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家歸有光,他的老母親周孺人,沒成想是一個可憐女子

周孺人,明代文學家歸有光的母親,孺人並非周氏的閨名,而是明清兩代對於有品級的讀書人母親和妻子的封誥。

如果不是因為兒子歸有光成為了官員,並且在長大成人後寫了一些緬懷母親的作品,今人很難知道這個平凡女人的存在。

周孺人不算名人,只不過她生了一個有名氣的兒子,之所以想寫這個女人,是因為她的故事的確值得寫下來讓更多的人看一看。

明代文學家歸有光,他的老母親周孺人,沒成想是一個可憐女子

周孺人也是一位讀書人家的姑娘,生得單薄俊秀,性格又非常的和婉柔順。十六歲那年,歸家的一乘小轎將這個單純懵懂的少女接進了家門。

她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只是從此以後她再也不能像待字閨中的少女那般,無憂無慮的同眾姊妹一起玩樂了。春天再也不能陪伴著鄰居阿嫂一起去採桑養蠶了;夏天再也不能同東邊的小妹去河裡摘蓮藕了;秋天再也不能和小姐妹們一起打桂花做糕點了;冬天再也不能坐在孃家的閨房中看漫天雪花搖曳了……

從此她不再是那個快樂的少女,她有了新的角色-妻子、媳婦,還有即將到來的母親。

明代文學家歸有光,他的老母親周孺人,沒成想是一個可憐女子

周孺人的丈夫只是一介書生,婆婆還指望著兒子勤學苦讀,有朝一日能夠取得功名。周孺人的婆婆是一個生性潑辣、言談爽利的女人,當然對自己的媳婦周氏也很苛刻。

周氏自從嫁過來,每天都有一堆做不完的家務活,最令人難以忍受的是,竟然在嫁過來的九年時間內,接二連三的生育了七個孩子!七個孩子都差不多大,那個時代的婆婆,無論是富貴人家還是普通人家,個個都跟老封君似的,還指望著兒媳婦好好伺候自己,又怎麼可能主動承擔家務活,照顧一堆嘰嘰呱呱的孫兒孫女呢?

閉門苦讀的丈夫更加指望不上,畢竟女人出嫁到了夫家,事事都要以丈夫為重。每天伺候一大堆的孩子,照顧好老公、婆婆,你以為這就算完了嗎?

當然不是,還要打理家中裡裡外外的事情,還要做一堆的針線活計。這樣的日子想想就覺得可怕,可是,周孺人卻每天都在忍受。

明代文學家歸有光,他的老母親周孺人,沒成想是一個可憐女子

沉重的家務活與頻繁的生育,逐漸壓垮了這個本來就柔弱多病的女子。或許,在每天的辛苦操勞中,只有看著可愛的孩子們才有些許喜悅,才能稍微減卻身心的疲憊與煎熬吧?

最終這個可憐的女子,再也忍受不了心內的壓抑,她向家中的老婢女傾訴"吾為多子苦!"老婢女好心送給夫人兩隻田螺,卻不曾想成為了她最後的催命符。

我想,這個偉大的母親一定是掙扎了好久,才做出了這個無奈的選擇。她將田螺生吞到了腹內,從此之後便一病不起,勉強支撐了一段時間後就拋下孩子們忍悲含恨而逝。

可憐操勞一生的周孺人到最後在喪儀上連一張畫像都沒有,畫師只得照著孩子的樣子,大致描摹了一幅畫像。

明代文學家歸有光,他的老母親周孺人,沒成想是一個可憐女子

從古至今女子生來就要承受更多,幸而這是一個新時代,我們不必像周孺人一樣,除了一味委曲求全別無他法。這也告訴我們只有足夠強大,才能勇敢拒絕婚姻中不公正的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