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決戰奔小康」甩掉窮帽幸福來

「三年决战奔小康」甩掉穷帽幸福来

正寧縣是國家六盤山片區扶貧攻堅重點縣,也是全省58個集中連片特困縣之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687戶39229人。為了讓這些群眾儘早甩掉貧困帽子,正寧縣堅持補短板、強弱項、抓關鍵,近年來穩定減貧9170戶37595人,2017年底剩餘建檔立卡未脫貧人口580戶2141人,綜合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

「三年决战奔小康」甩掉穷帽幸福来

讓群眾不再犯難

基礎設施落後是貧困地區的通病,是脫貧的最大“瓶頸”,也是正寧縣聚力突破的第一難關。

長期以來,基礎設施薄弱、道路交通不暢、集體產業不優等因素,成為正寧縣脫貧攻堅路上的“絆腳石”。為打破這些制約瓶頸,縣裡採取超常規措施,凝聚合力抓扶貧。

“以前‘人在北邊住,地在南邊種’,過河是大夥的難腸事。現在架子車、三輪車,就連小汽車過河也沒問題,種田、拉貨方便多了。”三嘉鄉關川村黨支部書記魏鵬前說,這些改變,緣於連心“橋”。

2012年,正寧縣銜接幫扶單位省安監局先後投資60多萬元,在關川村以及支黨河上下游的村裡修建漫水橋9座,徹底結束了群眾趟水過河的歷史。

五頃塬鄉孟河村靠近子午嶺東麓,群眾依山而居,出行不便不說,每遇暴雨,還存在山體滑坡隱患。2014年,村裡藉助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將31戶群眾從山區搬到塬上,使他們從此告別了危房(窯)。

像孟河村一樣,正寧縣很多群眾都實現了“安居夢”。

“新房建好了,住著很舒心,孩子們回到家也方便了。”提起新房子,趙永珍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趙永珍是三嘉鄉關川村村民,通過實施精準扶貧項目,今年他家蓋起了4間新瓦房,老房子也維修了,日子越過越好了。

2014年以來,全縣累計新建安全住房8218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9處,配套建設維修高原機井、小電井及泵站揚水等供水工程2151處,受益群眾1.8萬戶;實施自然村農網改造升級工程19個,農電提質改造48處,安全穩固住房、安全飲水、動力電實現了全覆蓋。

除此之外,精準扶貧啟動以來,正寧縣還新修農村公路678.5公里,新栽生態苗林6萬畝,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4000畝,新修梯田1.47萬畝,治理小流域71平方公里,全縣94個行政村實現土地流轉、金融服務、電子商務服務點等全覆蓋,各村面貌陡然升級,變化巨大。

「三年决战奔小康」甩掉穷帽幸福来

把每一滴水都澆在根上

精準扶貧,貴在精準

正寧縣山川塬兼有,致貧原因各異。在扶貧施策中,縣裡堅持精準滴灌,對山區貧困村加強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發展養殖和苗林培育;對川區貧困村突出發展瓜菜和苗林產業;對塬面貧困村重點推廣果煙果藥果菜套種模式,為各個區域提供了有效有力的脫貧路徑。

脫貧攻堅,人是最關鍵的要素。如何把貧困群眾科學分類,然後“對症下藥”,這是正寧縣一直在著力突破的問題。對於暫無主導產業但有發展意願和能力的貧困戶,縣裡按照“長短結合、種養互補”的思路,實施近期以發展兔、雞、豬、牛、羊、蜂養殖等短平快產業為主,遠期重點謀劃發展蘋果、花椒、苗林、烤煙、蔬菜、中藥材等長效產業。

王順玲是西坡鎮高紅村村民,3個孩子都在上學,家裡老人年事已高。2015年,在外打工的王順玲得知村裡建成了整體配套、設施齊全的養牛小區,便返回高紅村發展養牛產業,在2017年已順利脫貧。

針對無意願且無經營能力的貧困戶,正寧縣以西坡鎮、三嘉鄉2個鄉鎮11個村“三變”試點為依託,選擇步天醫藥、金牛公司等一批有基礎、有意向的27戶企業和合作社作為承貸主體,實施“331+”項目34個,計劃投入資金3.4億元,流轉土地3.85萬畝,帶動群眾9427戶,其中貧困戶3001戶。

與此同時,正寧縣對因大病致貧的貧困戶,建立健康醫療APP服務體系,配備鄉村簽約醫生和健康指導員,對患大病和慢性病的貧困群眾,落實慢性病鑑定、用藥,享受報銷政策。對兜底保障的貧困戶,縣裡集中和分散供養913人,集中供養年人均補助達6420元,分散供養年人均補助達5010元。數據顯示,近年來全縣累計發放各類救助資金5541.67萬元,使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在這一系列措施的保障下,2017年,正寧縣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700元,比標準線高出750元。

「三年决战奔小康」甩掉穷帽幸福来

產業帶動穩定脫貧致富

“變‘給票子’為‘給路子’,讓貧困群眾參與進來,獲得利益。”這是正寧縣脫貧攻堅的重要法寶。以合作社為“主力軍”,用產業項目帶動扶貧,是正寧縣脫貧攻堅最有效的“利器”。

圍繞構建新型經營主體與村集體、貧困戶共享共融、合作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正寧縣積極探索發展“企業+合作社+貧困戶”“企業+村集體+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支部”等形式,促進貧困人口多元增收。

“加入合作社以來,我每年的‘工資’收入就有3萬多元,現在脫貧已有3年多了。”在老林果業專業合作社套袋的社員範佔平說。範佔平等群眾以果園、農業機械等形式入股到老林果業專業合作社,既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分紅,也可以享受合作社統一開展的農資配送、技術指導、產品銷售等服務。

為了給貧困群眾發展產業和合作社高效運營保駕護航,正寧縣先後成立農村產業發展資金合作社94個,入社社員14924戶;協調發放涉農貸款18.95億元,2.05萬貧困群眾從中受益。同時,縣財政還為19個省定貧困村每村安排專項資金50萬元,助力各村發展。

據瞭解,近些年,正寧縣累計發展蘋果21萬畝、規模養殖小區73個、規模養殖戶550戶,完成苗林結合培育25.87萬畝,年合同種植烤煙2.6萬畝、瓜菜9.5萬畝,扶持發展羊肚菌栽培、獺兔養殖等村級集體經濟項目19個,實現了每戶至少有一個主導產業,產業經營收入佔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的68%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