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兒女的愛情往事與歸隱夢想

湯因比先生說,哲學家和宗教信徒的不同在於,頓悟的哲學家傾向於棄世,而宗徒傾向於救世;古希臘哲學相較於基督教,就缺些博愛。有些時候很難理解,悟到人生如夢幻泡影的釋迦摩尼,為什麼還要普度眾生呢?何不像莊子那樣,曳尾塗中?

古龍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又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其實不盡然,江湖在江湖兒女的心裡,歸隱之後,無論身處何地,再無江湖。不少江湖兒女,都有一個歸隱夢想,他們的歸隱夢想,總是和他們的愛情綁縛在一起。

金庸先生的“射鵰三部曲”裡,楊過和小龍女,張無忌和趙敏都實現了他們的歸隱夢想,郭靖和黃蓉其實也有歸隱夢想,他們想歸隱桃花島,但無奈郭靖是“俠之大者”,要“為國為民”,於是除出走尋找楊過的郭襄外,一家人都城破殉國。郭襄是郭家的異數,她是唯一一個逃出郭家兒女宿命的人,郭家三代人,除她外都未能倖免於國仇家恨夾縫中的宿命,而她之所以倖免,只是因為她對楊過無望而自私(無貶義,下同)的愛。楊過其實和郭靖一樣,也揹負著國仇家恨,也擁有足以和郭靖比肩的江湖威望,也有華夷之分的政治立場,在他和小龍女歸隱之前,也參與了襄陽大戰。但楊過和郭靖又不一樣,神鵰俠侶在襄陽大戰後“絕跡江湖”了。《神鵰俠侶》代表著浪漫愛情的極致,彼此就是對方的整個世界,從小龍女告訴郭靖“我自己要嫁給過兒做妻子,他不會娶你女兒”時,這兩個人的愛情就宣告著與整個禮教文化統治下的外部世界對抗,這也註定了楊過和小龍女的愛情是完全自私的,他們註定不會像郭靖和黃蓉一樣誓死保護這個不認同他們愛情的世界。但神鵰俠侶的歸隱夢想並不是一開始就能實現的,武林大會二人再相逢,黃蓉告訴小龍女楊過還年輕,肯定無法長時間忍受活死人墓中的乏味生活,小龍女試探性的詢問楊過是否如此,楊過說無聊就一起再回到這個不認可他們的世界,於是小龍女再次出走,只有經歷了16年的守候後,楊過才真正實現了和小龍女絕跡江湖的歸隱夢想,沒有經歷與守望,談何歸隱。

《倚天屠龍記》和前兩部曲都不一樣,張無忌不同於郭靖、楊過,卻和小龍女有點像,他們都是在世俗社會之外長大的,張無忌無意捲入江湖紛爭,他從一開始就和小龍女一樣,想攜所愛歸隱,他在和周芷若婚禮前向周芷若傾訴了這個夢想,周芷若卻認為這個夢想太不現實,因為張無忌是明教教主,未來的皇帝,而她也是峨眉掌門,他們二人位高權重,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後來趙敏搶婚,張無忌也和趙敏講了她的歸隱夢想,趙敏為張無忌作出的犧牲是難以想象的,她本身是朝廷郡主,成吉思汗後裔,與張無忌屬於敵對陣營,卻拋棄一切權力地位,與整個家族斷絕來往,隻身託付於張無忌,大概這也是張無忌最終選擇趙敏而非周芷若的關鍵原因之一。了斷與義父金毛獅王謝遜的羈絆後,張無忌終於得償所願,拋棄明教教主,義軍首領的身份,攜趙敏歸隱大漠。據說舊版是歸隱冰火島,這個修改也是有趣,大漠是趙敏的家,射鵰三部曲故事也開始於大漠。

歸隱自始自終是《笑傲江湖》的主題,故事第一幕關鍵場景便是劉正風準備金盆洗手,與曲洋一同歸隱,劉正風和曲洋的悲劇真正闡釋了什麼是古龍所說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個夢想最終由令狐沖和任盈盈實現,那時令狐沖的武功已經獨步江湖,左冷禪、嶽不群、任我行都葬身權鬥。地獄不空,談何成佛。衝盈的愛情萌芽時牽動著整個江湖、無數人的命運,曲諧時卻是“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仙劍奇俠傳》也有一個歸隱夢想,但仙劍的編劇顯然沒有金庸先生體恤觀眾,即使郭靖黃蓉雙雙戰死,先生也沒有直接把這一幕呈現在我們眼前,但仙劍的編劇卻在糖裡下毒。說到底,仙劍闡釋了一種不同的愛情觀,這一點在支線劇情,也就是獨孤劍聖和青兒的愛情故事裡便有暗示,獨孤劍聖和青兒所悟的道,無非是舍小愛就大愛,用對整個世界的愛替代對一個人的愛,用宗教之愛取代哲學家之愛,所以李逍遙和趙靈兒的歸隱夢想不能實現。雖然電視劇對這一幕的處理有點粗糙,但這個立意倒也算不錯。相較而言,仙劍三的長卿紫萱線卻要靠一杯忘情水畫上句號,就顯得差多了,指望這樣成仙,怕是緣木求魚。

江湖兒女有他們的俠客夢想、社會責任,但經歷過許多後,他們最終是要攜愛歸隱的,因為這樣才能離開那個身不由己的江湖,才能擺脫宿命,才能成全他們的愛情和自由,但在這之前,他們必須先深深的陷進去。

歸隱這個夢想,正如金庸先生借黃蓉之口唱到:“青山相待,白雲相愛。夢不到紫羅袍共黃金帶。一茅齋,野花開,管甚誰家興廢誰成敗?陋巷簞瓢亦樂哉⋯⋯”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