還有一幅畫:329窟的《夜半逾城》。畫的是佛祖釋迦摩尼出城修佛的故事。有一天半夜,他下決心要離開都城出去修行。當他騎馬跨過城牆的這一刻,有四位大力神拖著他的馬蹄騰雲駕霧,他的身邊還有很多的飛天。在他的前面,一隻豹子在開路。這些神、鬼、獸都是來烘托釋迦摩尼決心棄絕塵世,潛心修行這件事,因為描繪的是佛教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時刻。

西洋畫和中國畫為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其實西方繪畫中也有類似的傳統,以常見的“耶穌降生”題材為例,1609年魯本斯的《三聖賢的朝拜》,描繪的就是耶穌基督降生的景象。眾多的先知、神人、天使前來覲見。用神仙“加持”的方式來表現偉大的時刻,東西方美學真是殊途同歸了。

我們再看第 4 個源代碼怎麼表現夜晚

?中國畫家才不會很笨地把夜晚畫成黑漆漆的一團。巧用蠟燭這一符號去點出夜晚的主題是中國古代畫家最常用的方式。

西洋畫和中國畫為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例如南宋的《韓熙載夜宴圖》(上圖)中,主角韓熙載坐床上,面前的歌妓剛剛彈完琵琶歸來,坐中有一個高高的火炬,我們就知道,原來這是一場夜宴。

西洋畫和中國畫為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明代唐伯虎的《陶榖贈詞圖》(上圖)中的這個陶榖,是一個看上去特別道貌岸然的傢伙,但是他看見了美女,也要晚上點著蠟燭聽琵琶。

我們知道一件偉大的作品,無論是小說、故事還是繪畫,要結束的時候其實最難。陳丹青先生在《局部》裡講過:這副畫怎麼樣才算畫完了呢?這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第 5 個源代碼也與之有關。

西洋畫和中國畫為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顧愷之創造了一個範式:在結束的時候,讓人物回頭看。這既是將前面所有的劇情做一個總結,同時也是在畫面向我們的觀眾揮手告別。

西洋畫和中國畫為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我們看唐朝周昉的《揮扇仕女圖》(上圖)的最後一部分:一位後宮的宮女,我不知道她是不是一個失敗的甄嬛。她靠在一棵梧桐樹上回頭看,畫卷到這裡也就結束了。

西洋畫和中國畫為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趙孟頫的《浴馬圖》(上圖)也是如此,牧馬人上岸以後一邊穿衣服,一邊回頭看,畫卷就此結束。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結束方式。

最後,我還跟大家分享中國美學最重要的一個源代碼,也是今天第 6 個源代碼。這個源代碼同樣出現在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中。整個《洛神賦圖》從頭到尾有很多的情節,顧愷之用饅頭一樣的山和蘑菇一樣的樹把不同的劇情串聯在一起,使得我們欣賞一幅中國長卷畫的時候不是在看一張照片,而是如同在看一部電影。

西洋畫和中國畫為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中國古代繪畫事實上在二維的圖像裡構築了三維的空間,通過時光的流動帶動四維的時光流逝。這是中國畫跟西方畫最大的一個不同。西方畫就是一個框子,咔嚓一張照片的靜態效果。它的景物是靜態的,但是中國的長卷畫呢?至少在1600年前顧愷之那個時代開始,就已然是電影般的敘事呈現。

以《富春山居圖》為例,大家老問我:你說它好在哪裡?我說你仔細看:它的第一段是春天的明豔,第二段是夏天的青蔥,第三段是秋天的蕭索,第四天是冬天的大雪覆蓋。四級的時光全部完全的融在了中國繪畫裡。

西洋畫和中國畫為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這就是我想給大家介紹的最後一箇中國美學的源代碼,也是顧愷之留給我們的繪畫饋贈。希望大家可以從源代碼中對於我們中國傳統繪畫多一份瞭解。

謝謝大家!



打開今日頭條 APP,搜索關注“曾孜榮ART”,瞭解更多中國古代繪畫知識。


西洋畫和中國畫為什麼都喜歡搞“神仙加持”|曾孜榮講中國畫


海綿演講是由今日頭條主辦的,主要面向當代青年人的系列演講活動,平均每兩個月舉辦一次。

每場活動,我們都會邀請 8 位不同領域的今日頭條創作者來演講,他們可能是來自科學、醫學、心理學、攝影、建築等領域的資深專家,也可能是在旅遊、美食、遊戲、時尚界炙手可熱的網絡紅人。他們將在現場分享各自的故事與經歷,和對自己所處領域獨到的智識與見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