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群魔亂舞的熊孩子,需要一個這樣的好老師

用溫暖的文字 點亮孤獨的靈魂


《放牛班的春天》上映於2004年,是一部閃爍著人性光輝的法國電影。

經典的敘事套路、低飽和度的畫面質感、張弛有度的故事節奏、美妙的童聲合唱,讓這部影片充滿了獨特的美感。影片以一本“日記”的浪漫主義形式,娓娓講述了一個失意的中年代課老師與一群令人抓狂的問題少年之間,如何用愛相互救贖的故事。

《放牛班的春天》:群魔亂舞的熊孩子,需要一個這樣的好老師

如果說《泰坦尼克號》(豆瓣9.4)講述的是戀人之間跨越生死的永恆之愛,《美麗人生》(豆瓣9.5)是用一個個善意的“謊言”勾勒出如海如山般的深沉父愛,那麼,豆瓣網友之所以為《放牛班的》打出了9.3的高分,則是因為它的動人之處在於萍水相逢的師生之間所締結的那種彌足珍貴的情誼,所帶給觀眾的莫大溫暖與滿足。


《放牛班的春天》:群魔亂舞的熊孩子,需要一個這樣的好老師


影片以倒敘的形式開啟:成功的中年音樂家皮埃爾收到母親去世的消息回到故鄉,葬禮之後童年的小夥伴貝比諾帶來一本日記本,令音樂家意外的是,日記中記錄的恰恰是關於他本人,以及跟他同樣擁有著糟糕童年的孩子們在那所叫做”塘底”的問題少年學校,如何與音樂相遇,並在代課老師馬修的指引與感召下,乾涸的心靈漸漸得到愛的潤養,逐步走出陰暗的“谷底”,擁抱陽光的往事。



生、死、愛,三個進入別人意識最便捷的入口


生、死、愛,是三種人類最強烈的情感,任何故事只要觸及這三種情感,往往就能馬上鎖定注意力。

《放牛班的春天》的開頭,成功運用了“死”的情感:休息中的音樂家接到法國的緊急來電,得知母親去世,卻含淚完美完成了音樂會。編劇用音樂家母親的“死”在觀眾腦海中植入了一個“真空”,把觀眾快速代入劇情:他的母親生前是個什麼樣人?他跟母親之間發生過什麼事?跟電影主題《放牛班的春天》有什麼關係?

觀眾產生的疑問,無法自行腦補,只能被編劇牽著鼻子往前走,一點一點填補“真空”,解開心中的“謎團”。

同時,也用無聲的眼淚,表達了音樂家對母親的愛,喚醒觀眾對至親離世的悲傷情感。

每個人都只有一次生與死,但愛卻有無數種形式、維度、長度、強度、厚度,所以,生與死的使用頻度都相對較低,而愛常常成為大部分電影所表達的主題。

《放牛班的春天》所表達的“愛”就十分多元,母子之愛、師生之愛、男女之愛、同儕之愛、興趣之愛、職業之愛……也正因為有這麼多的愛,影片才格外地飽滿而豐盈,令人過目不忘久久回味。


《放牛班的春天》:群魔亂舞的熊孩子,需要一個這樣的好老師


  • 母子之愛

敏感孤僻的少年皮埃爾,因為單身母親無暇照料,常常通過“惹事”來獲得母親關注,令母親非常頭疼而被送進了“塘底”那樣一座專門通過殘暴高壓方式“管教”問題少年的寄宿制學校。

母親是愛他的,所以“愛之深責之切”,對他的未來充滿擔憂,總是關心他在學校的表現。

皮埃爾對母親的愛同樣真摯,當孟丹侮辱他母親是個妓女時,比孟丹瘦弱矮小許多的他,瘋狂地跟他廝打起來。

在禁閉懲罰解除後,他私自跑出學校,躲在角落裡偷偷地看望母親,並在馬修老師殷勤地跟母親談話時,向他的臉上投擲墨水瓶,以示警告。

《放牛班的春天》:群魔亂舞的熊孩子,需要一個這樣的好老師

  • 師生之愛

師生之愛幾乎貫穿始終,無論是代課老師馬修對學生戲弄的忍耐,對“闖禍”的孩子在院長面前的有意“包庇”,對極端變態的孟丹被院長狂扇耳光時的不忍,還是院長的“心腹”為讓孩子們洗一個熱水澡而挪用院長私藏的木柴,以及麥神父對孩子們的寬容和和善,處處都顯示著老師對孩子們的關愛與呵護。

而馬修老師被開除,孩子們從閣樓上扔下的紙飛機,以及上面寫著的暖心的話語,一面把影片的情緒推向了高潮,一面又將師生之間深厚的情誼詮釋的淋漓盡致。

人心都是肉長的,你對他好,他一定能夠感知到。

《放牛班的春天》:群魔亂舞的熊孩子,需要一個這樣的好老師


  • 男女之愛

浪漫的法國人,從來不會讓愛情缺席,《放牛班的春天》將愛情處理得極為精妙,彷彿蜻蜓點水,卻又讓人忍不住會心一笑。

馬修老師對皮埃爾母親一見傾心,他語無倫次的樣子,忐忑侷促的神情裡,充滿了一箇中年男人在面對喜歡的女人時那種剋制與可愛。

家長探視日,他在學生面前沉穩嚴肅,出了教室旋即雀躍慌張地飛奔會宿舍換上他最體面的衣服,還拼命地往山上灑香水,就為了去跟皮埃爾母親說幾句話,儼然情竇初開的少年。

皮埃爾母親寫信約馬修老師喝咖啡,他欣然前往,面對她對自己的感激之情,馬修以為他的夢想即將達成,可當得知她心儀的對象不是自己時,馬修眼中的光彩一閃即逝,充滿了失戀般的落寞。

大概,皮埃爾的漂亮母親此生永遠不會知道,有個平凡而熱忱的男人曾那麼卑微地愛著她。

這樣的愛,雖有遺憾,留下了欲說還休的美好。


《放牛班的春天》:群魔亂舞的熊孩子,需要一個這樣的好老師


  • 興趣之愛

興趣是什麼,興趣就是你長期樂此不疲去做的那件事,也極有可能就是你的天分之所在。

馬修發現自己創作的樂譜不翼而飛時,簡直要瘋了,作為一個過氣的無人賞識的作曲家,那是他的愛,也是他的痛,卻始終割捨不下。

教師才是他的職業,但他善於發現孩子們的音樂天賦,於是滿腔熱情地組建合唱團,為熊孩子們根據音高分組,並教他們識譜,哪怕是最讓人頭疼的“闖禍精”孟丹,也被他視為難得的男中音。

孩子們對合唱的熱情,也給了他創作的靈感與激情,於是,他又重拾作曲的愛好,為孩子們創作了一首又一首美妙的合唱歌曲。

當發現皮埃爾是棵唱歌的好苗子,他更是無比驚喜和珍視,並極力培養他走上音樂之路。

哪怕生活把你狠狠地擊倒在地,只要有真心熱愛的事情,依然可以在生命的裂縫裡看到希望的微光,甚至照亮他人。


《放牛班的春天》:群魔亂舞的熊孩子,需要一個這樣的好老師




予人玫瑰,手留餘香,救贖,從來都不是單方面的

克萊門特·馬修在他的日記開篇這樣寫著:

“1949年1月15日,多年在不同的領域嘗試失敗後,我深信即將面臨最悲慘的未來,這所叫做“塘底”的問題少年學校,連院名似乎都是特別為我取的。”

一個正在經歷人生至暗時刻的成年人,來到群魔亂舞的“壞學生”堆裡,簡直如同從地獄跌入更深的地獄。

跌落進陰溝裡的人,和生在陰溝裡的人相遇,誰又救贖的了誰?想想都覺得後背發涼。

影片中的麥神父是個仁慈而寬厚的人,有著上帝一般的慈悲心腸,他尚不能用他的博愛感化這幫品德惡劣、行為乖張、無法無天的熊孩子,反而在影片開場就被惡作劇弄傷了眼睛,如何指望一個落魄謝頂的老代課老師呢?

但馬修做到了,他不僅救贖了孩子,讓皮埃爾這樣一個被缺點淹沒了天賦的音樂天才得以脫穎而出,也在孩子們天真而美好的靈魂裡、對他真摯的感情裡,得到了自我的救贖。


《放牛班的春天》:群魔亂舞的熊孩子,需要一個這樣的好老師


  1. 魔鬼到天使的蛻變,只差一雙愛的手

有人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如果真是這樣,那麼馬修一定是一位非常偉大的工程師。

原生家庭的影響固然深遠,而學校教育在人格塑造的過程中,同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單親家庭,二戰遺孤,經歷過二戰慘痛歷史的“畔底”的孩子們,大都有著不幸的童年,以至於很多人性格孤僻,行為怪異,甚至內心扭曲破碎,他們其實更需要愛和理解,欣賞與鼓勵。

年幼低智且木訥呆滯的貝比諾,是馬修來到“畔底”見到的第一個學生,他扒著學校大門的欄杆等了好多年的星期六,他堅信一定能等家人接他離開。


《放牛班的春天》:群魔亂舞的熊孩子,需要一個這樣的好老師


馬修被開除,去趕當天的巴士,貝比諾收拾好了自己的行李也來到車站,央求馬修把他帶走。馬修開始是拒絕的,因為這樣做不合規,但後來,他改變主意了,動了惻隱之心。大概在他的眼裡,貝比諾這樣長期被欺凌的“傻孩子”,比別人更需要愛。

恰恰,把日記本帶到皮埃爾面前的人,就是被馬修帶走的貝比諾,那個連歌都不會唱,卻被馬修任命為樂團助手的“小不點”,大概,若不是馬修的出現,能夠擁有正常人的平凡一生對他而言一定是奢望。

更何況,孤僻陰鬱的皮埃爾受益於馬修愛的鼓勵和啟蒙,最後成為了一名成功的音樂家。

班上其他的野孩子呢?影片沒有交代,把巨大的想象空間留給了觀眾,我想,他們的人生應該都不會太差。


《放牛班的春天》:群魔亂舞的熊孩子,需要一個這樣的好老師


2、天使到魔鬼的墮落,一定有雙冷漠的手推他進深淵

孟丹逃跑,恰逢院長的2萬法郎失竊,當他帶著手銬被遣返回學校時,就成了重點懷疑的對象。在院長辦公室,惱羞成怒的院長一耳光一耳光地扇在孟丹的臉上,足足打了半個多小時。

最後,院長把盜竊的罪名直接栽贓到了夢丹頭上,導致他被警察逮捕。臨走時,他回頭的那一笑,空洞而讓人毛骨悚然,好像他早就料到了會是這樣的結果,也好像他的內心已經再也沒有了恐懼。

天使與魔鬼,有時候只有一念之差,如果被及時有效地疏導和糾正,可能還有挽回的餘地。若是長久地被厭惡和憎恨,內心的善念就會一點點地被惡念所侵蝕,最後積重難返。

孟丹即是如此,教學樓失火,院長授勳泡湯正大為光火,鏡頭一轉,孟丹吐著菸圈站在遠處,臉上露出了得意的壞笑。他已經被冷漠的手,一次次推向了邪惡的深淵。


《放牛班的春天》:群魔亂舞的熊孩子,需要一個這樣的好老師


三字經開篇即是“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都乾乾淨淨地來到這個世界,父母、學校、社會在我們的心裡種下善,便長出善,而且,每個人都有被主流社會所接受的主觀意願,所以,沒有天生的“惡魔”,請不要吝惜你的善良和愛,因為一個好人可能不會給世界帶來多大的貢獻,但一個惡魔卻可以帶來巨大的破壞。

馬修給與了孩子們無私的愛與理解,寬容與支持,成為指引他們走出陰溝的“星光”,也在皮埃爾清澈的眼睛和自信的表情裡、孩子們完美的合唱中、紙飛機所承載的祝福裡,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得到精神的慰藉,並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放牛班的春天》:群魔亂舞的熊孩子,需要一個這樣的好老師



後記

《放牛班的春天》,但看這個音譯的而來的電影主題就非常耐人尋味。

首先,僅看文字就覺得春意盎然,充滿了歡快與愉悅。彷彿一個放牛人趕著一群牛,走在春天的田野上,牛兒活蹦亂跳,放牛人手忙腳亂,讓人忍不住莞爾一笑。

其次,影片中並沒有牛,為什麼叫放牛班?都是家畜,為什麼不叫放羊班、放馬班?大概是取了“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含義,因為影片中的“熊孩子”們實在是作天作地叛逆得離譜,抽菸、喝酒、偷盜、惡作劇、砍傷老師、心理變態,令人頭疼甚至厭惡。


《放牛班的春天》:群魔亂舞的熊孩子,需要一個這樣的好老師

而馬修老師,就像是那個放牛人,他要馴化和降服孩子們的“野性”,喚醒他們內心的“善念”與“向上”的原動力,將他們帶回到正軌上來,不要永遠在陰溝裡自暴自棄,最後成為無惡不作的社會“渣滓”,被主流社會永遠地唾棄。

永遠沒有永遠”,他始終相信再差的孩子也會變好。

第三,春天的比喻我非常喜歡,萬物復甦,春風和煦,是蓬勃向上的季節。這樣的意境,也與“畔底”學校那種壓抑的、讓人窒息的、充滿對抗與恐慌的教育氛圍形成強烈的對比。

而馬修老師用他春風化雨般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們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愛與關懷,使他們從心裡愛上自己,從而有擁抱陽光和美好的勇氣,何嘗不是最美的春光!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