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鄉村旅遊轉型升級

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師範大學基地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和關鍵。旅遊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產業選擇。要發揮旅遊業作為扶貧產業、綜合產業、美麗產業、幸福產業的優勢,為鄉村振興湖南道路探索做出積極貢獻,形成“一業帶多業”“一業舉百業旺”的鄉村產業振興良好局面。當前湖南鄉村旅遊發展總體上還存在散而亂的問題,產業潛力和效益的挖掘還不夠,離高質量發展目標還有差距。要把鄉村旅遊做成湖南鄉村產業的重要支柱,做成真正造福農民、滿足市民的幸福產業,還需要不斷深化改革創新,以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作為重要抓手和關鍵切口。

推進產品創新

產業興旺,市場是關鍵。產品創新是產業優化發展的市場基礎。我省鄉村旅遊走過了20多年的發展歷程,但旅遊產品總體上還是以“農家樂”為主,這不符合消費需求升級的高質量發展趨勢,嚴重阻礙產業優化發展。鄉村旅遊產品創新並非簡單圖新鮮、湊熱鬧、瞎創意,要嚴守生態保護、文化傳承和農民受益的底線,精準把握消費需求脈搏,立足湖南“三農”“三生”資源創新創意,凸顯生態、文化內涵,因地制宜開發鄉野民宿、田園康養、精品度假、鄉土體驗、創意農業、農耕研學、低空飛行、生態露營等新產品形態,進一步完善我省鄉村旅遊產品體系。

加強品牌創建

品牌創建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增強鄉村旅遊產業“錢途”和競爭力的關鍵舉措。品牌價值,是產品價值的反映,也是產業實力的體現。省委書記杜家毫今年4月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湖南鄉村振興應堅持向品牌要效益,整合產業、項目、資金等各類資源,著力培育更多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湘”字號農業區域公用品牌、農業企業品牌和特色農產品品牌,可見品牌創建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性。旅遊業作為形象產業,更需品牌引領。因此,我省鄉村旅遊品牌創建要以“湘”字號農業品牌、“錦繡瀟湘”旅遊品牌建設為契機,加大對品牌資源的發掘,加強對品牌規劃的統籌,加深對品牌要素的培育和宣傳。未來要建設“錦繡瀟湘·美麗湘村”的湖南鄉村旅遊區域品牌,培育以“長沙鄉村旅遊”為龍頭的旅遊市州品牌,以湖南潯龍河、湖南雪峰山、湖南慧潤等為代表的旅遊企業品牌,以“潯龍康養”“雪峰山度假”“慧潤民宿”等為代表的旅遊產品品牌,共同構建湖南鄉村旅遊品牌體系。通過品牌創建,提升湖南鄉村旅遊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促進空間集聚

空間集聚是產業發展規模化的重要保障,是破解鄉村旅遊開發散亂無序的有效手段。由於村落佈局和資源分佈的零散性,我省鄉村旅遊發展在空間上比較分散。隨著社會資本的湧入、村鎮發展的急迫,鄉村旅遊產業發展大有遍地開花之勢,不利於產業要素空間集聚和規模效益發揮。因此,應該以空間集聚來促進我省鄉村旅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以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產業園區等為模式,引導產業要素向我省資源優勢明顯和產業條件成熟的鄉村集聚,提高產業規模化水平,避免野草蔓延式的發展。未來應以湖南全域旅遊五大旅遊板塊新格局為依託,著力打造長株潭城市群環城鄉村旅遊田園綜合體、環洞庭湖水鄉鄉村旅遊產業圈、雪峰山山地鄉村旅遊創意產業園、大湘西民族生態文化鄉村旅遊產業帶、大湘南生態休閒鄉村旅遊特色小鎮群等五大鄉村旅遊產業空間集聚區。

強化產業融合

產業融合是產業發展高級化的重要動力,是破解我國鄉村旅遊產業結構單一、內力不深等問題的重要途徑。旅遊業發展需要其他產業支持,鄉村旅遊產業發展的持續活力在於不斷與其他產業之間的融合創新。單靠“吃吃農飯”“看看農田”“住住農家”的傳統接待模式的鄉村旅遊產業發展是單薄的、不可持續的。因此,應以產業融合為手段拓展我省鄉村旅遊產業結構、強化產業內力。要立足湖南農業資源和鄉土文化,做好湖南鄉村“+旅遊”,不斷釋放大農業的多功能性,不斷挖掘鄉土文化的多樣性,促進農旅、文旅、林旅、水旅、信旅、工旅、金旅等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發展,持續增強產業黏性和融合強度,進一步延伸鄉村旅遊產業鏈條。

(執筆:湖南師範大學旅遊學院副教授羅文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