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东营,农业

境内群众生产向以农业为主。旧时,男事耕耘,女事纺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俭朴,务农为本。农民惯于深耕细作,浇灌施肥,养猪攒粪,喂牛耕田。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水稻、高粱、谷子、地瓜、棉花和各种蔬菜、瓜果等。种植习惯套陇间作,如:棉花地里带芝麻,玉米地里带绿豆,高粱地里带豆角等。利津北部、垦利东部等部分地区的农民靠开垦淤荒地生活。因土地广阔、可耕地分散,离家远,不便施肥,耕作粗放。垦荒者搭盖临时屋子、窝棚居住,俗称“种洼地”。一般是春季种大豆、高粱,定苗后,锄一遍,直到秋收不再管理。种在人,收在天。如遇阴雨连绵,地锄不出来,草苗不分,加之虫灾严重,收成很不稳定。

一年四季,以夏秋两季最忙。民间有“争秋夺麦”、“忙不忙先打场”的俗语。期间,素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年轻女子也都参加农忙,晒场、打场、做饭送饭,忙个不停。农闲主要有两个时节。一是夏锄后,曰“挂锄钩”,歇伏。其实多数农家趁此沤绿肥、割条子(荆条、棉柳)编筐、篮,割茅草编蓑衣。二是收完大秋,进入冬闲。勤快人家,女人纺线、织布、做鞋、利用麦秸编“辫子”、利用玉米皮编地毯,男人拾草、拾粪,有车马劳力者,利用冬闲磨豆腐,合伙开油房、粉房,到博山拉瓷货,或驾木轮小车贩运豆子、花生、棉花。靠北洼近的,打野禾食,割苇子编席,打野兔,挣点零花钱以备来年种地费用。

旧时,生产力低下,科学落后,农民无力抗拒旱、涝、病虫害。风调雨顺庄稼长得好,称为天收;久旱不雨或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常有焚香、跪拜祈雨求神的迷信活动。建国后,经济体制发生变革,实行集体化农业生产,普及农业科学,消除封建迷信,生产力有很大发展。同时,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分工模式被打破,妇女从家务中解放出来,也参加各种生产劳动,男女同工同酬。自70年代起,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渐高,拖拉机、播种机、脱粒机渐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家各户自由安排生产,农民大多习惯歇大晌,早出、晚归。耕种、施肥、治虫等均运用现代化科技管理,粮食连年大丰收。许多农民利用塑料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瓜果,有的农民不种庄稼种花木,有的农民利用农闲发展副业生产,均有可观的收入。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已完全脱离了农业生产劳动,专门从事工商活动,同时,也有部分农民大面积承包土地,实行集约化经营,成为农业生产大户。传统的农业生产习俗正发生着根本性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