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朱旭先生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回味他的教誨

工作關係,2013年3月底,我在首都師範大學科德學院聽朱旭先生講了一課“演員如何創造人物形象”。我的第一印象是他愛思考、風趣、大師風範。今天,

對他最好的紀念之一就是回味再三先生的教誨,代表我深深的敬意與懷念。

紀念朱旭先生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回味他的教誨

攝影吳平

1、大家都知道人藝有句話,洪深說的,“會演戲的演人,不會演戲的演戲”……這就是文藝(表演)的根本性質。

2、演員一輩子演人,演好了就是那麼回事兒,演不好就不是那麼回事兒。

3、《紅樓夢》為什麼那麼招人喜歡,被稱為紅學?就是因為每個人物都那麼鮮活。

4、有個法國評論家看過《茶館》後寫道,我從此理解了中國為什麼會有1949年的革命(成果)。用老舍先生的話說,裡面的每個人物我都好像給他們算過命。

5、(我國)相當長時期人物(表演)是概念化的,不是具體的,是思想的符號,這種戲太多了,它不好看、站不住。說北京人藝有《茶館》《蔡文姬》啊,其實也演過很多糟糕的戲,都留不住,所以大家也都忘了。

6、通過人物揭示思想也有麻煩的時候,要不《紅樓夢》怎麼成紅學了呢?作者自己都說“誰解其中味”。現在好像也沒有一個人敢說他都懂了,但是誰都能從中得到這個,得到那個。

7、於是之演《龍鬚溝》的程瘋子的時候,總結了三條:眼神、手勢、步態。由此找人物的自我感覺。蘇聯專家說這是由外到內,於是之為此苦惱了很多年,說怎麼鬧了個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啊。後來大家爭論,到底是由外到內,還有由內到外?我說呢,上帝給什麼(就)要什麼。於是之非常同意這句話。

8、1957年雙百方針,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三要素,做什麼,為什麼做,怎樣做,然後講演員不管怎樣做,只要做什麼、為什麼做。我就疑惑,大家也爭論很激烈,後來我很得意,在這一條上沒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始終研究怎樣做。在中國是這樣的,一進科班,老師都是教你怎樣做,雲手、眼神……

9、文革剛結束時,我寫過一篇《形象的矛盾和演員的創造》,我就提出,沒有自身矛盾的人物不是藝術形象。編輯最後把我這句話給刪掉了。有人問,沒矛盾行不行?我說這不是行不行,是觀眾愛不愛看的問題。毛主席教導,事物無不一分為二,怎麼能沒矛盾呢?

10、有的演員想,這次演這個,下次演那個,不想重複。我覺得這是錯誤的,這就給手腳束縛住了。我後來得出一條,演哪個就是哪個,就是這一個,有相似的地方就讓他相似去!最後不會相似的,只要認真地研究這一個。

11、《演員的自我修養》第三本說,創造人的身體生活以達到創造人的精神生活。其中有一個解釋挺好玩兒,就像飛機在跑道上起飛,一個翅膀是把握住人物的自我感覺,另一個翅膀是在規定情境中,飛機肚子在跑道上跑代表按照人物的邏輯連續動作,最後動作全部完成了,就好像人物的精神世界展示給觀眾了。

12、有一次我問裘盛戎先生,您在臺上《盜御馬》是怎麼回事兒?我沒想到,他告訴我:“我看見了。”我意思您在臺上動作那麼多,到底顧哪頭兒呢?他竟然說都看見了……我後來一想也對,裘盛戎從小幹這個,現在是鑼鼓點兒跟他,不是他跟鑼鼓點兒。演員到這般境界,一切怎樣做都放下意識裡面去了,這時候的注意力全在做什麼、為什麼做,人家斯坦斯拉夫斯基說演員不管怎樣做,說的是這個高層次,不是傻啦吧唧真的不管怎樣做。

13、我做演員在舞臺上、鏡頭前只有一套,沒有兩套。有人開玩笑說,演員在畫面中、焦點外。我覺得演員老老實實,不吃虧。你學老油條幹什麼呢?焦點不在我這兒,就可以隨便?所以我也不看分鏡頭,我也不懂。

14、演員最就怕演了一次茄子,以後是個紫的就找你。演員最後看的就是文化藝術修養,一輩子畢不了業。我有回演蓋世太保,根本不明白怎麼回事兒,看《我的奮鬥》腦袋都大了,那次教訓告訴我,演員可不能無知啊,就是得多有知識。

15、北京人藝建院時有個學習委員會,領導是焦菊隱先生。抗美援朝時,還讀美國書呢。另外小時候,我愛看京劇愛唱,愛聽相聲,聽書。評話老藝人對我講過表演是五個字:(道)理(感)情(品)位趣(味)噱(頭)。京劇是三個:字兒、味兒、勁兒。你看咱們中國人多善於總結。

朱旭大師,您永遠活在我的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