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里经常听到“县令”和“知县”,但是他们的区别你知道吗?

秦朝的时候,秦始皇统一了全国,然后开始“废分封,行郡县”。郡县制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可以说是沿用至今。我们经常听见古装剧里,人们把县的最高行政长官叫“县令”、“知县”,很多人认为县令、县长是一回事,其实不是的。

其实,郡县制并不是只有秦国才实行。在秦还没有统一的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实习改革变法,那时候他们就推行了郡县制。当时,县的最高行政长官叫“令”。秦统一全国以后,万人县的长官叫“县令”,不足万人的叫做“县长” 。
古装剧里经常听到“县令”和“知县”,但是他们的区别你知道吗?

南北朝是个战乱和分裂的朝代,连连的战争造成了大量人口的损失。这个时候,县的长官都叫“县令”。唐朝的时候,如果其他的官员代理县长的职务就被叫做“知县”,这是“知县”出现的最早时间,但是那时的“知县”并不是正式称呼。

大家都知道,唐朝灭亡的原因是地方权力过大,造成了地方割据。所以,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以后,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再怎么削弱地方的权力,该做的事还是要地方做,这怎么办呢?
古装剧里经常听到“县令”和“知县”,但是他们的区别你知道吗?

赵匡胤想了个法子,地方不要正式的官员了,全部由朝廷派遣的人员兼任,叫做“知县”,知是代理之意,从此地方体系就没有正式长官了,都是“知某”。

有人还是觉得“知县”和“县令”没什么区别,但是它却深刻反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的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