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有八個被撤銷的省份

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分別有八個被撤銷的省份:平原、察哈爾、綏遠、遼東、遼西、松江、熱河以及西康省。

1.西康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有八個被撤銷的省份

西康省設置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簡稱康,省會雅安。為延續清制所設的22省之一,省東四川,南界雲南與印度接壤,西界西藏,北界青海。“康”為“藏區三部”之一,位於西部,故省名為西康。

西康省是內地進入西藏的要道,有重要的軍事和戰略意義。所轄地主要為現在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雅安市、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西藏東部昌都市等,多數地區是以藏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地。民歌《康定情歌》說的就是這一地區。

1955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決議撤銷西康省,原西康省所屬區分別併入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今西藏自治區),金沙江以東併入四川省,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區併入西藏。

①.西康省的歷史

由於清政府的衰落,像西藏這種偏遠地區本來就屬於地方封建自治,政府的控制力大不如從前。而此時英國人的崛起已經把觸手深入藏區,希望策動西藏脫離清朝,變成英國的衛星國或殖民地。光緒三十年(1904年),漢軍旗人建昌道趙爾豐向總督錫良奏摺上書“平康三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有八個被撤銷的省份

改造康地,廣興教化,開發實業,內固蜀省,外拊西藏,迨勢達拉薩,藏衛盡入掌握,然後移川督於巴塘,而於四川、拉薩,各設巡撫,仿東三省之例,設置西三省總督,藉以杜英人之覬覦,兼制達賴之外附。

他的“西藏問題路線圖”就是儘快推進改土歸流進程,把康藏變成郡縣制的行省,強化對這些地區進行統治的合法性。在得到清政府的支持後,趙爾豐帶著軍隊用鐵和血開始了改土歸流運動,升任駐藏大臣以及川滇邊務大臣。

但是隨後在四川爆發了“保路運動”,趙爾豐仍舊選擇暴力彈壓,9月7日,他以到督署看郵傳部電報為由,將應約而來的蒲殿俊等九人誘捕。消息傳出,同志會組織民眾到督署請願,要求釋放蒲殿俊等人,遭到衛兵的槍殺,造成“成都血案”。這一事件導致運動起義規模越演愈烈,清政府不得不派湖北新軍入川平定動亂,導致武昌兵力空虛,因此該事件也被認為是辛亥革命的導火線,趙爾豐也因此事件被免去四川總督一職,留任邊務大臣。而後武昌起義,四川宣佈獨立,他被殺於皇城“明遠樓”。自此,西康省的設立暫時就被擱置了。

民國建立後,趙爾豐開拓的區域被稱為“川邊特別區域”。但此時英帝國主義對西藏地方覬覦之心愈發膨脹,借四川軍閥與雲南軍閥混戰期間,不斷挑唆西藏上層親英分子,1917年,挑起了川藏衝突(史稱第一次川藏戰爭),事後雙方簽訂《邊藏停戰退兵條約》,規定以金沙江為界,東側十七縣歸漢,西側十六縣歸藏,自此,西康省(川邊特區)對金沙江以西的統治僅僅停留在了地圖上。到1919年,西藏地方政府實際佔據了昌都以及鄧 坷、石渠、德格等地,西藏地方政府從此增設了一個噶倫(即昌都噶廈)為首的文武職官系統,常駐昌都。1932年,第二次和第三次康藏糾紛後,《康藏崗託停戰協定》再次確定了以漢藏轄區金沙江為界,這些條約就是日後二分西康省的根源。

而後就到了劉文輝時代!說西康省,不能不提大戶劉氏。劉文輝家族是四川軍閥勢力的代表,他們家總共出了三個軍長、八個師長、十五個旅長,還有一個省主席和一個戰區司令長官以及一個大惡霸劉文彩。

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有八個被撤銷的省份

劉文輝及夫人楊蘊光和他的三個孩子

民國初年四川最大的兩個軍閥就是親蔣介石的劉湘和親汪兆銘的劉文輝。而劉文輝和劉湘則是叔侄關係,劉湘該喊劉文輝一聲么爸(最小的叔叔)。1931年二劉爭川戰爭爆發,劉文輝敗北,退入康區,但是劉湘最後還是放了么爸一馬,沒有趕盡殺絕。

1935年長征的紅軍來到西康,蔣介石試圖驅虎吞狼,讓不支持自己的地方軍和紅軍彼此消耗,自己坐收漁利。紅軍和劉文輝都是聰明人,在瀘定縣一起上演了一出“飛奪瀘定橋”的好戲,沒有傷兩家的和氣,也為1949年劉文輝不戰而降埋下了伏筆。

1937年抗戰爆發,九月五日,劉湘率部誓師成都少城公園(現在的人民公園),十四個師兵分兩路出川抗日。次年一月,劉湘病逝於漢口。蔣介石趁勢吞併四川,四川地方實力派非常不滿。在隨後一系列的政治交易中,西康省於1939年元旦正式成立,劉文輝就任西康省主席。

1949年國民政府在內戰中失敗,蔣介石令胡宗南把剩餘部隊集結到四川,希望劉文輝等地方軍與中央軍配與解放軍進行決戰。但是早已和解放軍有秘密聯繫的劉文輝卻通電起義,率部加入瞭解放軍。

隨後就是新中國成立後的時期。

1950年4月26日,西康省人民政府成立,省會雅安。省主席廖志高,全省分設康定、雅安、西昌等3個專區。1950年12月康定專區改為西康省藏族自治區。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改變政府形式,次年西康省依憲法規定成立人民委員會。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決議,撤銷西康省。原西康省所屬區域劃歸四川省。

以下是《國務院關於同意撤銷西康省的時間及調整行政區劃、組織機構等意見給四川省人民委員會的批覆》:

四川省人民委員會:

你省一九五五年九月七日(55)省辦密字第四三三號報告及附件均悉。

、同意西康省自一九五五年十月一日起宣佈撤銷,西康省人民委員會及所屬各部門同時停止行使職權。

二、同意在西康省所屬行政區域劃歸你省以後,行政區劃作如下調整:

(一)雅安專區,除原轄雅安、滎經、漢源、石棉、天全、寶興、蘆山、名山等八縣及雅安市以外,另將瀘定縣劃歸該專署領導監督。

(二)西昌專區,除將越雋縣劃歸涼山彝族自治州領導以外,西昌、寧南、德昌、會理、會東、鹽邊、冕寧、米易、金礦、鹽源等十縣和木里藏族自治縣,仍歸該專署領導監督。

(三)原西廠省藏族自治州人民委員會改為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委員會,自治州人民委員會移設甘孜縣,直接領導甘孜、道孚、瀘霍、新龍、白玉、石渠、鄧柯、德格等八縣;將原甘孜辦事處撤銷,成立康定辦事處,代表自治州人民委員會管理康定、幹寧、九龍、丹巴、雅江等五縣;原理塘辦事處代表自治州人民委員會管理理塘、義敦、鄉城、稻城、德榮、巴塘等六縣。

(四)涼山彝族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除原轄昭覺、普雄、普格、喜德、布拖、美姑、金陽等七縣以外,另將原屬西昌專區的越巂縣和樂山專區的雷波、馬邊、峨邊三縣劃歸該自治州領導。為了照顧地區遼闊和交通不便的困難,可將馬邊、峨邊兩縣委託樂山專署代管,但是對於有關民族政策、軍事工作以及關於全區性的工作,都應該由涼山彝族自治州統一安排。原四川省涼山臨時軍政委員會予以撤銷。

(五)原四川省藏族自治區改為阿壩藏族自治州

自此,在中國歷史存在36年的西康省不復存在。

2.平原省

平原省是成立最晚的一個省份。它成立於1949年,省會是現今河南省新鄉市,名義上由中央直接領導。由新鄉、安陽、濮陽、湖西、聊城、菏澤等六專區組成,共56縣、1礦區、5城關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有八個被撤銷的省份

1949年,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都已經完成,新政權建立在即。但當時黃河仍是一個隱患,從古到今黃河水時常氾濫,中下游人民的備受其害。當時土地改革尚在進行之中,這也需要時間。為了治理黃河水患,同時兼顧土地改革,1949年8月,中原決定建立平原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有八個被撤銷的省份

1949年末,平原省發生了全國震驚的“濮陽事件”。據相關檔案記載:1949年徵糧時,平原省委和政府對糧食入倉工作未進行討論佈置,只認為糧食入倉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工作而已,既無核心領導,事後又沒有檢查,結果導致群眾運糧過程嚴重混亂。“當時天寒地凍,收糧站屯滿車輛,人畜擁擠,糧食不能及時過秤。運糧人馬所需的草料站、開水站等事先均未準備,致使運糧農民的生活發生嚴重困難,牲畜亦缺乏照管。結果因凍餓而死傷者有9人,死亡牲畜17多頭。

1950年3月9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認為“‘濮陽事件’這一錯誤,不是一般性質的錯誤或缺點,而是嚴重的帶原則性的錯誤”,“平原省委和人民政府對‘濮陽事件’是負有一定責任的,對嚴重違犯群眾利益的分子必須適當處分,堅決執行紀律。對受害群眾應進行道歉並適當地補償他們的損失”。同年3月24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對濮陽聊城運糧事件平原省委進行檢討,報告中共中央華北局請求處分,向省各界代表會公開承認錯誤》、《公開檢討運糧工作中的錯誤,平原省府處理濮陽事件》兩則消息,而且全文刊登了平原省委和省政府關於這一事件的檢討報告各一份。“濮陽事件”讓平原省委聲譽受損,令中央對這樣一個新生的省份省委的執政能力的信心產生了動搖。而接下來發生的武訓傳批判、省委高幹子女嚴重刑事案等一系列不良公眾事件也令廣大幹部群眾產生了相當程度的混亂與焦慮,影響了省委和省政府的公信力。

1952年11月17日《人民日報》的社論以《加強國家工作的集中性迎接大規模經濟建設》為題,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的《關於改變大行政區人民政府(軍政委員會)機構與任務的決定》、《關於調整省、區建制的決議》。

存在三年半的平原省就這樣沒了。

3.察哈爾、綏遠、熱河

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有八個被撤銷的省份

除了來自西南邊陲的西康省以及地處中原的平原省,剩下的六大省份則全是來自北方,包括東三省、內蒙古、山西以及河北、天津、北京地區。而其中的察哈爾、綏遠、熱河幾乎算是同一時期的行政區劃分。

首先是察哈爾。1912年北京政府沿襲清制,設察哈爾都統,管轄察哈爾部左、右8旗察哈爾左翼4旗(正藍旗、鑲白旗、正白旗、鑲黃旗),察哈爾右翼4旗(正黃旗、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及4牧群太僕寺左翼、太僕寺右翼、牛羊(明安)群、商都牧群。監督、節制錫林郭勒盟10旗烏珠穆沁左、右旗,浩齊特左、右旗,蘇尼特左、右旗,阿巴噶左、右旗,阿巴噶那爾左、右旗,察哈爾區域地行政管理體制一如清代。1912年(民國元年),察哈爾特別區建立,簡稱‘察’,省會設在宣化市。1928年9月5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153次會議將察哈爾特別區改建為察哈爾省。9月17日,國民政府通電,將原察哈爾特別區域(豐鎮、涼城、興和、陶林、集寧5縣除外)和原直隸省口北道10縣萬全、宣化、赤城、龍關、懷來、陽原、懷安、蔚縣、延慶、涿鹿。改置為察哈爾省,簡稱“察”,省會萬全縣。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萬全縣改為張垣市,省會改為張垣,在今張家口市橋西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有八個被撤銷的省份

察哈爾主要有三個行政區:察北、察南、雁北。萬里長城將察哈爾省分為察南及察北。其中察北主要是現今內蒙古的烏蘭察布部分區域,其察北沙漠延伸至中蒙邊境;察南則包括現今河北的張家口、天津薊縣以及北京懷柔、延慶等地;燕北地區則是包含現今大同市的大部區域,同樣萬里長城把綏遠省和察哈爾的雁北地區分割開來。

察哈爾的歷史主要有兩個階段,分別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2年至1928年),國民黨時期(1928年至1949年解放前夕)。

1913年,察哈爾地區發生“乙丑年動亂”。這一年,外蒙古的軍隊入侵內蒙古後,北洋政府派兵反擊,雙方的軍隊都是兵匪不分,焚村掠鎮,草菅人命,牧民群眾深受其害。察哈爾人民為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地方的安定,對新成立的都統府不屑一顧,有些知名人士如正紅旗參領阿林嘎為取締新都統府出謀劃策。最終,巧爾計喇嘛被張家口都統田中玉誘殺,穆仁嘎被外蒙古軍隊依“圖謀叛變”的罪名處死。新都統府的官兵被衝散、追殲,短暫的由察哈爾部分上層乘亂湊起的都統衙門及其軍隊組織宣告破滅。軍閥統治時期的察哈爾可以說是民不聊生,除了晉軍、奉軍、國民軍混戰之外,兵匪不分在察哈爾省是普遍現象。

1935年6月6日,日本關東軍駐內蒙阿巴嘎旗特務機關山本親信等4人,由多倫潛入察哈爾境內偷繪地圖,行至張北縣北門,不服國民黨第二十九軍一三二師趙登禹部守衛官兵檢查,被送師部軍法處拘留,8小時後放行。

1935年6月27日,中日簽訂《秦土協定》。其主要內容:(1)駐於昌平和延慶一線的宋哲元部隊,調至其西南地區;(2)解散排日機構;(3)處罰張北事件負責人;(4)制止山東移民通過察哈爾省;(5)從日本招聘軍事及政治顧問;(6)創援助日本特務機關的活動及軍事設備的建立等。《秦土協定》的簽訂,使中國喪失了在察哈爾省的大部分主權,也喪失了察省疆土的70%-80%。

1937年8月27日,日軍侵佔了張家口,察哈爾省政府被迫撤出張家口,成為流亡政府,先後流亡陝西、河南、綏遠等地。期間,南京國民政府又任命了4名察哈爾省流亡政府主席。原察哈爾省政府所在地被日本一手扶持的傀儡政權偽察南自治政府、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所盤踞。

1945年8月23日,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收復張家口,日偽政權全部崩潰。張家口解放後,晉察冀邊區委員會、晉察冀邊區參議會、晉察冀軍區司令部進駐張家口主城區。同時在宣化設置察哈爾省民主政府。

1946年10月10日,國民黨挑起內戰後,共產黨領導的政權及軍隊主動撤離了張家口。隨之,國民黨軍隊及國民黨察哈爾省政府進駐張家口,期間,任命了兩任省主席。

1948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次解放了張家口,經中共中央批准,將冀熱察區、北嶽區合併,建立察哈爾省,省會設在張家口市。轄雁北、平西、建屏、易水、察南、察北、冀察7個專區及張家口、宣化、大同3個市,54個縣。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建立之後,察哈爾省的行政區劃做了一些調整。明確察哈爾省人民政府駐張家口市,轄張家口、大同、宣化3個市及雁北、察南、察北3個專區,共32個縣。

1950年11月12日察哈爾省改屬中央人民政府華北事務部統轄,張家口市兼內蒙古自治區首府。

1952年6月28日政務院批內蒙古自治區政府遷治綏遠省歸綏市(今呼和浩特市)。

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的《關於調整省、區建制的決議》,決定撤銷察哈爾省人民政府建制。將其原屬的13個縣及大同市劃歸山西省,將16個縣及張家口市、宣化市劃歸河北省。

至此,存在40年的察哈爾省消失了。

接下來是 綏遠省。其包括今內蒙古自治區南部地區,原在清朝為歸綏道,屬山西省,奔騰的黃河從其穿過,締造了肥沃的河套平原,其北臨江野,左控黃河,乃內外貿易交匯重要之地。1914年1月,袁世凱政府公佈設置綏遠特別區,將原受晉系軍閥閻錫山管轄的歸綏道12縣、原受綏遠城將軍直轄的歸化城土默特2旗及由綏遠城將軍監督的烏蘭察布、伊克昭兩盟劃為綏遠特別區的範圍。1928年和察哈爾、熱河特別區同時改稱為省,省會為歸綏(今呼和浩特),抗日戰爭時期省會為陝壩(今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陝壩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有八個被撤銷的省份

綏遠主要由烏蘭察布盟、集寧、陝壩以及伊克昭盟四部分組成。北接外蒙,南抵山西、甘肅。以萬里長城為界和察哈爾隔開。

1931年-1937年的綏遠主要是傅作義執政時期。

1930年,把持南京國民黨政府大權的蔣介石和閻錫山、馮玉祥為首的反蔣聯盟爆發了中原大戰。結果以閻錫山和馮玉祥的失敗而告終。蔣介石把黃河以北的軍政大權交給張學良,並讓張學良收編晉軍。因為在琢洲之戰時,正所謂不打不相識,儘管當時是敵對的雙方,但通過戰爭彼此瞭解,張學良和傅作義成為摯友。因而在張學良將晉軍由14個軍改編為4個軍時,於1931年1月16日,提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任命傅作義為35軍軍長。同年8月18日,國民政府行政院第30次國務會議,任命傅作義代理綏遠省主席。在這樣的背景下,傅作義率部進綏,坐鎮塞外,集軍政大權於一身,開始主政綏遠。

1936年德初組織了偽“蒙古軍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李守信任副司令。5月又正式成立了偽“蒙古軍政府氣招兵買馬,擴充軍隊,組織偽蒙古軍。同時日本帝國主義策劃王英組織“西北蒙漢防共自衛軍”(後改稱“大漢義軍”)。11月在日軍配合下,李守信和王英等偽匪軍向綏遠大舉進攻。在傅作義帶領下抗戰國軍取得了紅格爾圖及收復百靈廟、大廟戰役的勝利,擊斃、擊傷、解敵軍1萬餘人,取得了綏遠抗戰的勝利。

1937年10月,日軍攻佔歸綏,扶植德王成立蒙疆組織統治,於1939年9月成立“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改歸綏為“厚和浩特”特別市,綏遠省省會遷至陝壩。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1月至2月,國軍第8戰區部隊在綏遠省西部地區與日軍駐蒙古的部隊以及偽蒙軍隊進行綏西會戰,第35軍(軍長傅作義)第81軍(軍長馬鴻賓,屬於西北馬家騎兵)綏遠遊擊軍以及五臨警備旅參與本次作戰,阻擋了日軍西進、南下的步伐,堅守了西北地區的北大門。此戰場也是抗日戰爭時期西北地區唯一的戰場。

1949年9月19日,以董其武為首國民黨綏遠省黨政軍要員通電宣佈起義,解放軍和平解放綏遠省全境。

1954年,綏遠省第一屆第三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通過《關於中共中央蒙綏分局建議綏遠、內蒙古合併,撤銷綏遠省建制案》,決定綏遠、內蒙古合併後,統一由內蒙古政府領導。3月6日,綏遠、內蒙古正式合併,綏遠省撤銷。

綏遠省同樣也存在了40年。

最後要說的是熱河省。1914年2月,民國政府設立熱河特別區,脫離直隸省直屬於民國政府。同年7月,成立熱河道。所轄區域包括原直隸熱河都統管轄的14個縣,另外將內蒙古卓索圖盟的7個旗、昭烏達盟的12個旗併入。

1928年9月17日國民政府正式公佈將熱河改為省,屬於關外東北四省之一。轄15縣和卓索圖盟、昭烏達盟的共20個旗,省會設在承德縣(現承德市)。由奉系軍閥湯玉麟擔任熱河省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有八個被撤銷的省份

1933年2月。日本方面即根據《日滿議定書》,積極侵略熱河。,2月11日,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宋子文至北平,與包括張學良在內的27名將領一起發表“保衛”熱河通電。2月21日,熱河戰役爆發。裝備不良,士氣低落的東北軍節節敗退。

1933年3月,熱河省主席湯玉麟棄城而潰,日軍128騎,兵不血刃佔領省會承德。熱河全境淪陷,至此東北全境淪入偽滿統治之下,東北軍關外餘部部分轉入游擊戰參加東北抗日義勇軍,繼續與日軍及偽滿鬥爭,另一部分轉入長城沿線參加長城抗戰,之後撤入關內,與之前撤入關內的東北軍繼續活躍在抗日戰場,期盼有朝一日“打回東北去”。承德淪陷後幾日之後古北口淪陷,熱河抗戰結束。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熱河省恢復以前的行政區劃。

1947年5月,國民政府重新劃定熱河省區域,增設寧城、凌南、魯北、天山4縣,至此,熱河省轄20縣20旗。

1948年5月13日至6月25日,中國共產黨華北軍區發動晉熱察戰役,向熱河西部、河北東部挺進,在河北、熱河、察哈爾三省邊界地區及平漢路北段展開運動戰,牽制國民黨從華北抽兵增援東北。期間,攻克多處城鎮,並在東北野戰軍的配合下切斷平承路、截斷北寧路,對承德形成了包圍態勢。11月初,傅作義放棄承德。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進駐省會承德,中華民國的熱河省政府行政機構完全瓦解。

1949年新中國成立,保留熱河省,重新劃分為2市、16縣、4旗。

1955年7月30日,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關於撤銷熱河省建制的決議,將原屬熱河省的寧城、赤峰、烏丹等3縣和敖汗旗、喀喇沁旗、翁牛特蒙古族自治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由昭烏達盟人民委員會領導。

熱河省存在了 41年,而完全淪陷的時間就長達12年。

4.遼東省和遼西省

由於遼東省和遼西省是新中國成立前後設立的,所以無論是行政區域還是掌權人物變動並不是很大。下面主要羅列一些大事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有八個被撤銷的省份

1948年11月2日,遼瀋戰役勝利結束,東北全境解放。中國共產黨在民國時期的東北9省和熱河省的基礎上,於1949年4月21日公佈東北的管轄範圍為6省4直轄市1行署區。即遼東、遼西、黑龍江、松江、吉林、熱河6省;瀋陽、撫順、本溪、鞍山4直轄市和旅大一個行署。其中瀋陽為東北的大行政區兼直轄市,遼東省轄5個市、29個縣,省人民政府駐安東市(今丹東市);遼西省轄4個市、21個縣,省人民政府駐錦州市。遼東,遼西兩省以渾江新河道為界。遼東省人民政府第一任主席是張學思、副主席杜者衡;遼西省人民政府第一任主席是楊易辰、副主席仇友文。

兩個省成立後遇到的第一個大動作就是“三反五反”運動。

1951年,中共中央東北局號召開展增產節約運動發展到反貪汙、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遼東省遼西省加入此次運動行列。中共遼東省委於 9 月 12日發出《關於反對貪汙蛻化傾向,反對官僚主義作風的決定》,於是,從 9 月中旬開始首先在省直屬機關及安東(今丹東)、通化、西安(今遼源)、遼陽、營口等市開展了“三反”運動,並於 12 月初基本結束。從 1952 年 1月開始,在全省範圍內,不論機關、團體、學校、工礦、企業毫無例外地用一個月時間,大張旗鼓、雷厲風行地深入普遍開展“三反”運動。

1951 年 9 月 13 日,中共遼西省委發出《遼西省委關於反貪汙工作計劃》。省委決定,反貪汙工作在省直機關和錦州等市及鐵路系統於 9 月下旬開始,用一個月時間,到 10 月中旬結束。 各界於10 月清理中層後進行“三反”運動。

1952 年 2 月, 中共中央東北局下達了在各城市組織“五反”工作隊的指示, 中共遼東、遼西省委和省政府根據工作需要組織了領導力量,分別成立省、市、縣三級“五反”運動指揮部辦公室,由各省、市委主要領導親自負責,同時組成由稅務、工商、公安局等部門參加的“五反”工作隊,加強了對“五反”運動的領導。

在國內進行整頓的同時,抗美援朝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

1950 年7月,美國對朝鮮的武裝干涉開始後,為防備美軍擴大侵略戰爭,中國立即採取了加強東北邊防的戰略措施。7月13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中央軍委將擔任全國戰略預備隊的四野十三兵團(轄三十八、三十九、四十軍),從廣東、廣西、湖南、河南等省,調到遼寧省的安東、鳳城、遼陽、鐵嶺、開原地區集結。

除了在遼寧地區囤重兵之外,遼寧還提供了強有力的後勤支持。 1950年9月底,後勤部共儲備糧食1674萬公斤,食油40萬公斤,食鹽43萬公斤,各種乾菜92萬公斤,並調集騾馬2000匹,儲存馬料946.5萬公斤,馬草392萬公斤。這些物資分別儲存在安東(今丹東)至輯安(今集安),鳳城至通化,本溪至梅河口,瀋陽至四平的“四線八點”上。

遼東省、遼西省在抗美援朝初期,根據志願軍出國作戰需要,除動員了8011副擔架,50070人,赴朝直接支援戰爭,擔負戰爭勤務外,在省內為了適應軍事上的需要,還搶修了靠近中朝邊境的十幾條主要公路,共長1453公里,橋樑297座和飛機場等。 1950年11月,根據戰爭的發展,遼寧地區又組織了一千副基幹擔架,6703人赴朝執行戰勤任務。 1951年1月又進一步組織了五個半軍事化精幹靈活的志願軍擔架團,共2160副擔架,10900人,經過短期訓練後,赴朝長期隨軍作戰。

據統計,整個遼寧地區自1950年10月志願軍出國到1953年朝鮮停戰止,先後共動員246.2萬人(次)參加了抗美援朝的各種戰勤工作,佔當時遼寧地區總人口的11.7%,佔17歲-50歲男勞動力的52.15%。

彭德懷對東北在戰爭期間的後勤工作非常滿意,他不止一次在志願軍幹部中和會議上說過,志願軍勝利,主要是得到高崗和東北的大力支持,說若要論軍功,“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應歸功於後勤。”

遼東、遼西省對抗美援朝的勝利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1953年7月抗美援朝結束,僅隔一年,遼東省、遼西省被撤銷,合併設立遼寧省(中央人民政府1954年6月19日批准)。原遼東省所屬的通化、遼源2市及東豐、西安、海龍、通化、柳河、輝南、靖宇、撫松、長白、臨江、輯安等11縣劃入吉林省。原遼西省所屬的四平市及梨樹、雙遼2縣劃歸吉林省。

自清政府1907年在東北設立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之後,東北便有東三省之稱。但是由於日本的侵略,東北地區行政區劃分一度十分混亂,甚至偽滿洲國時期東北曾經多達18個省。遼東、遼西地區從三省到十八省又到九省,最後再到新中國最終的東三省算是走了一圈又回到了起點。

5.松江省

由於東北長時間淪陷,所以東北的行政區域變化是最大的,前面也已提到。最早是清朝光緒三十三年(1907)的奉天、黑龍江、吉林三省。而後1932年日本人成立的偽滿洲國,對東北地區的行政區域進行了重新劃分。包括偽奉天、錦州、偽安東、通化、偽四平、興安南省、偽吉林、間島省、偽濱江、牡丹江、偽三江、東安、偽北安、黑河、偽龍江省、偽安東省及興安北省等18省。而日本人劃分的這些行政區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光復後東北九省劃分的基礎,尤其是1945年接收東北時期劃分方式,就大體上是以偽滿兩省合併為一省,形成東北九省,成為1947年最終方案的雛形。

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有八個被撤銷的省份

日偽時期的東北十八省

松江省就是在以上背景建立起來的。松江是東九省的其中之一,由偽濱江、牡丹江兩省併為松江省,簡稱松,省會牡丹江。分轄呼蘭、巴彥、木蘭、東興、通河、方正、延壽、葦河、珠河、賓縣、阿城、五常、雙城、肇東、肇州、蘭西、青岡、安達18縣和郭爾羅斯後旗。以丘陵山地為主體,長白山脈貫穿全境。北邊是松遼平原的一部分,東南邊是圖們江平原,中部有牡丹江河谷平原,境內重要的湖泊有鏡泊湖、長白山天池等。自“九一八”事變爆發到1945年光復,統共27年,松江一直在日本的鐵蹄下,應該是8大省份中淪陷最久的一個省了。

1945年光復東北地區後,國民政府擬拆分老吉林省,同年10月1日,在蘇軍的控制下,成立濱江省,哈爾濱為其省會。1946年1月12日,國民黨政府接收濱江省政權,並將濱江省正式改為松江省。

1948年12月,東北全境解放,東北整個地區為中共中央領導。東北行政委員會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在東北行政區進行領導監督地方政府的使命。1949年4月2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撤銷合江省,併入松江省,哈爾濱市改為省轄市,劃歸松江省管轄,省會則是牡丹江。

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有八個被撤銷的省份

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有八個被撤銷的省份

國民黨時期的東北九省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撤銷松江省建制,與黑龍江省合併為黑龍江省。同年8月1日,兩省機構正式合併。

到1954年,松江省共存在了9年時間。

6.小結

大家可以看到以上8省基本裁撤都在1950年以後,那麼原因是什麼呢?原因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為了加強黨的領導,協調各省、直轄市之間的行政關係,中央人民政府於省、直轄市以上設大行政區建制,包括:華北區(轄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察哈爾省、山西省、綏遠省平原省、內蒙古自治區);東北區(轄瀋陽市、長春市、哈爾濱市、旅大市、撫順市、鞍山市、本溪市、遼東省、遼西省、吉林省、松江省、黑龍江省、

熱河省);華東區(轄上海市、南京市、蘇北區、蘇南區、皖南區、皖北區、山東省、浙江省、福建省);中南區(轄武漢市、廣州市、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江西省、廣東省、廣西省);西北區(轄西安市、陝西省、甘肅省、寧夏省、青海省、新疆省);西南區(轄重慶市、西康省、雲南省、貴州省、川東區、川南區、川西區、川北區以及西藏地區)。情況類似於剛裁撤不久的七大軍區。

但是為了國家計劃經濟的建設,進一步加強中央集中統一的領導,減少組織層次,提高工作效率,決定逐步撤銷設於中央與各省、市之間的六大行政區, 相應的有些不合理的省份要進行裁撤。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關於撤銷大區一級行政機構和合並若干省市建制的決定》公佈。

相對來說東北地區變更最大,撤銷八省份中有四個來自東北,東北省市統一合併變成了更為精簡的三省;華北方面,除保留天津、北京兩個直轄市外,也是能合併的合併;華東方面,像蘇區和安徽等地老革命區以地區命名的行政區則建成了省;西北地區變化不大;西南方面,西康省由於出身相當於割據勢力,裁撤是很有必要的,並且把分散的四川區域統一成一個省份。值得注意的是原來有好多中央直轄的市,而裁撤後僅有北京、上海、天津三個了。

至此,或屈辱,或過渡,或傳奇的各個省份便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