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又到春耕时节,这里的农业很不一样

惊蛰一声雷响,

又到了万物复苏,

春意萌动的时候。

拨开泥土,

小蚯蚓伸伸懒腰,

和农人一起投入到了

辛勤的春耕当中。

“ 这是很多文人都喜欢的田园牧歌式的农耕文化,赋予了其中太多美好的想象和诗意。但是“诗人”们也许忽略了一件事,如今的农业耕种方式,也许跟他们想象的,不太一样了,而杨凌,就是这种新农业的一个集中体现地。

在中国,或许没有一座城市有比杨凌更为深沉的“农科情结”。

输入

杨凌乍一眼看来,也许不太像农业区,耕种新设备闪烁着机械时代的科技光芒。大棚里的瓜种没播在地里,而是着床在地上的“有机枕”里;纳米膜电热水机组让大棚也能变频加热;给牛槽装上特制设备,有效防止牛只吃饲料不吃草……

杨陵因隋文帝杨坚的陵墓—泰陵而得名。这里位于关中平原,这里东靠西安咸阳,西邻宝鸡,而以上城市分别为西部最大,陕西省第三大,陕西省第二大城市,渭河穿城而过,所以区位优势明显,生活环境十分舒适,交通也十分发达。

在中国,或许没有一座城市有比杨凌更为深沉的“农科情结”。

杨凌:又到春耕时节,这里的农业很不一样

4000多年前,农耕始祖后稷正是在古称“有邰”的杨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发祥了“精耕细作,天人相参”的传统农业,滋养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秦岭巍峨见证着沧海桑田,渭水逶迤荡涤着岁月尘埃。

1934年,民主革命先驱于右任和爱国将领杨虎城等创办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西部农业科教事业自此开篇。

上世纪40年代,小镇杨陵云集了247位专家教授,其中,留学归国者达92人。

杨凌:又到春耕时节,这里的农业很不一样

从被毛泽东主席称赞“辛辛苦苦,独树一帜”的首任校长辛树帜,到主持修建“关中八惠渠”的水利大师李仪祉;从西北农业科教事业的开拓者虞宏正教授,到被李约瑟博士盛赞的农史学家石声汉;从“蝶神”周尧到沙玉清、沈学年、吴耕民……

因为农业科教先驱们的默默耕耘,烽火中的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成长为拥有十系一部、学科体系完备的全国知名农业高等院校。

动荡的旧中国西部地区,仅有一方农业治学之所。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一个世界大国的传统农业面貌为之改变,一个人才济济的农科重镇开始登上时代舞台。

杨凌:又到春耕时节,这里的农业很不一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基本国情和国家战略需求,将杨陵作为农业科教基地重点建设。上世纪60年代初,杨陵曾被列为全国十大科研中心之一。

1952年至1980年,国家多个部门和陕西省先后在杨陵创建了西北农学院、西北林学院等10家农业科研单位。一个不足4平方公里的关中小镇,集聚起超过4000人的农业科教队伍,诞生了一项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科研成果。

1949年至1960年,由西北农学院赵洪璋院士培育的“碧蚂1号”小麦,在黄淮麦区推广种植了1亿亩,创造了小麦良种推广的世界纪录,被毛泽东主席赞誉为“救了大半个新中国”。

此后,我国小麦品种的6次更新换代,有4次都出自杨陵这个关中小镇。

还有秦冠苹果、小偃6号和陕农7859小麦、西农莎能奶山羊、西农8号西瓜、8819线辣椒、“秦白”系列大白菜……这些农作物新品种,变成了一碗面、一盘菜、一杯奶、一块瓜,汇成了家的味道,传递着新中国的温暖。

这一时期,改变生产面貌的农业科技理论也不断涌现,历久弥新。“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朱显谟院士提出的“28字方略”,在米脂县塑造了绿水青山的“高西沟奇迹”,至今仍是开展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金科玉律”。

杨凌:又到春耕时节,这里的农业很不一样

然而,与灿若繁星的科研成果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当时杨陵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

公共设施寥寥无几,生活用品供应奇缺,医疗条件简陋落后,科研成果频遭窃取……

彼时,号称“农科城”的杨陵其实和普通农村无异。1980年前后,杨陵甚至连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的供应都不能保证,科教工作者们只能到西安购盐,去宝鸡买醋。用来接待外宾的职工食堂,房顶竟然还是竹纸棚。

艰苦的工作环境加上建制不符,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致使科教人才在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外流。仅“八五”期间,杨陵流失的高科技人才就达450多名,人员流出入比一度高达19:1。

然而,仍有更多的人选择坚守“农科城”,选择投身中国现代农业的改革浪潮。

1997年7月29日,国家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在陕西,在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正式设立。

改革开放孕育了一座新城,新城开始酝酿一场新的改革。

杨凌:又到春耕时节,这里的农业很不一样

杨凌示范区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原则。事实证明,省部共建的体制既彰显了改革内涵,又突出了创新实践,20年来,这一创新体制成为支撑杨凌示范区履行国家使命的不竭动力。1997年7月29日,杨凌示范区成立当天,省部共建领导小组就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开始了实质性运转。自此,定期召开的共建领导小组会议,成为建设杨凌示范区的常态化工作安排。

杨凌:又到春耕时节,这里的农业很不一样

这是一个生来就有改革“气质”的服务管理机构,包括两名副厅级干部在内,首批28位同志全部由公开招聘选拔产生。从规划招标、项目招商、国际合作招贤,到会计代理、公车改革、首问负责、服务承诺……直至今天,杨凌示范区“小政府,大服务”的行政理念,仍传递着改革的深度、锐度和力度。

省部共建的体制优势和高效精干的行政团队,为杨凌科教单位大融合扫清了障碍,按下了科教体制改革的“快进键”。

1999年9月,杨凌示范区成立仅两年时间,经国务院批准,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等7家科教单位合并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省农校、水校、林校3所国家重点中专升格组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我国教育和科研单位的首次实质性合并宣告成功。

杨凌:又到春耕时节,这里的农业很不一样

仅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合并重组后,学校的办学规模翻了近两番,审定动植物新品种数量年均增长47.8%,增设永久性试验示范推广站58个,国际合作平台、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均增长了9倍,教职工收入增加了11倍,年发明专利数增长了24倍,年均核心论文发表量增长了120倍。

近年来,杨凌培育并审定“西农585”小麦、“陕单609”玉米、“瑞阳”“瑞雪”苹果、“七月鲜”红枣、基因编辑白绒山羊等代表性新品种150个,授权专利3516项,万人发明专利数达30.8件,居全省首位。

如果将每个杨凌基地都标记成一片绿叶,人们会发现,在中国旱区赭黄色的版图上,一片绿色原野正在蜿蜒舒展。

杨凌:又到春耕时节,这里的农业很不一样

着力在基础性研究、种子创新和农业科技服务中体现“杨凌符号”,杨凌由输出“一颗良种”转变为供给“多套方案”,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旱作农业破题。

2016年,“水足迹”这一理念在杨凌被首次引入我国农业节水领域。从此,小到一粒麦,大到万顷田,农业用水效率有了更精确的计算标尺。由杨凌牵头实施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旱区节水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结题。以农业“水足迹”等基础性研究为内涵,项目研发出6套节水新模式、32种高效用水新技术和37套节水新设备,在陕甘宁新蒙五省区推广面积达259.1万亩,带动用水效率提高了10%以上。

在陕西,从白水、洛川的苹果,到眉县、周至的猕猴桃;从山阳、商州的核桃,到富平、阎良的西甜瓜,现代农业在哪里布局,“杨凌符号”就在哪里闪耀。

杨凌:又到春耕时节,这里的农业很不一样

在新疆昌吉,杨凌不仅输出了红枣新品种“七月鲜”,还配套了矮化栽培新方案。枣农们的劳动量降了一半,收入却翻了一番,新疆枣业更红火了。

没有大城市依托,没有大工业支撑,依靠创新驱动和“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接力拼搏,一座崭新的田园城市在关中平原拔地而起。

这,就是杨凌建设者们共同谱写的创业传奇。

在杨凌示范区成立前,“农科城”里“下雨泥裹脚,晴天土扑面”。城区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没有一家像样的商店,没有一所像样的医院和中小学校,更别说是排污和燃气管道了。

杨凌:又到春耕时节,这里的农业很不一样

而现在,不但排污和燃气管道通到了农村,就连Wi-Fi都实现了全域覆盖。在杨凌,进村有景观,出村有公交,村村都有幸福院,户户都有网格员。

杨凌建成区绿化率也已达40%,“三河两渠五湖四湿地”水生态景观初见成效,渭河杨凌段一期4000亩生态水面已经形成,“蓝天数”名列全省前茅。城市开发不负田园风光,是农科城坚守本色的城市个性。

杨凌值得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

杨凌:又到春耕时节,这里的农业很不一样

博览园建设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包括逸夫科技馆动物博物馆和昆虫博物馆,土壤博物馆、植物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5个专业博物馆和蝴蝶园、植物分类园、树木园及多种种质资源圃等,是集教学、科研、科普于一体的重要学科基地。博览园是学校在整合科教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起的博物馆群,全面、系统地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和展示了我国农业科技成就,这在我国尚属首例。

杨凌:又到春耕时节,这里的农业很不一样

杨凌:又到春耕时节,这里的农业很不一样

杨凌水上运动中心

杨凌:又到春耕时节,这里的农业很不一样

杨凌水上运动中心位于杨凌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南端,前依太白之秀,后负周塬之美。景区占地1552亩,其中水域占地700亩,主航道全长2250米,平均宽度200米,正常水深为5米,水源为地下自然补给,水面宽阔,水质清澈;陆上建筑有终点计时塔、办公楼、餐厅、宾馆、健身房、会议室、多功能厅、5米宽水泥大道环湖一周,沿北岸开设儿童乐园、休闲岛、青少年拓展训练区、沙滩浴场等设施。

隋泰陵

隋泰陵是隋王朝的创立者——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氏的合葬陵,位于杨陵区五泉乡王尚存东北200米处,当地叫三峙塬,群众称泰陵为“杨家陵”,杨陵地名由此而来。陵冢封土为覆斗形,东西横距166米,南北纵距160米,高27.4米。1957年5月31日,隋文帝泰陵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陕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凌:又到春耕时节,这里的农业很不一样

杨凌:又到春耕时节,这里的农业很不一样

古邰国遗址

杨凌:又到春耕时节,这里的农业很不一样

古邰国遗址在杨凌示范区李台乡圪瘩庙村、柔谷乡法喜村(柔谷乡原隶属宝鸡市管辖,2008年下半年划归杨陵区)以南,渭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有一处内涵极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西周—战国—秦汉等不同文化时期的大型居住遗址。传说曾是我国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之地。

遗址内出土有大小不同的磨制石斧、陶碗、陶釜、陶罐、陶鬲、陶纺轮、骨锄、薄片小纽铜镜及铜戈等器物。在战国至西汉的8件陶釜、陶瓮上,发现有“斄(邰)市”、“斄(邰)亭”二字印文。

杨凌:又到春耕时节,这里的农业很不一样

杨凌:又到春耕时节,这里的农业很不一样

遗址附近盖了一座后稷教稼园。教稼园以农耕始祖——后稷设计为主线,以农耕文化为背景营建的具有现代休闲性的观光公园。设计上追求简捷明快,悠久朴实的视觉效果;在设计风格上追求古朴,自然的格调;同时园内还增加了参与性项目,以增强公园的趣味性、娱乐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