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趙縣三種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大鼓」全部列入各級非遺名錄

河北石家莊趙縣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有著古老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最具地方特色的“趙州三鼓”在歷代民間藝人傳承和專業人士的挖掘整理後,相繼走上了省市乃至全國的舞臺,成為祖國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束奇葩。

河北趙縣三種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大鼓”全部列入各級非遺名錄

趙州戰鼓是反映古戰場上擂鼓助陣、衝殺拼搏等戰鬥場面的,激情熱烈,氣勢恢弘。表演中,四人擊鼓鑔相助,16個健壯男子雙手持鈸,前後左右,上下翻飛,不斷變化舞鈸姿態,如古戰場上兩軍相遇,拼搏衝刺,氣勢磅礴,激盪人心。趙州扇鼓動作輕快、優美、抒情,與戰鼓的緊張、激烈的氣氛形成鮮明對照。趙州背燈挎鼓則另有韻味,表演者每人背一盞特製的伸向頭頂的龍頭或瓜形燈,腰間挎鼓,時而歡騰雀躍,時而擊鼓旋轉,表演者在夜幕下襬成一字長蛇陣,行進街頭或廣場,令人耳目一新。

河北趙縣三種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大鼓”全部列入各級非遺名錄

趙州戰鼓歷史悠久。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初具雛型,至明代盛行於民間。它流傳於趙縣東北部農村,是以大鼓、大鐃為伴奏,以大鈸為舞具的男性民間舞蹈。它淵源於祭祀,舞動起來氣勢磅礴,激人奮進。

河北趙縣三種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大鼓”全部列入各級非遺名錄

一年一度的會鼓,兩個鼓隊一旦相遇,則互不讓路,定要對敲,不分個勝負決不罷休。農村戰鼓個頭大,牛皮有多大鼓面就有多大。響鼓重捶三里五鄉都聽得真真切切。

河北趙縣三種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大鼓”全部列入各級非遺名錄

從鼓譜中可以看出古戰場的一些端倪。一曰“亂點卯”,在冷兵器時代戰場上鼓聲響起雙方大將你來我往;二曰“鬥鼓”,幾個回合以後士卒掩殺奮勇向前;三曰“大得勝”,沙場鏖戰凱旋收兵。在沒有戰爭的年代裡,敲鼓人的氣勢還在延續著戰爭的“火藥味兒”。趙州戰鼓早在1955年就曾晉京演出,榮獲全國民間舞蹈觀摩三等獎。

河北趙縣三種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大鼓”全部列入各級非遺名錄

趙州扇鼓。扇鼓是流傳在趙縣的一種有著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因所用之鼓形似團扇而得名。相傳,趙州扇鼓是用狗皮蒙的。扇鼓帶有長柄,柄上有九個鐵環,鼓槌用竹蔑製成,上端稍有弧形,扎紅色絨球,下端墜紅色吊穗。鼓聲清脆悅耳。扇鼓表演具有輕快、優美、詼諧、幽默、抒情的風格,深受當地人民歡迎。

河北趙縣三種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大鼓”全部列入各級非遺名錄

扇鼓在明清時期成為遍及城鄉的一種民間自娛藝術形式。趙縣扇鼓舞由乞討者所用的工具和演唱演變而來,人稱“唱門飧兒”。趙縣城東楊戶、城北中帳、城南田村等地的扇鼓都有各自不同的藝術特色。

河北趙縣三種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大鼓”全部列入各級非遺名錄

扇鼓動作特點:女角可用“後踢有脆勁,起伏有韌勁,鼓環打節奏,甩穗挽八字”來加以概括。男角以大“人字步“半路,上身前俯、撅臀塌腰為基本姿態,“肩膀要松,腳板要輕,步眼要清,屁股要空”。

河北趙縣三種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大鼓”全部列入各級非遺名錄

背燈挎鼓。是一種民間古體樂舞表演形式,陣容宏大。由一面牛皮鼓和16面腰挎小鼓組成,另有背燈16盞,青銅擊打樂器40付。

河北趙縣三種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大鼓”全部列入各級非遺名錄

鼓點12番獨具特色,有鳳凰單展翅、鳳凰雙展翅、金龍鬧海、大得勝、雀戀窩等,激揚向上,振奮人心,適於廣場、街道行進表演。

趙州三鼓全部被列入省市縣各級非遺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