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錦:面對複雜形勢,把握好大勢和方向

10月19日,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就當前經濟金融熱點問題接受採訪,回應了人們對經濟金融形勢、民營經濟等問題的關切。這對正確理解當前經濟金融形勢、澄清市場和社會上大家關注的一些焦點問題、穩定和發展資本市場,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觀察經濟金融形勢,既要看短期,更要看長遠、看大局、看基本面。近些年我國正經歷著經濟增長階段的轉換,既有需求結構、供給結構的重大調整,也有金融體系乃至發展方式的系統轉變,加上外部環境的改變,面臨著多年來少有的複雜局面。形勢越複雜,越需要把握好大勢和方向。儘管近年來中國經濟在減速,但中長期發展潛力依然可觀。

從需求側看,中等收入群體崛起、人口老齡化、新一代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綠色發展四個方面會帶來巨大機遇。把這些潛力發掘出來,在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中國仍然是全球經濟新增量最大的經濟體。

在供給側,重點仍然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認識民營經濟的地位和作用。這也是近期社會關注和焦慮的一個突出問題。民營經濟對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的作用,具有“五六七八九”特徵。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活力和創新力的重要源泉。對民營經濟的態度和政策,實際上就是一個講政治、講大局的問題。雖然在政策上經常講對國有和民營企業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但在實際工作中,還是存在著支持國有企業保險、支持民營企業有風險的潛規則。這種認識和做法是完全錯誤的,必須堅決予以糾正。

對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的關係,要從傳統固化的觀念跳出來,用全新的現代化產業鏈理念來認識國有和民營經濟的相互關係。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視角和思路。

近年來,我們看到,有的改革到位的“新國企”,表現出了現代企業制度的活力;有的民營經濟比重高的地區,國有經濟的規模反而是比較大的。這說明在充分而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國有和民營經濟能夠發揮各自優勢,形成互補效應。應當通過進一步保護產權,完善要素市場,嚴格市場紀律,逐步形成國有和民營經濟平等發展、互補共進的制度政策環境。(作者為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本文系作者授權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