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電影越來越狠,這部印度版《放牛班的春天》,我們真的拍不出

印度現實主義電影,越拍越狠了。

這一部,又把一箇中年油膩大叔,看哭在電影院裡。

催淚的同時,題材也越來越豐富,從直戳宗教弊病的《我的個神啊》,折射家暴問題和婦女地位問題《神秘巨星》,展示教育困境的《起跑線》,印度電影似乎一直在拓寬題材的廣度,去展現這個國家的現實。

這一次,是印度版《放牛班的春天》,嗯——

《嗝嗝老師》

印度電影越來越狠,這部印度版《放牛班的春天》,我們真的拍不出

而油膩大叔我,又差一點,因為一個爛片名錯過了一部好片。

過去我們經常會說,我們什麼時候能拍出《摔跤吧爸爸》那樣的電影,但當我們也拍出了《藥神》,我們會發現,國產現實題材電影和印度現實題材電影之間的差距,其實並沒有那麼大。

這一次的《嗝嗝老師》,好像也不過是典型的“春風化雨”式的教育勵志片而已。講述的,也不過是一個身患圖雷特綜合症(又名抽動穢語綜合徵)的女主人公一個《死亡詩社》般的故事,有什麼了不起的呢?

印度電影越來越狠,這部印度版《放牛班的春天》,我們真的拍不出

但,就是這麼一部好像沒什麼了不起的電影,又似乎再次讓我們發現:我們和印度現實題材電影,差距依然是存在的,而且,可能是全方位的。

而《嗝嗝老師》,正是我們現在還拍不出來的電影。

一個拍爛了的故事而已,它憑什麼呢?

“天下沒有差學生,只有差老師”,看完電影我信了

《嗝嗝老師》可以看做是《死亡詩社》與《放牛班的春天》的融合,表面上看,也是一個了不起的老師用音樂的方式,打開了一群問題兒童們封閉的內心,最終改變他們人生的故事。

但故事又加入了妥瑞氏綜合症症,因為電影的主人公,正是一位該病的患者,病的症狀主要是出現不受控制的抽動,以及聲帶痙攣從而發出怪聲,其命名Tourette也是來自當時發現這個病症的醫生的名字。

印度電影越來越狠,這部印度版《放牛班的春天》,我們真的拍不出

和《放牛班的春天》這種主要講幫助他人成長的故事比起來,電影實際上是將兩大異類放到一起,老師在改變孩子們命運的同時,實際上也在完成一場自我救贖。 這種設定本身,就已經讓故事更豐富,也更意味深長了。

女主奈娜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教師。

印度電影越來越狠,這部印度版《放牛班的春天》,我們真的拍不出

儘管奈娜擁有雙學歷、舉止端莊、性格溫和,但卻沒有學校願意聘請這麼一個每說兩三句話就會嗝嗝的怪胎老師。

印度電影越來越狠,這部印度版《放牛班的春天》,我們真的拍不出

直到奈娜母校拋出了橄欖枝。

被她堅強的毅力打動了?是,也不是。因為另一個原因,是實在招不到人。

奈娜她要教的,是全校最差的9F班。

這個叫做聖蒂克的學校,本來是沒有F班的,這批學生都是因為印度義務教育法的規定,被新劃分到學校裡來的貧民窟孩子。

而這批來自貧民窟的野孩子們,也是完全沒有要好好上學的意思,只是一門心思想把奈娜趕走。

於是接下來就是一段《逃學威龍》式的故事,把凳子弄壞放鞭炮之類的,都是小意思,最可惡的,是他們甚至還會學奈娜抽搐打嗝來嘲笑她。

印度電影越來越狠,這部印度版《放牛班的春天》,我們真的拍不出

要是一般人早就氣到爆血管了吧。 但影片的一句核心臺詞是:沒有差學生,只有差老師。

印度電影越來越狠,這部印度版《放牛班的春天》,我們真的拍不出

正是因為這是一個貴族學校裡,唯一一個由貧民窟孩子組成的班級,正是因為長期被其他同學和老師看不起,令孩子們變得異常叛逆甚至玩世不恭,最後甚至封閉了自己的內心,根本不想打開它。

所以才更需要一個真正的好老師,去一步步敲開孩子們的心門。

印度電影越來越狠,這部印度版《放牛班的春天》,我們真的拍不出

正如前文所說,正是因為老師和學生都是被主流社會排斥的異類,所以這是一場更加艱難的雙重拯救,老師既要在授課的過程中解決這些學校霸王的問題,也要面對對自己職業能力本身的懷疑,也就是如何跨越患有圖雷特綜合症的障礙。

但換個角度來說,也正是因為老師自己是異類,所以她才可能突破孩子們的心房,其他老師不會懂,但奈娜會懂,因為她曾經也和他們一樣,在飽受歧視後選擇放棄自己過。

當年在被十多家學校勸退後,有一位校長對她說,她將和所有學生一樣被平等對待。

校長做到了,所以才有了她。

印度電影越來越狠,這部印度版《放牛班的春天》,我們真的拍不出

正是因為遇到過這樣的真正的老師,所以奈娜也希望成為這樣的老師,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無論遭遇孩子們怎樣的刁難,她都會做好一個老師應該做的:永遠不要放棄你的學生。

本片女主角的扮演者拉妮·穆赫吉,在印度本土有寶萊塢女王之稱,曾多次拿下印度奧斯卡Filmfare最佳女主大獎。與三大汗也合作了多部高分作品。由她扛起這個大女主,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遊刃有餘。

印度電影越來越狠,這部印度版《放牛班的春天》,我們真的拍不出

妥瑞症需要演員表現出不由自主的抽動,一旦過度就很容易讓觀眾覺得厭煩,但克赫吉卻將這些動作表演得極其自然。

但她演技最厲害的部分,還是將這樣一個美好純粹的好老師,演繹得無比真實,當我看她的表演的時候,總會想起自己人生中經歷的那些好老師們,這樣的表演,已經不僅要用精準來形容,而是真正的走心了。

好多人都會想起電影中的一場高潮戲,其實,說起來也挺俗的——

奈娜在為孩子們背鍋被迫離校後,9F 班的學生全體去找她,孩子們一起舉高雙手,就像她曾經教他們尋找北極星一樣,對奈娜說:

老師,您就是我們的北極星。

印度電影越來越狠,這部印度版《放牛班的春天》,我們真的拍不出

這段戲,真是是挺俗套的,但印度電影最強悍的地方,就是總能將這樣俗套的段落,拍得你不哭對不起自己的眼淚。

印度電影越來越狠,這部印度版《放牛班的春天》,我們真的拍不出

這其中當然有導演技法,編劇手法,但我想更重要的一點,還是女主和這群小演員們無比真摯的表演,會讓觀眾覺得這是一個無比真實的故事。

就彷彿,一個現實的童話。

印度電影最厲害的不是敢拍,而是能拍出現實的複雜

但如果細看的話,《嗝嗝老師》和《放牛班的春天》和《死亡詩社》又是不同的。

因為前者,更像真正的童話,而後者,摻入了太多現實的無奈。

從敘事模式上看,都是主人公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障礙,幫助孩子們發現自我,贏得尊重。但《嗝嗝老師》的獨特之處在於,在這個童話中,又折射出許多現實問題。

印度電影越來越狠,這部印度版《放牛班的春天》,我們真的拍不出

雖然是以學校教育為中心,但電影不僅牽涉印度的教育公平,比如電影中關鍵的印度義務教育法,規定六到十四歲的兒童有權免費享受義務教育。

這是印度教育的一項重大進步。但這個法案裡,還有一條在印度國內都相當具有爭議的一點,就是要求私立學校也要拿出25%的學生名額分配給弱勢人群。

在《起跑線》中,主人公夫妻為了要讓孩子去到教育資源最好的私立學校,就曾住到貧民窟假裝窮人,去騙取貧困生入學名額。

但比起《起跑線》的喜劇式呈現,電影關注的是因為貧困生指標而被錄取的孩子們。

印度電影越來越狠,這部印度版《放牛班的春天》,我們真的拍不出

電影有一句臺詞:事情原本都很好,垃圾排入下水道,貧民窟的孩子去市立學校上學。

由此,電影就從單純的教育議題,拓展到印度種姓差異造就的階層固化、弱勢群體的保護與就業、女性權益等等上來。

但直面現實,是不是就是電影的最大優點呢?還不是。

這也是我認為印度電影贏過國產現實電影的地方:印度電影最寶貴的地方,是從來不輕意簡化現實。

電影雖然擁有一個童話結局,但在這個結局到來之前,處處都是現實的複雜性:奈娜之所以成為“普通人”,不是歧視環境改變了,也不是真正完成了逆襲,而是自己適應了嘲笑,接受了現實。

印度電影越來越狠,這部印度版《放牛班的春天》,我們真的拍不出

電影中對班級的劃分正反映出印度社會的等級差別:從9A的尖子生,到9F的差生,不但學習成績有高低,家庭經濟狀況也有著天壤之別。

富家子弟的尖子班學生和校長、老師骨子裡都認為他們與“F班”根本不屬於同一個世界,但放牛班所有的問題,都是這種歧視造成的嗎?

問題是,即使歧視存在,也沒有人逼迫過孩子們自暴自棄,是他們自己選擇了不但荒廢學業,還經常惡搞奈娜老師,甚至與A班的學生們發生衝突。

印度電影越來越狠,這部印度版《放牛班的春天》,我們真的拍不出

如果不是遇到春風化雨、因材施教的“嗝嗝老師”,這些孩子們可能就會自己毀掉自己了。

教育問題最可怕的,可能還不是歧視,老師理所當然地偏愛好學生,這是人性使然,最可怕的,更可能是差生在長期的習以為常中,習慣性地用差作為保護自己的武裝。

最可怕的不是外在的歧視和壓迫,而是內在的自我摧毀。

包括想要創造平等的義務教育法,反而將這種不平等,以一種更隱性的方式更殘忍地融入了現實中。

從這個角度來說,片中反映的教育問題並不比《起跑線》更現實,但在反映現實的層次上,卻更豐富了。

這才是印度電影最強大的地方,這些電影往往能從歐美電影中借鑑類型片模式,擅長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塑造鮮明的人物,完成適當的煽情,但在這樣的類型片模塊下,還能完成對社會問題的探討,但又不為了商業化的簡潔,去過度削弱現實的層次感。

敢拍現實,會拍現實,而且,不討巧,這些國產電影現在能不能做到呢?我覺得,可能有點難。

有人吐槽說現實被拍得太美好了?我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在這裡,請允許我做一個小小的劇透,電影的結尾,從教20年的奈娜以校長的身份退休,所有學生都來歡送她,以前的9F班的學生也長大了,最後老師在快樂中笑著嗝嗝地離開了學校。

印度電影越來越狠,這部印度版《放牛班的春天》,我們真的拍不出

老師和學生,完成了彼此的救贖。

很多人可能會說,不是現實主義嗎?來這麼個童話結局算什麼意思?敗筆啊敗筆。

可是對不起,我卻覺得,這是全片最好的部分。

今天的印度電影,像是已經打通了現實主義電影的任督二脈,成熟類型片的套路信手拈來,往現實問題上一套,又是好片一部。

但我最喜歡的,卻是印度電影中,這股不對現實低頭的態度。

現實是什麼?現實就好像片中一位學生說的話一樣:我能放飛飛機,卻不知它能飛向何處。

但電影是什麼呢?電影是讓孩子們的紙飛機,飛向他們想去的地方。

印度電影越來越狠,這部印度版《放牛班的春天》,我們真的拍不出

嗝嗝老師的教育理念看起來,有種孩子氣的理想主義,面對現實化的成人世界之牆,就像一枚易碎的雞蛋一樣。

但《嗝嗝老師》卻讓雞蛋撞破了牆。

這種現實被童話打敗的故事,算不算虛假呢?

我反倒認為,這是另一種可貴的真實。

這種真實就是:即使遇到那麼多社會的困境、人生的困境,依然選擇勇敢地去打破、去面對、去挑戰,,才能在一個並不理想的世界裡,衝出一條路來。

印度電影的一大特點,是在好萊塢經典的類型電影模板中鑲嵌本土化的題材和故事,但最難的一點是:印度電影不僅善於撕掉美好濾鏡,去揭露這個國家以及社會中存在的種種現實問題,又能不屈從於現實,而是保持著一份現實主義的理想。

印度電影越來越狠,這部印度版《放牛班的春天》,我們真的拍不出

對於觀眾來說,這部電影能被拍出來,已經成功了一半,電影像這麼拍,又成功了一半。

什麼時候,國產電影也能拍出這樣的印度版《放牛班的春天》呢?

就像嗝嗝老師對孩子們一樣,永遠,不要放棄希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