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之鄉留「蘭芳」 劉蘭芳藝術研究中心落戶鞍山

14日

劉蘭芳藝術研究中心成立大會

在鞍山師範學院召開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親臨現場

併為劉蘭芳藝術研究中心揭牌


評書之鄉留“蘭芳” 劉蘭芳藝術研究中心落戶鞍山


據介紹,劉蘭芳藝術研究中心由劉蘭芳書場、劉蘭芳藝術館、劉蘭芳藝術研究所三個部分組成,約3500平方米。劉蘭芳藝術館主要以劉蘭芳在遼陽、鞍山、北京生活和工作的經歷為主線,展覽介紹了劉蘭芳15歲前在遼陽、在鞍山37年間以及1996年至今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藝術生涯經歷圖文資料。


評書之鄉留“蘭芳” 劉蘭芳藝術研究中心落戶鞍山


劉蘭芳書場按照曲藝演出風格設計,可容納觀眾100餘人,主要承擔藝術家講學、曲藝表演、大學生的文化傳承實踐活動。


評書之鄉留“蘭芳” 劉蘭芳藝術研究中心落戶鞍山


劉蘭芳藝術研究所聘請了兼職藝術家15人,兼職教授8人,以及曲藝表演藝術家,非物質文化研究員傳承人、曲藝藝術教育家等,主要從事劉蘭芳舞臺表演藝術、曲藝表演藝術、評書語言藝術等方向的研究。同時,為鞍山師範學院學科建設多方引進資源,學習交流,促進鞍山市地方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14日,劉蘭芳藝術研究中心正式落戶鞍師,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親臨現場並接受了本報記者採訪。她盛讚鞍山曲藝沃土成就事業之餘,表示在退休後還要發揮餘熱,為鞍山評書之鄉再續人才而努力,助鞍山曲藝再創輝煌;同時,也期待更多年輕人瞭解、熟悉、喜歡評書,進而傳承評書這門藝術。


評書之鄉留“蘭芳” 劉蘭芳藝術研究中心落戶鞍山


鞍山曲藝沃土 成就事業

談到家鄉鞍山,劉蘭芳感慨萬千地表示,自己是鞍山這塊曲山藝海沃土上成長起來的一朵“小花”。

劉蘭芳要感謝鞍山父老鄉親的厚愛支持。“沒有鞍山評書界老藝術家的培養,沒有觀眾的厚愛,沒有黨的好政策,就沒有我的今天。今年我已經74週歲了,每每想起在鞍山工作的37年,我都覺得是這一輩子最充實的一段時光。”劉蘭芳告訴記者,很欣慰她在鞍山有幸上過高爐煉過鐵、轉爐煉過鋼,上過齊大山鐵礦,走遍了鞍山的學校、工廠、礦山為大家說書。


評書之鄉留“蘭芳” 劉蘭芳藝術研究中心落戶鞍山


那段時間,她是唱東北大鼓,說唱《岳飛傳》、《楊家將》等。但不管走遍千山萬水,她都認為鞍山是自己的根基,也一直有個心願,想在鞍山建個有關評書傳承的基地,這次要感謝鞍山師範學院能夠騰出一座樓,建立劉蘭芳藝術研究中心。

退休後 還要發揮餘熱

六十年裡,風雨兼程、摸爬滾打,劉蘭芳可以說演變全國,與王印權先生等合作編寫播講了五十多部評書。今年五月份退休後,她還打算做幾件事。

首先是培養徒弟和學生,守正創新繼承發展評書藝術,至今劉蘭芳已經收了三十幾名徒弟和眾多學生,現在他們都小有成績。

其次,還想再錄幾部評書,今年剛錄完66集評書《彭大將軍》已經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年底還要錄製80集歷史評書《大漢劉邦》。

劉蘭芳介紹,此次“劉蘭芳藝術研究中心”落戶鞍師,目的是傳播優秀傳統文化。“評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是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朵小花,但是歷史悠久,千年歷史,經久不衰,過去文盲比較多,許多人不認識字,想了解知識,聽書就是一個好的途徑,因此成就了說書人的“飯碗”。但即便如此,總的來講,說書人這個群體並不大,現在就更少了。”劉蘭芳表示,很榮幸能成為評書傳承人之一,希望通過在校園落戶,擴大評書的影響力,讓更多年輕人瞭解、熟悉、喜歡評書,進而傳承評書這門藝術。

在她看來,中華文明史某種程度上講,就是一個個優秀的故事堆砌起來的文化傳承。說書講史,勸人向善。鞍山有這麼好的評書歷史積澱,歡迎更多孩子們學習評書、理解評書,不一定將來一定要以評書為生,但可以通過評書為語言基礎,在話劇、相聲等領域的發展都會事半功倍、大有裨益。

助力評書之鄉 再創輝煌

交談中劉蘭芳還表示,想在鞍山開展曲藝進校園的活動,讓孩子們和年輕人從小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為提高國民素質盡綿薄之力。


評書之鄉留“蘭芳” 劉蘭芳藝術研究中心落戶鞍山


(劉蘭芳寄語鞍山曲藝)

“今天,我心情無比激動,包括我的同行和學生,都非常感謝鞍山師範學院領導和老師們高瞻遠矚、重視曲藝,建立個劉蘭芳藝術研究中心;我將團結曲藝人士關注支持這個‘中心’,配合學院教課輔導、演出實踐,讓中華傳統文化說書藝術在這裡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為鞍山評書之鄉再續人才而努力,增強文化自信,助鞍山曲藝再創輝煌。”劉蘭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