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爲什麼會滅亡?取而代之的爲什麼是滿族而非漢族?

新一軍孫立人


我首先說,在古代,什麼族統治中國沒有關係,因為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員,都有權力統治中國,只要有實力就能做到。



題主問明朝為什麼會滅亡呢?取而代之的為什麼是滿族而不是漢族?

這個問題很好解答,2000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就有這麼一個規律,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有一個朝代滅亡,然後又有一個新的朝代誕生,而這個滅亡的朝代,大多數都是由於後期的腐敗,被農民起義運動推翻,而新的政權建立後,根據前車之鑑,立即頒佈新的治國綱領,使新生的政權在短時間內迅速強大,使天下的百姓安安穩穩的過了,幾十年到一二百年的好日子。

歷史上的大明朝,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從推翻元朝開始,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並在200多年的時間裡國泰民安,民富國強,把中國的封建社會推向高又一個潮。但是這樣一個有朱元璋建立的漢族人政權,為什麼最後又倒臺了呢?


其實這就是歷史的規律,明朝後期與漢朝,唐朝,和元朝一樣,都是由於後期的腐敗,和社會的黑暗,被揭竿而起的農民階級推翻,或是造成重創,讓這個朝代無回天之力,就此滅亡,明朝的滅亡,就是農民起義造成的。

而造成明朝滅亡的人,就是農民出身的李自成,出題人又問,最後取而代之的為什麼是滿族人而不是漢族人呢?

我前面說了,在中國當皇上的人,是什麼族無所謂,只要有實力,就能一統江山,建立自己的政權,然後再爬上皇帝的寶座,風風光光的統治者全中國,而後又由他的後人樂樂呵呵的繼承皇位。

那麼漢族李自成,為什麼敗給了滿洲人?


這話說起來就要多了,我就不作長篇大論的闡述了,那麼咱們就簡簡單單的敘述一下,李自成|為什麼要敗給滿洲人。

其實李自成敗給滿洲人,即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李自成率領他的農民軍,輕鬆的攻入了北京城,將明朝政府推翻,使這支農民軍忘乎所以,沒有做好明朝殘餘勢力的安撫工作。也許李自成,壓根兒就沒有瞧得起吳三桂這20萬人馬,覺得自己的百萬大軍,連朝廷都被踏平,何況區區的吳三桂20萬人馬。

相反,這李自成放縱了他的部將胡作非為,因為嫖妓的一件小事,而這個小事就是一個偶然性,就是因為這個偶然性,而惹惱了手握重兵的鎮關大將吳三桂,因而吳三桂聯合清軍,打跑了李自成的農民軍,李自成的失敗成了必然性。


而滿洲人也是如此,作為一個人口不多的少數民族,他能夠打敗李自成的農民軍,入主中原,一統江山,做了全中國的皇帝,有它的偶然性,也有它的必然性。

那清朝的攝政王多爾袞,正愁如何對付李自成的農民軍,如何打進北京城,統一全中國的時候,卻突然接到吳三桂的請求,幫助他打跑李自成的農民軍,這個偶然的機會,讓清朝的多爾袞,如獲至寶,抓住了機會,把吳三桂及其他的軍隊,拉入自己的陣營,這也是多爾袞政治上的勝利。

清朝的多爾袞在軍事上取得必勝利,那是必然的。


趙志軍001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曾經分析過明朝滅亡的原因。作為我國曆史上的一個普通封建王朝,明朝不可能走出“王朝難壽300年”的魔咒,因此明朝必然會走向滅亡。

至於為什麼“王朝難壽300年”,靜夜史認為主要受制於以下三個因素:

  • 土地兼併速度

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王朝之後,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就成為社會的兩個主要階級,當然,也是對立的階級。

地主階級作為少數派,為了保證自己永久地作威作福,就要不斷佔領農民的財富,比如搶佔農民的土地。而農民雖然是社會的大多數,但因為身處底層,在未突破農民承受的底線時,農民不會自發組成團結對外的力量,因此土地從農民手中流向地主是必然事件。

土地,是農民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也就是農民的命根子。

在農民的土地被地主無情剝奪時,農民尚可選擇默默忍受,但是當所有土地都被奪走,廣大農民走投無路時,農民就會揭竿而起,推翻舊王朝,為新王朝的建立打下基礎!

  • 氣候的週期性變化

根據我國數千年來的氣候變化資料,每隔大約300年,我國就會出現一次週期性的低溫現象,被稱為“小冰期”。

作為以農為本的帝國,天氣的影響幾乎就是傷筋動骨的,所以一旦氣候轉冷,勢必導致農業減產,出現大量災民,社會出現動盪!

除了社會動盪,因為氣候變冷,長城以北的遊牧民族遭災更嚴重,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們會選擇鋌而走險,南下搶劫中原王朝,而此時因為中原王朝多在動盪不安中,因此少數民族極有可能推翻中原王朝,建立自己的王朝!完成改朝換代。

  • 制度的週期性翻新

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王朝之後,我國正式告別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大一統思想成為時代主流。漢武帝時期,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儒家思想成為統治者推崇的主要思想,影響了其後幾千年的發展。

因為儒家思想佔據了主流,因此儒家思想的翻新就影響了王朝的跌宕起伏。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社會形成了等級分明的社會結構,因此各等級內部,特別是上層的腐敗速度就會直接決定王朝的壽命。

雖然隋朝之後開創了科舉制度,但是由於統治者對科舉具有最高解釋權,所以科舉終歸是統治者的工具,社會固化是王朝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地主階級難以為繼時,就會出現內部的換血,比如王莽篡漢,楊堅代周。

而明朝的滅亡,又有了些許新的特徵。

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自縊,明朝徹底崩塌。

在此之前,明朝遭遇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小冰期的侵襲,兩廣地區都經常下鵝毛大雪;小冰期之下,是極端氣候的愈演愈烈,西北多年滴雨未降,恐怖的鼠疫席捲華北。

極端的氣候是農民起義最直接的導火索,因為本身的明朝腐敗,廣大農民早已走投無路,所以紛紛揭竿而起。

而此時的清朝已經在東北崛起,並不斷入關劫掠,這讓明朝疲於奔命,最後轟然倒下。

而且一直以來,明朝內部的爭鬥從來沒有停止,閹黨和東林黨的鬥爭極大地消耗了明朝的國力,使得明朝從內部爛到了根。

可以說,多種因素綜合到一起,導致了明朝的徹底崩潰!所謂“氣數已盡”,大概如此。

那麼,為什麼明朝後面的王朝是清朝而不是漢人王朝,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清朝實力強悍,具備了爭奪天下的條件

為什麼是清朝成為最後的贏家,答案很簡單,強大而已。

從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依靠八旗的強悍戰鬥力,後金越打越強,逐漸佔據整個東北北部。

八旗制度創立於1605年,到1615年正式形成八旗制度。皇太極繼位後,繼續進行改進,1636年,加入八旗蒙古軍,1642年加入八旗漢軍,使得八旗成為融合了多個民族,多個兵種的強悍力量。

最為關鍵的是,整個制度兵農合一,且每個旗人都是股東,極大地調動了八旗的積極性,所以八旗能夠越打越強!

在不斷進攻明朝的過程中,後金也在不斷進攻漠南蒙古,最終在1635年征服了漠南蒙古。

後金征服漠南蒙古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這標誌著滿蒙一家,明朝面臨的北方壓力驟然增大。

因為位置關係,明朝向北討伐後金和蒙古的難度難於登天,而滿蒙南下劫掠可謂易如反掌,最重要的是每次搶劫都會滿載而歸,實力大增。

在明朝無力改變這一現狀的情況下,後金的壯大是必然的!等到1642年入關前夕,隨著八旗漢軍的加入,清朝逐漸具備了入關的實力。

相比於自備兵器還發不起工資的大明,打仗就有分紅的八旗簡直就是天堂般的存在,所以越來越多的漢軍倒戈,成為消滅明朝的馬前卒。

八旗,是清朝奪取天下的最重要武器!

2、漢人實力偏弱,明朝的政策是對後面漢人王朝的釜底抽薪

很多人說清朝的天下是撿來的,理由是明朝和李自成死磕,清朝打進來了。此話有理,但不是全部,因為明朝之後的漢家王朝確實是有固有缺陷的,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就是最好的證明。

  • 八股文

因為明朝成熟的八股文,導致所有的知識分子都被八股“圈了粉”。在這樣的情況下,李自成不僅沒有造反的軍師,奪取天下前後也沒有真正安邦定國的人才來輔佐。所以就導致李自成在稀裡糊塗的情況下就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又稀裡糊塗地丟了江山!

  • 軍制

因為明朝腐朽的軍制,導致後續的漢家王朝走衛所制也不是,走募兵制也不是。

明朝的衛所制度真正發揮作用的時期,只有朱元璋時代。而雖然募兵制有100年左右時間,但是因為明朝可憐的以農為本的財政收入,根本就難以保證軍隊的工資!

因為小冰期的制約,李自成不可能恢復衛所制度,但是募兵制度有明顯走不通,進京後的追餉行動實際上是李自成集團缺錢的一個典型反映。而追餉得罪士大夫,失掉統治基礎,是最得不償失和最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自成不可能組建一支強大的軍隊。也就沒有能力北御八旗,南滅南明瞭。依靠一群烏合之眾,一片石大戰已經說明了問題。

  • 統治結構

明朝統治結構概況起來就是一個詞:“平衡”,而且是動態的平衡。

為了達到這一平衡,皇帝不僅不會插手下面的平衡,還會拉拉偏架。

這很可怕,明朝以來,我國封建制度的發展是逐漸走向集權的,即皇帝大權獨攬。而現在明朝的搞法對於封建王朝而言明顯是倒退。而對於李自成而言,如果用前朝舊臣,就等於接受了內鬥的宿命!而不用前朝舊臣(事實上追餉已經得罪了所有人),李自成又不具備建立起一個高度集權模式的能力!

而關外的清朝,在漢人的幫助下已經完成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所以清朝入關不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然會成功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政府財政徹底破產,李自成,滿清只能是誘因,外因。

我認為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的王朝,甚至超過了宋朝,但明朝的財富卻集中在宗室,士人,商人手裡,而這些人又幾乎不納稅或納很少很少的稅,這造成了明朝稅收極度不平衡,稅收遠低於宋朝,國家無大事尚可,一旦有大事,財政必定吃緊,而士人掌控的政府只向窮困百姓增稅,最終滅亡。

在封建時代,改朝換代成功者,都得到地主階級的支持,而黃巢,李自成,洪秀全等失敗的根本原因也是在於沒有得到地主階級的支持,可能也有,但少的可憐。

李自成雖然滅了明朝,但我認為,就算沒有了滿清,李自成天下也難以坐穩,流寇性質的隊伍,難以獲得地主階級的支持,流寇性質的隊伍也容易分裂,在封建社會,依靠群眾造反可以,改朝換代真的不行。

明朝本來還有一個相對完整的南方,甚至南京還有一個政府機關,但我認為徹底斷送漢人江山的就是這個被東林黨控制政府機關,如果沒有這個政府,依晉宋南遷故事,什麼都沒有,輕裝上陣,擺脫歷史包袱了,依靠南方的地主豪強,搞一個劃江而治的小目標,應該問題不大吧,但就是有了這個政府,歷史包袱沒有甩掉,反而更亂了,東林黨天天忙於搞派系鬥爭,搞整人運動,漢人最後一點力量,也在內耗中消亡。


南巡北狩



明朝的滅亡有內外兩個原因。

一、朝廷內因。諸多的內部原因導致明朝民心渙散,眾叛親離,最終滅亡。

1、皇帝昏庸無能。明朝後期,皇帝多是荒淫無能之徒,有好道教的,有沉溺女色的,甚至有喜歡當木匠的。皇帝是封建國家的主心骨,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他的昏聵,勢必會在朝野掀起一股荒淫之風,導致朝綱敗壞,國本不固。

2、官場腐敗。明中後期,貪官橫行,暴吏無數,他們媚上欺下,貪得無厭,殘暴至極,搞得民不聊生,最後導致民變,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3、宦官專權。明中後期,皇室嫡親香火不盛,接位的多是小皇帝,這樣,導致內宮宦官有機可趁,把握了朝廷大權,甚至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這些宦官多是殘暴、荒淫之輩,他們為了一己之私,殺忠臣,刮民膏,還勾結敵國,是明朝滅亡的另一重要原因。  


 

二、明滅亡的外因

1、天災人禍。崇禎時期,北旱南澇,天災嚴重,農田顆粒無收,餓殍遍野,十室九空,而朝廷不聞不問,甚至變本加厲的盤剝,這是導致起義的導火線。

2、農民起義軍力量強大,各地起義風起雲湧,難以對付。

3、滿清強大,牽制了明的軍事力量,才導致鎮壓起義兵力不足。最終亡於起義。

第二個問題,取而代之的是遊牧民族的原因也有多種。

首先農耕民族的擴張力不足,從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修建長城就可以看出,對外以保守為主,加上對耕地的熱愛和對於草原的嫌棄,使得農耕民族守成為主。

其次中原人民本性淳樸,戰鬥力弱。如果不是過於強烈的壓迫,中原人民很難去反抗。而草原民族則不同,當時的後金也正是如此,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後,野心勃勃,多次對明朝進行試探和侵略,而明將傾向於保守和退讓,致使滿清逐步強大。

然後還有起義軍領袖李自成的個人缺陷。本來明朝滅於李自成,李自成交好吳三桂的話滿清並不敢有所動作,但是李自成並未意識到吳三桂的重要性,並且對於士紳豪門無底線的壓榨,導致吳三桂帶領軍隊投降多爾袞。而且李自成軍隊鼠疫爆發,戰鬥力大大削弱,後吳三桂和李自成軍隊大戰,漢人力量大減,讓滿清漁翁得利。


最後當時的明朝並未出現真正的明君,而滿清接連出現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等多個目光長遠的領袖。

總之,明朝滅亡和滿清統一中國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們要從多方面來看問題。

各位答友,你們覺得呢?


趣談趣說


我之前的回答就提到過,明朝滅亡是內力以及外力的相互作用,內力就是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的總爆發,外力就是無法在同滿洲人的戰爭中取得主動權。而且內力的作用還是通過外力的作用才顯露出來。具體可以參考我的一篇回答《李自成如果不滅明朝,清朝能把明朝滅了嗎?為什麼?》


所以明朝滅亡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以明朝的玩法,能活將近三百年都已經是老天開恩了。

當然,清朝入關也是不可避免的,這是和努爾哈齊的崛起有關。當然,當時沒人會預料到女真的崛起,因為長期以來,女真各部一直是各自為政,明朝完全可以壓制女真。但是當努爾哈齊整合女真各部,集中力量之後,明朝就再也無法壓制女真,反倒是徹底喪失了主動權。
薩爾滸大戰,不僅撕掉了明朝虛偽的強大,讓滿洲人徹底瞭解了明朝的實力,掌握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同時也助長了努爾哈齊的野心,從而奪取了遼東,正式和明朝分庭抗禮。


松錦大戰,明軍僅剩的精銳在清軍的炮火下灰飛煙滅,從此明朝再無力應對清軍的攻擊,而清朝的入關也僅僅是時間問題。同時,明朝松錦大戰的失敗也使得明朝再也無法壓制李自成起義軍,明朝的滅亡已經進入倒計時。
清朝的入關,是歷史的必然,時間的偶然。如果關內還存在一個統一的政府,哪怕是形式上的維持,清軍入關也必然會面對極大的壓力;但是當關內再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權的話,清朝入關壓力會降到最低,其成本以及代價也是最小的。

當然,也有人會認定清朝入關是摘桃子,但是清軍在同明軍的對抗過程中,至少消滅了明朝30萬部隊,其中不乏大量的精銳部隊。所以,清朝是滅亡明朝的主力這一說法並不為過。另外,即便清朝入關是摘桃子,沒本事你來摘一個大桃子我看一下。

所以,明朝滅亡是歷史的必然,清朝取代明朝也是歷史的必然。至於清朝皇帝不是漢人有什麼意義,明朝皇帝是漢人,李自成又為何要造反?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明朝的滅亡……已經說過很多遍了,原因很多,但是大多是朱元璋遺留下來的鍋,問題很多,我在這就提四個:

第一個就是說了很多次的藩王制,朱元璋為了不讓自己的子孫餓著,特意規定朱家藩王不用交稅,而且國家還要出錢供養。這個看似沒啥,但是按照家族繁衍譜,藩王會越來越多,供養費也會增加,稅收地也會減少,然而這還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大量的地主和士人將土地交給藩王,來躲避賦稅,而那些沒有關係的農民的賦稅就會越來越重,最後受不了就造反嘍。



第二個就是衛所制,軍屯也是自給自足,不用上稅,這就吸引了邊境地主的注意,地主和衛所千戶做好交易,地主名義給地,實際給錢,因為大明的軍戶很坑,屬於不能變籍的倒黴蛋,掙不到錢也只能這樣了,這一下子邊疆該上的稅也沒了。大明劫裡面就很好的反應了這個問題。


第三個就是戶籍,如果你是個匠戶或者軍戶,那恭喜你,你永遠都不能改戶口了。嚴苛的戶籍是為了控制百姓,尤其是你會被牢牢的綁在戶籍所在地,但總有人在戶籍所在地活不下去,可是去了別的地方他就是黑戶,沒法正常生產,這就成了黑戶,也就是流民,流民越多,社會治安越亂,朱棣時期的唐賽兒起義就是以流民為群眾基礎。好在後來政府“放開”了部分戶籍,也就是管的鬆了,但是匠戶和軍戶依舊倒黴。商戶不得為官,就只能用錢買權力,那官商綁定就成了必然。也不奇怪明末為啥士大夫拒絕多收商稅。


第四,就是裁撤了中書省。以前有丞相,是可以駁回皇帝錯誤的政令,直到他們滿意。而太祖至成祖,基本上就是獨裁,宣宗雖然給內閣放了大權,也就是六部的尚書可以任閣臣,後來還有了首輔,類似丞相,僅此而已。內閣只有票擬權,也就是投個票,決定看得是披紅,皇帝把披紅給了司禮監,這就是形成了兩股多數時間敵對的政治勢力,而且大多數時間是皇權的代表人壓過外臣。像張居正這樣的純屬意外,因為馮保跟他是一夥的。皇權的強化意味著沒有開明的皇帝或者太監,正確的政令就很難實行。


至於滿清入關,這是一個歷史的偶然,因為如果沒有清朝,中國會繼續走聚散離合的老路,大順就好比大齊,大明就好比大唐,雖然沒人撼動的了弘光的地位,但是藩鎮割據是必然了。只能說這個時間段如同當時的大唐一樣,還沒有一個能夠強到控制整個關內世界的政治力量。於是乎清軍和契丹一樣鑽了空子,成功的滲透到了中原。但是清軍比遼軍的運氣好,因為清國實力更強大,制度更靠譜,所以很快就控制了北方,一統天下的心也在不斷和農民軍和明軍的交戰中愈發強化。而大明的軍閥和朝廷們,卻還在內戰,讓歷史有了新的路線。


火器工坊


當時明朝格局不同,屬於內憂外患,再加上當時全球的小冰期,導致連年乾旱,百姓,對,朝廷已失去信心,而此時因李闖王的不智,導致失去收服吳三桂的籌碼,迫使吳山桂向清廷借兵,進而導致引虎入家門,而尚可喜,耿精忠,也因袁崇煥殺掉了他們的,領導長官,進而,對明朝朝廷不滿導致不抵抗,直接投降清廷,嗯,隨後建立的南明政權又因東林黨爭,弄權,進而導致軍隊之間的內亂,各方勢力大潰敗,最後以五三桂在雲南昆明,絞死永曆帝,而劇中,到康熙時期收復臺灣後漢人政權徹底,淪陷。





華華品歷史


封建王朝的滅亡基本是是制度僵化,國家詬病繁多。

明朝後期的弊病很明顯,重農抑商、八股文、皇族、官員腐敗已經形成盤根錯節的利益網,而且最重點的是民眾已經對國家失去信心,皇帝的意志甚至無法傳達出皇宮。明朝可以說不得不滅亡了。

而之所以是清朝,也不全是運氣。

首先,是地理位置,使得中國東北的南部地區崛起滿清屬於遊獵文化和漢文化的交融處,未入關之前就用上不少漢人。這讓很多人看到一點希望,認為只要還能當官,即使不是明朝,他們還是人上人。有了一些帶頭作用,就會有第二個。

其次,是京城位置,由於明朝的衰落,長城以外的領土已經基本敗光,崇禎後期,遼東的實際控制權已經落入滿清手裡,長城已經成為實際上的邊境。滿清一入關就打敗了不成氣候的大順軍,佔領了京城並使大部分軟骨高官投降。而這些高官在一國之內的影響力不容小視,可以說是標杆,帶動了其他人投降。

其三,是皇帝能力,滿清入關前幾任皇帝的能力不弱,最少會用人,尤其是漢人,使得最後幫滿清打下天下的就是那些投降的漢臣漢軍。在南方的一些戰場上,甚至出現了滿清十幾萬人的軍隊中,幾乎清一色漢人,連指揮者都是漢人的情況。

最後,中原勢力普遍沒有拿出手的,滿清入關後較大的勢力就是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南明三股。

大順作為重頭戲,卻不怎麼樣,發展太快,幾乎沒什麼像樣訓練過的軍隊,要麼是流民,要麼是明朝腐朽的投降軍隊,依靠大量流民或許能讓明朝軍隊有所畏懼,但是對付外人就不起作用,沒受到訓練的農民軍隊意志力不足,容易潰逃,最後引發大崩潰。而且李自成管不住手下,剛攻入京城,李自成想禁止手下隨意掠奪,想籠絡明朝精英,結果手下不聽他的,佔豪宅收小妾,學起老爺來有模有樣。其中一個還私自抄了吳三桂家,這個吳三桂放滿清入關有很大關係。

張獻忠的統治也不得民心。

南明政府,就大敵當前還內鬥,手下的土族軍隊也不聽政府號令,手下軍隊發生戰爭時有發生。


咱來了



一、大明帝國的滅亡,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二點。

一個是有天災因素,明末處於“小冰河”期,因而災荒四伏,國困民飢,國家財力嚴重不足,國庫空虛,最後籌集軍費相當困難,以至出現崇禎皇帝向群臣私人籌款的情況。



再一個是飢餓難耐的災民流民四起,被“闖王”李自成打得人力、財力、軍力,消耗殆盡,大明帝國與李自成“鷸蚌相爭”,李自成殺進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明帝國滅亡,後金、既滿清而坐收“漁人之利”,撿了一個天下!

所以說,明帝國並非亡於後金,而是亡於天災人禍,直接亡於“闖王”李自成!

二、努爾哈赤的後金,雖然兵力不多,但是,戰爭不是兵多既可獲勝,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並不少,戰爭是雙方高智商的搏弈,打勝戰爭需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很重要,清軍入主中原,就佔了“闖王”李自成把明帝國滅亡的天時,加之清軍首領努爾哈赤及繼承者正確的戰略戰術!

滿清軍事總兵力,八旗兵力不過20萬人,其中尚包括蒙古八旗、漢軍八旗,面對上億漢人,能夠入主中原,建立一統王朝,主要還是“以夷治夷”,以收降的漢軍為主要力量轉身攻打、征服漢人,採用“以漢制漢”戰略,滿清八旗軍隊,主要以主人身份起監軍作用,坐收勝利果實。

歷史實踐證明,明軍山海關總兵吳三桂降清與清軍夾擊“闖王”李自成,李自成不敵前後夾攻而大敗,清軍得以入主北京,繼而南下征服“闖王”李自成、明朝殘餘勢力及幾個南明政權,主要是以漢軍降將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等的漢軍衝鋒陷陣為主力的,所以,上述等漢軍降將得受清王朝異姓王爵封賞。




z山海


機會出現時,有準備才能抓住機會。滿族的清朝當時已經是一個強大的帝國,滿族八旗與內蒙古貴族形成滿蒙聯合體,勢力範圍覆蓋東北,內蒙古一體話,朝鮮半島、外蒙、青海西藏的臣服,把中原從三面環繞。滿清的八旗組織人數不多,有蒙古提供源源不斷的戰馬戰鬥動員力非常強大,有海外買進的紅夷大炮,漢族工匠冶鐵打製各種冷兵器。遇到戰爭,他們全民皆兵,還可以調撥朝鮮、蒙古出兵協助。從管理謀略層面早就引進漢族官員,范文程、洪成籌等。在中原危機,李自成打入北京之時,他們也出現內患。第二任皇帝皇太極駕崩,滿族王親和蒙古貴族經過一番爭權奪利,選擇蒙古小夫人大玉兒生的8歲王子福臨即位,讓大權旁落多爾袞之手。多爾袞身體不好,但是善於權術,對漢臣倚重,以詭計多端著稱。在剛剛掌權之時,政權不穩固,漢臣勸說他出兵入關,他有很多不情願,吳三桂前來借兵給了他機會。吳三桂明朝鎮守三海關大將軍,因為李自成下屬搶走了他小妾陳圓圓,沒有投降北京的政府,反而促成他投降關外敵對政府。也許吳三桂當時是想著借兵恢復明朝,但是多爾袞及其漢臣帶兵進入三海關做壁上觀,讓明軍和李自成拼殺到所剩無幾才出兵,打下北京城吳三桂已經沒有了實力和話語權,沒讓進北京城只是接上陳圓圓向陝西出兵了。李自成和吳三桂的主力幾乎全部消耗光了,滿洲八旗兵不血刃進入北京城,多爾袞聽從漢臣的意見把原來的明朝官員全部請回來繼任原職加薪一級,這樣就把整個國家機器又運轉起來。多爾袞得以騰出手來追殺李自成殘部,以及對付南京新擁立的南明皇帝。先是派出小股騎兵協助地方政府剿匪,讓北方各州縣穩定,與李自成等土匪的掠搶欺男霸女形成鮮明對比,得到北方漢族民眾和官員的擁護,這樣也有了大部隊糧草後援助力。李自成的失敗是他沒有從土匪轉型到精英官僚管理體制,廢除明朝官僚體制,他的將領文化程度太低沒有能力接管這部機器。他們把原明朝官員關押起來讓他們家屬用鉅額金錢贖人,搶奪吳三桂等官員的漂亮小妾,進北京做主人後還搞這些土匪勾當。滿清政府和李自成的土匪幫相比更有能力和對策接管明朝政府,和征服民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