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偕老,爲啥男性往往會失約早逝?

戀人在年輕時總是會發誓白頭偕老、相伴永遠,而真正到了耄耋之年,率先離去的經常是男性。是什麼因素造成了男女壽命的差異?基因?生活方式?工作壓力?還是……身體中某些特殊的物質?

白頭偕老,為啥男性往往會失約早逝?

工作壓力還是生活習慣?

工作生活所帶來的壓力和困苦讓男人更短命。如果真是這樣,在性別更為平等的今天,兩性壽命的差異應該減小甚至消失才對。但幾乎沒有證據證明這一點。

女性活得更長有可能是因為她們培養了比男性更健康的習慣——比如很少吸菸喝酒,飲食更健康。不過,抽菸、喝酒、吃不健康食品的女人越來越多。不管怎樣,如果女性總是那麼健康的話,為什麼儘管她們壽命更長,但遭受病痛折磨的老年期也比男人更長呢?因此,生活方式的差異不能解答這個問題。

壽命的生物學因素?

大多數物種的雌性都比雄性的壽命長。這一現象暗示,人類男女壽命的差異也許根源在生物學。

許多科學家認為,導致衰老過程的原因是體內逐步積累了大量微小損傷——這裡一些DNA被破壞,那裡一些蛋白質出問題等。這個退化的過程意味著,我們壽命的長短取決於細胞新損傷出現的速度以及修復這些損傷的效率之間的平衡。

我們的機體維持和修復細胞的機制是非常高效的——這也是我們能活那麼長時間的原因。但這些機制並非完美無缺,有些損傷長年累月一直未修復並逐漸積累起來。我們之所以衰老,是因為我們的機體在不停地出錯。

是因為女性的肉體更有存在價值,所以她們的壽命才比男人更長嗎?實際上,這種觀點從生物學角度看來是很有道理的。人類和許多動物一樣,雌性身體的狀態對於成功繁殖非常重要。胎兒要在母體的子宮內發育,嬰兒要靠母親哺乳。所以,如果雌性個體受到過多損害而羸弱的話,生育健康後代的機會就會大打折扣。而在另一方面,男人在繁衍後代中扮演的角色就不那麼倚重於他是否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況。

壽命差異來自性器官?

對坦桑尼亞兒童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15歲以前就沒有父親的孩子比同齡人要矮一點,而身高是衡量健康的一項合理指標;失去母親的孩子情況更糟糕——他們不但矮小、營養不良,而且比那些僅僅失去父親的孩子壽命要短。然而,從進化論的觀點來看,促進成功繁殖的驅動因素與保持長壽的驅動因素通常並不相同。實際上,較高的睪酮水平(提高男性生殖能力)對個體長期存活反而是有害的。

女性在生活的許多方面還在與男性奮爭,以期獲得平等。雖然女性體力較弱,不過長壽的優勢給了她們一些補償。從齧齒類動物的實驗研究中獲得的一些證據表明,雌性個體細胞修復損傷的能力的確強於雄性個體。把雌鼠的卵巢切除以後,這種修復能力的差別就消失了。許多養過貓或狗的人會留意到,被閹割過的雄性動物活得更長些。實際上,這個證據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去勢也許是男性長壽的秘訣。不過相信許多男人並不願意為了多活幾年而採用這種極端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