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异常珍贵的少林派的达摩易筋经十二式

解密异常珍贵的少林派的达摩易筋经十二式

需要资料的在评论区留言

《易筋经》原分上下两卷,为佛家达摩尊者所创造,般刺密谛译师翻译的。据传,达摩尊者自印度东来,住锡少林寺,传授佛家的禅修"大乘法",为"禅宗"东来的第一代宗祖 ( 照印度推算他是第二十八祖 ) 。

他看见从学的僧侣,身体很坏,因此,他创造这一套练功的方法。

他的内容包括"静功"与"动功"。关于静功的练法,历代传授,逐渐失真,后来的禅宗多偏于大乘教理的阐发,对于练静功只注重"参话头"一种方法了。

我曾普通地叩问过很有名的几位宗门大德,都不出这个范围,而且他们都不会动功,会动功的人又不精坐法,因此动功则与静功分道扬镳,竟至不能配合运用了。

至到今天,少林派易筋经的传授,已属支离破碎,真正可惜。

现在留传的动功十二式,系王祖源氏得自嵩山少林寺的东西,与原来的"静功图"、"击技谱"已有些不同。

我曾访问请教过一些前辈,皆无法鉴定其优劣,大体的评论,认为王氏这种选择是精美的。我根据前辈黄箴老的指导,也曾试练过易筋经的方法,运用起来,全身气脉流注合度,一直未发现过有迟速痞滞的偏倚迹象,证明前辈的批判是正确的。

解密异常珍贵的少林派的达摩易筋经十二式

需要资料的在评论区留言

兹将得自黄箴老传授密义,分条介绍其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式、韦驮捧杵

第二式、横担降魔杵

第三式、掌托天门

第四式、摘星换斗

第五式、倒曳九牛尾

第六式、出爪亮翅

第七式、九鬼拔马刀

第八式、三盘落地

第九式、青龙探爪

第十式、卧虎扑食

第十一式、打躬击鼓

第十二式、掉尾摇头


第一式、韦驮捧杵

解密异常珍贵的少林派的达摩易筋经十二式

韦驮捧杵

韦驮献杵的架子,与第二节三式是有密切关系的,这三种姿势,是易筋经动功的基础,练气的入门。

这个架子开始运用平心静气、敛神的原则,结合人体的内景生理,经络气脉,运用得非常合理。深得"动中涵静", "动静两赅"的精义。

尤其对于调节肺气发挥"肺主均衡"的作用,一开始便从这里下手,单刀直入直接掌握了"肺为气笥"的关键,控制了全体气运的总枢纽,是非常可贵的方法,比其他各宗派的"起手"架子的确高明得多。

细细体会口诀,就可以明白了。

第一式韦驮捧杵的口诀如下: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

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这口诀的意思,是说开始练功:

1.第一项的操作,要把身体端正直立,不能偏倚偏斜,不能用劲,全身放松。

要想做到这项要求,必须先把"地盘"站好,解决脚下"立"的问题。两脚不可并踵站立着,一经并立,脚下气机发动,就会有劲,反而紧张不会松软了。

因此,必须两脚相距约一尺二三寸的距离,最好以本人的脚为标准,两只脚的距离等于一个脚的长度。

同时后踵和脚尖必须看齐,两脚的内侧空裆里,立成一个长方形的样子。

2.第二项操作,要把脊柱竖立端直,不可弓背弯腰,把两肩的"肩 穴" ( 即肩的尖端处 ) ,微微向上略抬三四分高,则脊柱就会自然笔直,而不带一点强硬的滋味。

3.第三项操作,两眼半睁半闭,平视正前方,这样可以收到澄心和敛神的作用,因为"眼上视则心神上浮,眼下视则心神下降",不得平衡。

4.第四项操作,两手顺应自然地下垂,轻贴着大腿的外侧。

5.第五项操作,运动垂着的两手同时从下向正前方慢慢向胸前抬起,先伸后屈,两掌手心相对,缓缓向胸前收拢,距胸前约一拳停止,把两掌相接"合十当胸",与两乳之间的"膻中穴"相对。这样能使肺脏上下左右"位置适中"升降开合,呼吸有度,从而达到"气定"的要求。

气机能定,则心境澄清,神意内敛了。

解密异常珍贵的少林派的达摩易筋经十二式

需要资料的在评论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