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之謎(五)――三國黑科技

木牛流馬&諸葛連弩之謎

中國古代歷史之謎(五)――三國黑科技

木牛流馬仿製品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蜀漢丞相諸葛亮有兩項重要的發明為後人津津樂道――木牛流馬和諸葛連弩。根據小說的精彩描寫,木牛流馬可以在“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上自動運輸糧草,諸葛連弩可以一次性發射十支箭,無論是哪一個,都被後世一代代的模仿製作,但是由於年代久遠,是否還原了諸葛亮的發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木牛流馬、諸葛連弩的傳奇故事卻被流傳了下來……

中國古代歷史之謎(五)――三國黑科技

木牛流馬仿製品

先說說木牛流馬,根據歷史文獻記載,蜀漢建興九年,諸葛亮出師北伐,為了解決蜀道崎嶇,運輸糧食不便的難題,他發明了木牛流馬這一獨特的運輸工具。木牛流馬分為大型的運輸工具木牛和小型的運輸工具流馬兩種。其載重量為“一歲糧”,約四百斤以上,在蜀道上暢行無阻,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里,群行三十里”,並且木牛流馬不需要準備任何的草料,可以說是三國時期的黑科技!

中國古代歷史之謎(五)――三國黑科技

木牛流馬仿製品

對於木牛流馬的製作方法,史書上的記載不足以讓我們還原,歷史上也有很多人曾經想復原這個黑科技,但是復原出來的木牛流馬總是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總是和歷史上記載的木牛流馬存在差距。

中國古代歷史之謎(五)――三國黑科技

諸葛亮經典影視形象(唐國強飾演)

對於木牛流馬,歷史上爭議不斷,有的觀點認為,木牛流馬的確如歷史記載的那樣,不需要水和草料、負重量大、在崎嶇山路上如履平地,甚至可以自動行走。我們後世之所以沒有製作出來,是因為諸葛亮的聰明才智遠遠超出我們,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的努力。另一種觀點認為,木牛流馬可能存在,但是絕對沒有史書上描述的那麼神奇。理由在於,根據史書的描述,木牛流馬近乎“永動機”,我們知道永動機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木牛流馬可能是一種特殊的運輸工具,比傳統的運輸工具有著較大的提升,但是被後世過度誇大了。甚至有人提出,木牛流馬就是我們今天在建築工地上普遍使用的人力獨輪車。雖然這種觀點有他的偏激之處,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

我個人比較同意後一種觀點,如此大的運量、而且不需要消耗草料,基本上就是在描述永動機,木牛流馬或許就是某種相對便捷的運輸工具,只不過特別適合在棧道上運輸罷了。

中國古代歷史之謎(五)――三國黑科技

三國演義諸葛亮形象 (陸毅飾演)

說完了木牛流馬,我們再介紹一種黑科技,同樣是諸葛亮發明的——諸葛連弩。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注引《魏氏春秋》的記載,諸葛亮曾在前代可一次發射多支弩箭的連弩的基礎上,設計製作了一種元戎弩,可以一次發射十支長八寸的鐵弩箭,極大的提高了弩的殺傷力。據說後來姜維在面對司馬師率領的魏國追兵時,使用諸葛連弩抵抗,瞬間萬箭齊發,魏國的追兵幾乎都瞬間成了刺蝟,司馬師被迫撤退,可見諸葛連弩的威力。

中國古代歷史之謎(五)――三國黑科技

諸葛連弩複製品

諸葛連弩如此強悍的殺傷力,被後世所青睞,一直被後世模仿,特別是曹魏的發明家馬均,對此進行了改進,可以一次性發射五十支箭,殺傷力更為強悍。

但是諸葛連弩同樣存在著缺陷:

第一,體積笨重。為了一次性能夠發射多支箭,諸葛連弩的體積很大,單個是士兵是無法獨自操作的。正是由於體積較大,古代以木頭和鐵作為主要原料,諸葛連弩的重量很大,基本上只能用作防禦武器。

中國古代歷史之謎(五)――三國黑科技

木牛流馬仿製品

第二,箭矢成本高。一次性發射多支箭就需要標準化、批量化生產箭。在戰場上,箭的消耗量大的驚人,就像現在的子彈一樣。諸葛連弩一次性可以發射更多的箭,導致對箭的需求量很大,而標準化生產箭,成本很高。

第三、射程近。同樣的動能驅動更多支箭的後果就是箭的射程大大縮短,必須待敵方靠近一點的時候才可以發射,玩過三國殺的都知道,諸葛連弩的攻擊範圍是最小的1。這樣的劣勢是致命的,在冷兵器時代,如果在遠距離不能有效的殺傷敵人,近距離肉搏戰,傷亡率很高,特別是弓弩手,更需要步兵、騎兵的保護。

中國古代歷史之謎(五)――三國黑科技

三國演義

第四、製作工藝複雜。為什麼後世很難複製一個古代的諸葛連弩?因為我們不知道是怎麼製作出來的。那麼古人的製作工藝水平遠遠低於我們,他們對於這樣巧奪天工的設計恐怕也是難以批量生產,可見諸葛連弩的裝備率不高……

無論是木牛流馬還是諸葛連弩,都是諸葛亮發明的黑科技,對此,你有什麼觀點與大家分享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