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故事「32」:盼詩人健康成長,祖母爲其取名「百藥」

李百藥(565--648),字重規,隋唐之交的定州(今河北)人士。父親李德林,少年因孝聞名,是全國聞名的孝子。後來,先後在北齊、北周、隋朝任職,是當世的著名史學大家。後來,被封為安平公。如當年的司馬談抱憾而終,惜乎,李德林因積勞成疾而未成《齊書》。李百藥也像司馬遷一樣,繼承父志,最終在父親手稿的基礎上,完成了後來的二十四史之一的《齊書》。為了區別於梁朝蕭子顯的《齊書》,宋朝時,前者被稱為《南齊書》,李百藥所著為《北齊書》。

李百藥生來體弱多病,祖母為了祈求這個孫子能夠健康成長,故而取名“百藥”。李百藥繼承了父親的良好基因,幼時便表現出特別的天賦,而且勤奮好學。用近幾年留下的話說,這位就是比大多數人聰明、還比你努力百倍的天才。這種情況下,李百藥小小年紀,就已經常常有出不同凡響的表現。

李百藥7歲那年的一天,父親的朋友陸乂、馬元熙來家作客,幾個人在談詩論文。當讀到幾十年前【南朝•陳朝】著名學者徐陵的文章,對其中一句“既取成周之禾,將刈琅邪之稻”,頗感迷惑,不知出自何典。在一旁玩耍的百藥在旁應聲答道:“《傳》稱‘鄅人藉稻’。杜預注云‘鄅國在琅邪開陽。’”客人聽後大為驚歎。

李百藥後來繼承父親的爵位——安平公,不僅如此,20出頭,便成為東宮通事舍人;不久,及升為太子舍人,兼東宮學士,成為太子楊勇的顧問兼伴讀。奉詔參與修《五禮》,定律令,撰《陰陽書》,作奏議文表。

如果不出意外,他將可能成為朝廷未來的重要影響人物。可是,“人怕出名豬怕壯”,很快就有人開始誣陷詆譭李百藥。李百藥也不多做解釋,風華正茂的年紀,便稱病辭官。

後來,也曾出任大小官職,也被貶蠻荒的桂林等地。經歷了隋朝的宦海沉浮,隋末大亂之時,赴職路上的李百藥也參與了農民起義。後來,跟了割據勢力——江南杜伏威的麾下。

李淵派使者招撫杜伏威時,李百藥力勸杜伏威歸唐。杜伏威聽從,遂前往京城,命部將輔公祏與百藥留守。但杜伏威在途中又有些猶豫後悔,遂寫信密令輔公祏殺百藥,幸杜伏威養子王雄誕極力保護,百藥得免於死。

隨後,輔公祏起兵反唐,任命百藥為吏部侍郎。雖然,輔公祏之亂被敉平以後,李百藥因反對起兵而倖免於難。但畢竟出任“偽職”,終武德一朝,李淵始終不曾重用李百藥。

貞觀年間,李百藥受到李世民的看重,逐漸進入朝堂,參與了一系列文化事業的建設。在聚會時,經常寫些詩文,很受李世民賞識。李世民看了李百藥的《帝京篇,親下手詔曰:“卿何身老而才之壯,齒宿而意之新乎?”晚年,他的史學著作《齊書》終於完成。

最後,如其祖母所願,李百藥不僅長大成人,而且長壽。貞觀22年去世,年八十又四,諡曰“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