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被称为“宦官国”,上至宰相,下至县令都是太监

中国历史上宦官弄权是屡见不鲜的,例如东汉、唐末和明朝都是宦官长期执掌权柄的时期,但这都不算啥,在中国岭南地区曾经有一个国度,上至宰相,下至县令,几乎都是宦官。这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位置大概是今天的广东以及广西南部地区。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呢?

这个国家被称为“宦官国”,上至宰相,下至县令都是太监

南汉的宦官势力兴起于高祖刘䶮时期,他在位26年,在他统治的后期,随着割据政权的逐步稳固,逐渐骄奢放纵,有于目睹五代时期的其他国家的政权交替,因此他对高官士人十分猜忌,而对没有尊严的内侍宦官却极为倚重。史书记载当时,高祖末年“尤猜忌,以士人多为子孙计、古专任宦官,由是国中宦者大盛”。

这个国家被称为“宦官国”,上至宰相,下至县令都是太监

随着南汉几代皇帝对宦官的不断倚重,宦官势力在这一时代如狂潮一般迅速壮大,经高祖刘䶮、殇帝刘玢、中宗刘晟、直至后主刘鋹四代皇帝的不断发展,势力逐渐发展到巅峰。据《宋史》列传第二百四十·世家四记载:“初,䶮(指刘䶮)虽宠任中官,其数裁三百余,位不过掖廷诸局令丞。至晟(指刘晟)时,千余人,稍增内常侍、诸谒者之称。至鋹(指刘鋹)时,渐至七千余,有为三师三公者,其上加内字,诸宫使名不翅二百,女官亦有师傅令仆之号。目百官为门外人,群臣小过及进士状头,或释道有才略可备闻者,皆下蚕室(处以宫刑的牢狱),令得出入宫闱”。到后来无论是“三师三公”,还是及第的进士,或者是佛道界有才学的人,都会处以宫刑,出入宫闱。群臣只要犯了小过错,就要被推进蚕室。

这个国家被称为“宦官国”,上至宰相,下至县令都是太监

到了南汉后期,宦官势力遍布朝廷各个机构,皇宫后宫自不必说,朝廷高官大部分皆是宦官,这样内官外官都成了宦官,这样的结果导致朝政紊乱,内外勾结拉帮结派。宦官把持朝政之后,遇到荒淫的君主,就党同伐异,诛锄异己,祸乱朝纲。中宗时期爆发了“林延遇之乱”,林延遇与宫人卢琼仙策划诛杀宗室大臣,中宗在位数年间,宗室已被屠戮殆尽。

在宦官的专制之下,国家武备废弛,不演兵不练兵,士兵毫无战斗力可言。宋太祖乾德二年,宋军攻克郴州,俘获南汉的军官余延业,宋太祖赐他一把弓箭,他根本拉不开。

这个国家被称为“宦官国”,上至宰相,下至县令都是太监

宦官刑余之人,在刑法上远比普通人更加残酷,所以,南汉的刑法也十分凶残,有灌鼻、割舌、肢解、刳剔、炮炙、烹蒸等。当时“或聚毒蛇水中,把罪人投之,这就叫“水狱”,或令罪人斗虎斗象,另外,还有刀山,剑树,大臣稍有错误,动辄得咎,施以酷刑,在宦官当权下的南汉国犹如人间地狱。

在宦官当权的南汉末年,朝廷大修土木工程,皇帝和宦官们都过着极其奢靡的生活,据记载,宦官“陈延寿作诸淫巧,日费数万金”。国库根本无法供应如此荒奢的生活,这样宦官就不得不加重赋税。当时“琼州斗米税四五钱”不但种地要交税,过路、船舶和住宿等都要交税,繁重赋税大大加重岭南人民的负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