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赵县三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大鼓”全部列入各级非遗名录

河北石家庄赵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古老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最具地方特色的“赵州三鼓”在历代民间艺人传承和专业人士的挖掘整理后,相继走上了省市乃至全国的舞台,成为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束奇葩。

河北赵县三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大鼓”全部列入各级非遗名录

赵州战鼓是反映古战场上擂鼓助阵、冲杀拼搏等战斗场面的,激情热烈,气势恢弘。表演中,四人击鼓镲相助,16个健壮男子双手持钹,前后左右,上下翻飞,不断变化舞钹姿态,如古战场上两军相遇,拼搏冲刺,气势磅礴,激荡人心。赵州扇鼓动作轻快、优美、抒情,与战鼓的紧张、激烈的气氛形成鲜明对照。赵州背灯挎鼓则另有韵味,表演者每人背一盏特制的伸向头顶的龙头或瓜形灯,腰间挎鼓,时而欢腾雀跃,时而击鼓旋转,表演者在夜幕下摆成一字长蛇阵,行进街头或广场,令人耳目一新。

河北赵县三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大鼓”全部列入各级非遗名录

赵州战鼓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初具雏型,至明代盛行于民间。它流传于赵县东北部农村,是以大鼓、大铙为伴奏,以大钹为舞具的男性民间舞蹈。它渊源于祭祀,舞动起来气势磅礴,激人奋进。

河北赵县三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大鼓”全部列入各级非遗名录

一年一度的会鼓,两个鼓队一旦相遇,则互不让路,定要对敲,不分个胜负决不罢休。农村战鼓个头大,牛皮有多大鼓面就有多大。响鼓重捶三里五乡都听得真真切切。

河北赵县三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大鼓”全部列入各级非遗名录

从鼓谱中可以看出古战场的一些端倪。一曰“乱点卯”,在冷兵器时代战场上鼓声响起双方大将你来我往;二曰“斗鼓”,几个回合以后士卒掩杀奋勇向前;三曰“大得胜”,沙场鏖战凯旋收兵。在没有战争的年代里,敲鼓人的气势还在延续着战争的“火药味儿”。赵州战鼓早在1955年就曾晋京演出,荣获全国民间舞蹈观摩三等奖。

河北赵县三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大鼓”全部列入各级非遗名录

赵州扇鼓。扇鼓是流传在赵县的一种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因所用之鼓形似团扇而得名。相传,赵州扇鼓是用狗皮蒙的。扇鼓带有长柄,柄上有九个铁环,鼓槌用竹蔑制成,上端稍有弧形,扎红色绒球,下端坠红色吊穗。鼓声清脆悦耳。扇鼓表演具有轻快、优美、诙谐、幽默、抒情的风格,深受当地人民欢迎。

河北赵县三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大鼓”全部列入各级非遗名录

扇鼓在明清时期成为遍及城乡的一种民间自娱艺术形式。赵县扇鼓舞由乞讨者所用的工具和演唱演变而来,人称“唱门飧儿”。赵县城东杨户、城北中帐、城南田村等地的扇鼓都有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

河北赵县三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大鼓”全部列入各级非遗名录

扇鼓动作特点:女角可用“后踢有脆劲,起伏有韧劲,鼓环打节奏,甩穗挽八字”来加以概括。男角以大“人字步“半路,上身前俯、撅臀塌腰为基本姿态,“肩膀要松,脚板要轻,步眼要清,屁股要空”。

河北赵县三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大鼓”全部列入各级非遗名录

背灯挎鼓。是一种民间古体乐舞表演形式,阵容宏大。由一面牛皮鼓和16面腰挎小鼓组成,另有背灯16盏,青铜击打乐器40付。

河北赵县三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大鼓”全部列入各级非遗名录

鼓点12番独具特色,有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金龙闹海、大得胜、雀恋窝等,激扬向上,振奋人心,适于广场、街道行进表演。

赵州三鼓全部被列入省市县各级非遗名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