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縣採擷|綏陽:從「軟弱渙散」到「黨建示範」

区县采撷|绥阳:从“软弱涣散”到“党建示范”

綏陽縣蒲場鎮大橋村曾是典型的“軟弱渙散”村,村“兩委”班子不齊心,群眾不信任村幹部,全村各項工作考核全鎮掛末。三年來,該村突出治理整頓基層軟弱渙散黨組織,大力祛病灶、治頑疾、破瓶頸,這個村情複雜、矛盾重重的省級三類貧困村一改頹勢,脫貧產業遍地開花,生活水平持續向好。2017年,大橋村“兩委”榮獲全縣“脫貧攻堅先進集體”表彰,人均純收入突破9000元,成為全縣脫貧戰場上的又一標杆。

1

直擊“痛點”

整治基層黨建“病灶”

“說話輕一點,脾氣小一點;腦筋活一點,創新高一點。做事多一點,理由少一點;業務精一點,謙遜要一點……”在大橋村綜合辦公室的文化牆面上,赤紅鮮明的“愛崗敬業十八點”異常醒目。“這個‘十八點’看上去像繞口令,但背後包含著我們村支兩委這幾年工作的心血。”“第一書記”郭毅說。

区县采撷|绥阳:从“软弱涣散”到“党建示范”

2015年,大橋村村支兩委正式換屆,通過組織選派和村民選舉,組建了一支思想覺悟高、發展意識強,善於創新、敢想敢幹的幹部隊伍。這群平均年齡30多歲的“一線幹部”,在上崗不到三年的時間裡,用實際行動,徹底扭轉了群眾認為村支兩委“不靠譜”的偏見。

“加強基層黨組織,抓好黨員隊伍建設,是破除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現象的必經之路。”上任不久,郭毅和班子成員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摸底調查,終於瞭解到制約大橋村發展的癥結:群眾認為村班子不作為,對幹部的牴觸情緒極大。群眾對村支兩委的不信任、不支持直接制約了各項工作的開展。

“要想改變,首先要讓黨員從思想上團結起來,切實解決黨員隊伍在組織、作風、紀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郭毅認為,加強黨組織建設,刻不容緩。

隨即,村支兩委以黨的建設為抓手,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結合黨員實際,有計劃、有針對地抓嚴抓實黨員學習教育。同時,班子成員分別到各村民組組織召開黨員會。

一次次不厭其煩的送學、宣講、聊家常、話黨恩,黨員們提意見、聊發展成了全村黨員幹部熱衷的事。通過不斷強化黨性,有效提高了班子凝聚力和戰鬥力。“為群眾辦實事、為村裡謀發展。”成為新一屆大橋村“兩委”班子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的“座右銘”。

2

找準“支點”

根治脫貧攻堅“頑疾”

大橋村距離綏陽縣城28公里,全村轄5個自然村,42個村小組,969 戶4283人,貧困人口較多,致貧原因複雜,是該村長期面臨的現實難題。在郭毅看來,產業活,全盤活,以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為突破口,創新思路發展產業,是大橋村根治貧困“頑疾”,全面改善農民生活現狀的關鍵路徑。

区县采撷|绥阳:从“软弱涣散”到“党建示范”

“我們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多方考察,最終決定以黨建引領‘865’模式,助推脫貧攻堅。”郭毅說,通過大膽實踐,大橋村充分發揮支部戰鬥堡壘作用,採取“抓重點、攻難點、樹樣板、傳經驗”的辦法,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全面發展。對村域內的山林、水面、礦產和“四荒”等資源進行合理開發,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通過創新實踐“865”模式,全力推進“八公里黨建扶貧產業示範帶”,集中攻堅後水古寨、食用菌、精品水果、中蜂、清水魚、黃金茶六大產業扶貧項目,貧困群眾通過“土地流轉、就地務工、土地入股、技術培訓、集體經濟二次分配”五種模式獲得收益,形成“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可觀、貧困戶收益可靠”的良好勢頭。

区县采撷|绥阳:从“软弱涣散”到“党建示范”

村裡的發展有了明確方向,幹群的心也越走越近。一時間,全村迅速掀起了一股幹事創業的熱潮。2016年底,該村223戶730人終於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曾經矛盾糾紛突出、產業發展為零的“後進村”逐漸蛻變成為了當地有名的“產業扶貧村”。

“我有多年的冠心病,家裡孫子還在上學,這些年黨和政府給我們的幫助不少,還免費讓我們養一箱蜂,全家都很高興,覺得日子有了奔頭。加上我自己的一箱蜂,去年我家一共出產蜂蜜50斤,收入8000元左右。”香樹坪組村民羅玉財老人,在養蜂的同時,老伴也在村裡的黃金茶種植基地務工。現在一家人的生活已不像從前那般捉襟見肘,每談及脫貧攻堅政策給予的“恩澤”和村支兩委親人般的關心照顧,老人總覺暖意濃濃,忍不住熱烈盈眶。如今,全村已有454名貧困戶憑著這項“甜蜜”的產業摘掉了窮“帽子”。

3

聚焦“難點”

破解基礎設施“瓶頸”

產業發展起來了,基礎設施建設迫在眉睫。

為了打通群眾脫貧攻堅產業發展“最後一公里”,村支兩委幹部部白天跑項目、籌資金,晚上開群眾會、推進會。2016年以來,該村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下足“繡花”功夫。截至目前,共計完成通村路建設3.8公里、通組路建設15條1169米、庭院建設92戶7829㎡、聯戶路建設1028米、建設人畜飲水池12個,解決了20個村民組1236人的飲水問題、幫助群眾修建汙水處理廠一個、打造一個村民組的村落美化、完成了167戶707人的易地扶貧搬遷。全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服務功能逐步增強。這個曾經位置偏、交通差、村民窮、村集體經濟一窮二白的後進村,逐漸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開啟了新生活。

区县采撷|绥阳:从“软弱涣散”到“党建示范”

“2016年底,我們在幫扶單位移民局的扶持下,修通了村組這條產業路。通過‘公司+支部+農戶’的模式,建立了8000平方米的食用菌廠,帶動9個村民組36戶147名貧困群眾;在金色陽光公司的引領下,在荒坡上種植青脆李200畝,14戶49名貧困群眾受益;在大山溝發展蜂200箱,帶動119戶454人受益;利用荒田和後水庫清水打造清水魚養殖場5000平方米,20戶82名貧困群眾受益;流轉土地種植黃金茶1000畝,帶動50戶近140名群眾受益。”郭毅緊接著說,“通過利益聯結機制,貧困戶可以通過享受改革紅利和發展紅利,如今這條扶貧血液算是真正流動起來了。”

如今,扶貧產業發展如日中天的大橋村又面臨著一項新的挑戰:如何鞏固脫貧成效,發展長效產業,促進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這就像一個要繼續破解的謎題,帶領著我們一班人馬不斷向前。”今年是郭毅駐村的第三年,發展的壓力和挑戰告訴他,只有將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落實到行動上,脫貧攻堅才能真正實現“長效穩定”。

炊煙裊裊,鳥鳴山澗。靜靜矗立在村口的這棵古老的楠木樹,就像一個士兵,默默守護著大橋村的過去和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