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故事「32」:盼诗人健康成长,祖母为其取名“百药”

李百药(565--648),字重规,隋唐之交的定州(今河北)人士。父亲李德林,少年因孝闻名,是全国闻名的孝子。后来,先后在北齐、北周、隋朝任职,是当世的著名史学大家。后来,被封为安平公。如当年的司马谈抱憾而终,惜乎,李德林因积劳成疾而未成《齐书》。李百药也像司马迁一样,继承父志,最终在父亲手稿的基础上,完成了后来的二十四史之一的《齐书》。为了区别于梁朝萧子显的《齐书》,宋朝时,前者被称为《南齐书》,李百药所著为《北齐书》。

李百药生来体弱多病,祖母为了祈求这个孙子能够健康成长,故而取名“百药”。李百药继承了父亲的良好基因,幼时便表现出特别的天赋,而且勤奋好学。用近几年留下的话说,这位就是比大多数人聪明、还比你努力百倍的天才。这种情况下,李百药小小年纪,就已经常常有出不同凡响的表现。

李百药7岁那年的一天,父亲的朋友陆乂、马元熙来家作客,几个人在谈诗论文。当读到几十年前【南朝•陈朝】著名学者徐陵的文章,对其中一句“既取成周之禾,将刈琅邪之稻”,颇感迷惑,不知出自何典。在一旁玩耍的百药在旁应声答道:“《传》称‘鄅人藉稻’。杜预注云‘鄅国在琅邪开阳。’”客人听后大为惊叹。

李百药后来继承父亲的爵位——安平公,不仅如此,20出头,便成为东宫通事舍人;不久,及升为太子舍人,兼东宫学士,成为太子杨勇的顾问兼伴读。奉诏参与修《五礼》,定律令,撰《阴阳书》,作奏议文表。

如果不出意外,他将可能成为朝廷未来的重要影响人物。可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很快就有人开始诬陷诋毁李百药。李百药也不多做解释,风华正茂的年纪,便称病辞官。

后来,也曾出任大小官职,也被贬蛮荒的桂林等地。经历了隋朝的宦海沉浮,隋末大乱之时,赴职路上的李百药也参与了农民起义。后来,跟了割据势力——江南杜伏威的麾下。

李渊派使者招抚杜伏威时,李百药力劝杜伏威归唐。杜伏威听从,遂前往京城,命部将辅公祏与百药留守。但杜伏威在途中又有些犹豫后悔,遂写信密令辅公祏杀百药,幸杜伏威养子王雄诞极力保护,百药得免于死。

随后,辅公祏起兵反唐,任命百药为吏部侍郎。虽然,辅公祏之乱被敉平以后,李百药因反对起兵而幸免于难。但毕竟出任“伪职”,终武德一朝,李渊始终不曾重用李百药。

贞观年间,李百药受到李世民的看重,逐渐进入朝堂,参与了一系列文化事业的建设。在聚会时,经常写些诗文,很受李世民赏识。李世民看了李百药的《帝京篇,亲下手詔曰:“卿何身老而才之壮,齿宿而意之新乎?”晚年,他的史学著作《齐书》终于完成。

最后,如其祖母所愿,李百药不仅长大成人,而且长寿。贞观22年去世,年八十又四,谥曰“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