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CHO李琳:機遇偏愛我,因爲我時刻準備著

凤凰网CHO李琳:机遇偏爱我,因为我时刻准备着

法國科學家巴斯德曾說:“機遇總偏愛有準備的頭腦。”李琳的經歷正是對這句話的完美詮釋。

本文是2018年10月推送的第26篇乾貨,計3896字,閱讀時間8分鐘。

文 | 徐璿 本刊記者

來源 | 《培訓》雜誌10月刊

凤凰网CHO李琳:机遇偏爱我,因为我时刻准备着

8月中旬的北京,暫時告別了連綿數日的傾盆雨,清風攜著溼意而來。傍晚6點,正是火燒雲最壯麗的時刻。

與望京SOHO隔街相望的中輕大廈16層,是屬於鳳凰網人力資源部的一方天地。李琳剛面試完幾名應聘者,根本無暇顧及窗外的風景。眼前嬌小纖瘦、柔聲細語的她,不僅管理著鳳凰網和旗下一系列公司的人力資源,還要兼顧所有涉及戰略和轉型的相關項目,一身而多任。

11年前,從中國石油大學碩士畢業的李琳,和許多剛踏出校門的“職場新鮮人”一樣,四顧茫然。當時的她從未想過,這一路走來可以頗為順遂:從谷歌中國、趕集網,到如今的鳳凰網首席人才官——李琳的經歷似乎再次證明了法國科學家巴斯德說過的那句話:“機遇總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一次失誤 開啟新世界大門

《培訓》:您是英語翻譯專業出身,卻走上了職業HR的道路。其中有怎樣的因緣際會?

李琳:我參加高考是在2000年,那時中國剛加入WTO,英語專業一夕爆紅,我也順理成章地填報了這個志願。畢業後,有些同學去高校當英語老師,有的進入中石油、中石化做翻譯或助理,還有的考取了外交部公務員。而我的目標是外企。

找準方向之後,我開始著手準備。研一時我參加了微軟的一個實習項目,當時微軟正在開發一款應用,我要去校對數據庫裡的英文單詞。那兩個月的實習讓我對外企活躍的氛圍和超前的理念有了全新的認知。奔著這個方向尋覓,最後還算順利地拿到了谷歌的offer,為它旗下一家合資公司的副總做AA(私人助理)。

後來和HR產生交集,是緣於一次陰差陽錯。

一天,同批入職谷歌的同事向我打聽其他人的薪資,他覺得我是副總助理,消息肯定更加靈通。我本著薪酬保密的原則,斟酌著告訴對方:“大家的學歷和畢業院校基本都在同一水平線,工資當然也差不多。”

我當時還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回答得挺好。結果沒隔幾天,領導特別嚴肅地找我面談,單刀直入地問:“你是不是洩露了員工薪酬?”我當時一下就懵了,又茫然又委屈。

聽完我的解釋,領導的回應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說:“你以為自己恪守了公司原則,實際上還是變相洩露了內部薪資。這離一個優秀HR還差得很遠——在我看來,你有潛力朝HR的方向發展,我也會為你提供機會,所以從當下開始,你要以HR的職業標準來要求自己。”

正是那次失誤,為我打開了一扇門,讓我看到了領導對我的規劃、期許和信任。有了他的指引,我開始嘗試一些助理職責範圍以外的工作,比如行政管理、考勤面試、員工福利、企業培訓等。後來真正走上HR這條路,我才領悟到前期的積累和儲備有多珍貴。

《培訓》:從谷歌、趕集網,到如今的鳳凰網,您如何看待自己這一路的職業選擇?

李琳:從職業發展的全局來看,道法術器,“器”是工具、是基礎。因此,對每一個職場人而言,第一份工作至關重要,它如同一個兵器庫,我們要做的就是熟習各種器具,打出一個漂亮的開局。

離開谷歌中國之後,我去了當時還處在創業期的趕集網,周圍親友都不理解,但我自己很清醒。我永遠記得最初應聘谷歌時,我的面試官、也是當時谷歌中國運營總監陶寧說的一句話:“永遠往最新興的行業走”。在創業公司,你會切身感受到資本市場的瞬息萬變,“把握住時代給予的機會,別成為阻礙變化的那一份子”,是我對自己最基本的要求。

2012年,我加入鳳凰網,跟隨它一起經歷了三次關鍵而艱難的轉型——從傳統媒體到互聯網公司、再到移動互聯網,眼下,我們正在積極開拓其他多元化業務。

如果說在谷歌是貼瓷磚,在趕集網是造房子,那麼在鳳凰網就是對過去的房子修繕、重建。好在我喜歡冒險,一成不變的工作對我來說反而是一種折磨;更幸運的是,我在這裡獲得了充分的信任和授權,同時也在盡己所能將其兌現為對公司的回報。

其實,企業和員工的最佳關係正是這種“心意相通”——企業理解員工想要什麼,並且創造條件支持員工的成長;與此同時,個體成長也在支撐著企業的發展。

逆風而上 助人才與鳳凰齊飛

《培訓》:轉型後的鳳凰網絲毫未改主流媒體屬性。基於此,鳳凰網對人才有著怎樣的標準?

李琳:在鳳凰新聞APP的啟動界面上,寫著“就做不同”四個字,這是鳳凰網的新聞理念和媒體態度。在人才選育上,我們同樣提煉了12個字的“鳳人氣質”,作為對人才在專業能力之上的評判標準。

首先是“有風骨”,我們要求鳳凰網所有在職員工和潛在員工,必須品性剛直。

其次是“敢擔當”,面對任何過失,都要勇於承擔。

第三“真性情”,我們鼓勵員工說真話,同時支持他們充分利用鳳凰網的平臺,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達成職業理想。

最後是“有溫度”,鳳凰網一直在努力打造有人情味的文化環境,引導員工建立一種“共事之誼”;此外,從企業角度出發,將員工關懷的外延儘可能擴大——不僅關懷員工個人,還要照顧他們的家庭,讓公司也能得到員工家人的認可。

《培訓》:您之前提到,鳳凰網的三次轉型“關鍵而艱難”,過程中,企業的人才戰略發生了怎樣的轉變?給您和HR團隊帶來了哪些挑戰?

李琳:在互聯網時代,新聞資訊的主戰場在PC端,網頁需要大量內容運營人員來維護,所以鳳凰網的戰略部署、資源傾斜、招聘重點,幾乎全部投在了PC端業務和相關崗位上。到了現在移動互聯網時期,用戶終端設備的改變帶來了一個必然結果:我們不再需要那麼多內容編輯了。

然而,HR部門並沒有簡單地進行人員裁撤,相反,我們從大趨勢中找到了三個“小目標”。

首先,隨著自媒體的大量湧現,新聞質量愈發良莠不齊,當受眾希望進一步求證事實真相時,仍然會率先選擇主流媒體。這其實就要求我們的內容運營人員必須在職業素養和專業水平上有質的提高,這也是鳳凰網作為主流媒體實現社會價值的一種體現。

其次,自媒體更講求時效性,很少會投入大量人力和經濟成本去做深度報道,這是它們的運營和盈利模式決定的。但鳳凰網有這份責任和義務——我們當初招聘的那批內容生產精兵,正好可以轉型去做真正優質的原創報道。

第三,當前UGC大行其道,海量內容都是由算法和信息流抓取後送達受眾的,所以對我的團隊而言,公司技術人才梯隊的搭建成為當務之急。作為HR,首要任務就是甄選、培養一批一流的程序員,為公司搭建AI算法中心提供充足的技術人才儲備。

面對業務模式和人才結構的重整,哪些元素應該“增”,哪些應該“減”,如何令組織和個體價值最大化,是我作為公司CHO需要時時揣摩的關鍵。

《培訓》:組織轉型成功,與內部人才體系密不可分。具體來說,鳳凰網的人才培養有哪些特色?

李琳:“儘可能讓每一位員工在鳳凰網的工作經歷,成為他們整個職業生涯中最精彩的一筆”,是HR團隊的“終極理想”。在具體路徑上,我們的探索從未間斷。

例如,從2012年開始,我們就實施了各個崗位的雙通道人才政策,保證管理序列和技術序列雙向發展,技術工程師與同級別管理崗位人員享受同等待遇。到2014年初,又繼續推出了“鳳凰優才”人才保留計劃,由鳳凰網承擔員工在職學習的教育培訓費用,向他們開放更豐富的課程類別專項報銷,藉由全面的資源傾斜,促進人才的自生,幫助他們在企業平臺上實現增值。

凤凰网CHO李琳:机遇偏爱我,因为我时刻准备着

學無止境 喚醒內在“她力量”

《培訓》:如今,隨著女性領導力的覺醒,業界對此的探討和思考也不斷升級。但不可否認,職場中的性別偏見仍然客觀存在。作為職場新女性,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李琳:我認為從女性自身角度出發,可以從兩方面來自我調適,尋求轉變。

從心態上說,最關鍵的是不要自我設限,在意識上要主動打破某種固化思維的束縛。無論現實中“偏見性的同情和施捨”多麼根深蒂固,自己首先要做到不以“女性”自居。我很贊同一種觀點——也許我們根本不必強調“女性領導力”這樣的字眼,因為這種概念在“肯定”女性能夠成為領導的同時,其實也包含了很多“否定”的暗示。

從行動層面而言,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勇敢”,它意味著主動爭取機會、大膽追求發展。同時,我們還需要通過持續的學習和修煉,克服害羞、膽怯、過度敏感、情緒化等一系列天然不足,尤其是當我們成為團隊領導者之後,更要時刻告誡自己“用理性說話”,保持清醒、就事論事。

《培訓》:一直以來,職場對女性的外在都給予了較高的關注,您也曾說“好看也是一種競爭力”。您如何理解二者之間的關係?

李琳:我所說的“好看”不是指外貌必須符合“美”的字面意義,而是說一種整體的外在形象,包括衣冠正、儀態佳、談吐雅。這種外在的“好看”折射出的是一個人的內在精神狀態,更是自愛的一種體現。

另一方面,要想長期保持這種神采,靠的是自律。以健康管理為例,現代職場人的亞健康問題非常嚴重,久坐、缺乏運動、飲食不當、肥胖等原因,帶來了一系列疾病,所以健身、減重、營養餐這些形式逐漸成為職場新潮流。

但現實大多是“知易行難”。當我們明知一件事情的利弊之後,能否做到堅持趨利、堅決避害,其實就是一種對“自律”的考驗。就像撒切爾夫人說的:“所有成長的秘訣都在於自我剋制。如果你學會了駕馭自己,你就有了一位最好的老師。”

一個人如果能夠自愛、自律,在任何領域都會形成不容忽視的競爭力。

《培訓》:今後,您對於個人發展有怎樣的期待?

李琳:從自我要求的角度看,我希望自己能夠真正把學習變成一種長期的習慣,享受學習帶來的充實。

這幾年,隨著管理範疇的逐漸展開,對學問的需求也越發迫切,尤其是關乎互聯網生態的業務知識,目前在自己的認知體系中還屬於相對薄弱的環節。記得有一次,我向公司一位技術骨幹請教比特幣的問題,他告訴我,其中涉及大量哈希函數的知識點,我只好到處去找高數和計算機算法的課本、著作,對學文科的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

整個過程其實帶給我很大觸動,那就是持續學習可以讓一個人時刻保有自知之明,這對團隊領導者來說尤為重要。

本文來源於《培訓》雜誌10月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培訓雜誌”立場。

往期文章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