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異常珍貴的少林派的達摩易筋經十二式

解密異常珍貴的少林派的達摩易筋經十二式

需要資料的在評論區留言

《易筋經》原分上下兩卷,為佛家達摩尊者所創造,般刺密諦譯師翻譯的。據傳,達摩尊者自印度東來,住錫少林寺,傳授佛家的禪修"大乘法",為"禪宗"東來的第一代宗祖 ( 照印度推算他是第二十八祖 ) 。

他看見從學的僧侶,身體很壞,因此,他創造這一套練功的方法。

他的內容包括"靜功"與"動功"。關於靜功的練法,歷代傳授,逐漸失真,後來的禪宗多偏於大乘教理的闡發,對於練靜功只注重"參話頭"一種方法了。

我曾普通地叩問過很有名的幾位宗門大德,都不出這個範圍,而且他們都不會動功,會動功的人又不精坐法,因此動功則與靜功分道揚鑣,竟至不能配合運用了。

至到今天,少林派易筋經的傳授,已屬支離破碎,真正可惜。

現在留傳的動功十二式,系王祖源氏得自嵩山少林寺的東西,與原來的"靜功圖"、"擊技譜"已有些不同。

我曾訪問請教過一些前輩,皆無法鑑定其優劣,大體的評論,認為王氏這種選擇是精美的。我根據前輩黃箴老的指導,也曾試練過易筋經的方法,運用起來,全身氣脈流注合度,一直未發現過有遲速痞滯的偏倚跡象,證明前輩的批判是正確的。

解密異常珍貴的少林派的達摩易筋經十二式

需要資料的在評論區留言

茲將得自黃箴老傳授密義,分條介紹其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式、韋馱捧杵

第二式、橫擔降魔杵

第三式、掌託天門

第四式、摘星換鬥

第五式、倒曳九牛尾

第六式、出爪亮翅

第七式、九鬼拔馬刀

第八式、三盤落地

第九式、青龍探爪

第十式、臥虎撲食

第十一式、打躬擊鼓

第十二式、掉尾搖頭


第一式、韋馱捧杵

解密異常珍貴的少林派的達摩易筋經十二式

韋馱捧杵

韋馱獻杵的架子,與第二節三式是有密切關係的,這三種姿勢,是易筋經動功的基礎,練氣的入門。

這個架子開始運用平心靜氣、斂神的原則,結合人體的內景生理,經絡氣脈,運用得非常合理。深得"動中涵靜", "動靜兩賅"的精義。

尤其對於調節肺氣發揮"肺主均衡"的作用,一開始便從這裡下手,單刀直入直接掌握了"肺為氣笥"的關鍵,控制了全體氣運的總樞紐,是非常可貴的方法,比其他各宗派的"起手"架子的確高明得多。

細細體會口訣,就可以明白了。

第一式韋馱捧杵的口訣如下:

立身期正直,環拱手當胸。

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

這口訣的意思,是說開始練功:

1.第一項的操作,要把身體端正直立,不能偏倚偏斜,不能用勁,全身放鬆。

要想做到這項要求,必須先把"地盤"站好,解決腳下"立"的問題。兩腳不可並踵站立著,一經並立,腳下氣機發動,就會有勁,反而緊張不會鬆軟了。

因此,必須兩腳相距約一尺二三寸的距離,最好以本人的腳為標準,兩隻腳的距離等於一個腳的長度。

同時後踵和腳尖必須看齊,兩腳的內側空襠裡,立成一個長方形的樣子。

2.第二項操作,要把脊柱豎立端直,不可弓背彎腰,把兩肩的"肩 穴" ( 即肩的尖端處 ) ,微微向上略抬三四分高,則脊柱就會自然筆直,而不帶一點強硬的滋味。

3.第三項操作,兩眼半睜半閉,平視正前方,這樣可以收到澄心和斂神的作用,因為"眼上視則心神上浮,眼下視則心神下降",不得平衡。

4.第四項操作,兩手順應自然地下垂,輕貼著大腿的外側。

5.第五項操作,運動垂著的兩手同時從下向正前方慢慢向胸前抬起,先伸後屈,兩掌手心相對,緩緩向胸前收攏,距胸前約一拳停止,把兩掌相接"合十當胸",與兩乳之間的"膻中穴"相對。這樣能使肺臟上下左右"位置適中"升降開合,呼吸有度,從而達到"氣定"的要求。

氣機能定,則心境澄清,神意內斂了。

解密異常珍貴的少林派的達摩易筋經十二式

需要資料的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