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聯9年高考狀元回家:父母過高的期望值,壓垮了他的自信心嗎?

2003年楊仁榮以宜黃高考理科第一名考取北航,09年留下短信後突然失聯,前不久查出患癌的楊母因此拒絕治療。楊崇生是撫州市宜黃縣的一個農民,與妻子吳細女務農為生,育有一兒一女。因家庭情況並不算好,學習優異的兒子楊仁榮是全家人的希望,他盼著兒子能出人頭地。9月4日楊父告訴記者,兒子看到新聞後終於聯繫了家人,自稱人在西安上班。楊母開始接受治療。楊仁榮在電話裡說,“我每年都想回家,在外面做的不夠好。”(新浪新聞9月7 日)

失聯9年高考狀元回家:父母過高的期望值,壓垮了他的自信心嗎?

農民家庭考出了一個名校大學生,這是身為家長的光彩,由其是對於經濟情況不算好的家庭來說,有出息的兒子就是父母及全家未來的希望,父母甚至會將自己所有未實現的願望加於孩子身上,指望孩子走入社會後替自己實現一切夢想。

家庭寄託的希望,是孩子奮鬥的動力,但同時也是孩子無法化解的壓力。對於學習優異的楊仁榮來說,深知父母的期等,但現實總是客觀的,儘管有家庭寄託支撐著自己,但一切希望都不一定馬上實現,顯然,在這方面楊仁榮是感到了巨大的壓力,因而選擇了與家人失聯的方式迴避了現實。

失聯9年高考狀元回家:父母過高的期望值,壓垮了他的自信心嗎?

對此人們也許會說,這個兒子太不孝了,竟然這樣狠心地忘記了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從一定角度說,這樣的說法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兒子在父母心中的分量是最大的,同時,父母對於兒子生活狀態的反饋也是最為敏感的,而地於這一切,兒子心裡也是知道的最清楚的,但“知而不行,知而不理”確實就是一種不孝的表現。

但問題並不這樣簡單,因為現實與理想之間總會存在著差距,有的時候看起來理想與自己很近,但實現起來可能要用盡半生的時間。而一個人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又總習慣於拿現狀與理想對比,而得出的結論往往又是消極的,甚至是對自己的全盤否定,而在這種心理狀態之中,楊仁榮選擇與家庭失聯,只能說是某種無奈的脆弱表現,而不一定是主觀的不孝。

失聯9年高考狀元回家:父母過高的期望值,壓垮了他的自信心嗎?

楊仁榮在電話裡說,“我每年都想回家,在外面做的不夠好”這句話應當是對他的處境最明晰的解讀,從中人們可讀出他在現實中的不如意,但讀出更多的卻是他心裡那些卸不掉的壓力。因為父母對他的希望實現與否,從某種意義上就是楊仁榮是否敢於面見父母的心理通行證。

而現實中,楊仁榮“在外面做的不夠好”,因而他也就失去了與家人聯繫的勇氣,從這個角度來看,也可以說是父母過高的期望值,壓垮了他的自信心。但話說回來,楊仁榮無論如何都不該與父母失聯,從這一點上說,楊仁榮確保過於脆弱了。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父母對兒女們的期望值也不應定得過高,否則,過高的期望值就可能變成壓垮兒女們的一棵稻草,天下所有父母都應以此為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