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线布局——合并

在我之前的文章中,给大家分析了不同的生产线布局,包括著名的U型生产线。这篇文章,我们来看一下更为复杂的情况,生产线的合并。

生产线布局——合并

通常,将支线与主线合并的好处是,在二者之间不需要设立仓库。如果支线的产出可以匹配主线的需求,你就可以建立一个高效的物流,而且不需要太多的在制品。因此,它会是一个非常精益的系统,可以在支线和主线之间形成单件流和小批量生产。举个佳例,丰田和日本电装不懈地追求单件流生产,他们甚至在整个装配系统中安装了一个铝铸造车间,使生产线具备必需的输出和足够的灵活性,以便及时提供零件(准时化生产“JIT”)。

梳型线(Comb-Line

梳型线采用梳式设计将不同的子生产线合并到一条主线中。所有支线的另一头连接到主线。例如一些手动装配线,主线与支线的操作人员站在同一侧,不仅带来了流畅的物流,还创造了一个紧密的群体。这样,子装配线发生的问题也得到了快速的解决。由于密切的交互作用,所有相关操作人员都可以快速学会如何减少生产线的问题。

梳型线的另一侧可以用来将额外的材料带到主线上,因为叉车和超市循环系统从这一侧可以很容易地进入。

生产线布局——合并

脊椎线(Spine-Line)

脊椎线,有时也称鱼骨线,主线的两边同时存在支线,工人们在主线的两边工作。它有类似于梳状线的优点,但使用叉车或超市循环系统时,材料带到生产线上可能更困难,因为两边都被支线占据了。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性。

生产线布局——合并

分割价值流

价值流通常是一个具有许多分支的系统。想要设计一个好的价值流系统,必须充分了解这些构成完整价值流的分支。我们将这些分支称为“子价值流”。子价值流的产生通常是下面几个因素引起的:

生产线布局——合并

合并部件: 这无疑是最大的原因。当两种部件合并时,就会合成一个价值流。从而,两种部件的物质流便成为这个价值流的两个子价值流。

截然不同的生产技术: 比如很难在装配线上有一个铸造工序。丰田和日本电装对“单件流”的持续追求中,出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以后有机会再和大家分享。

负面技术影响: 有时,一种工艺可能会对另一种工艺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如果一个5000吨的冲压机旁边有一个高精度的铣削操作,那么铣削的精度能力将降低。

“我的地盘”: 通常,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包含若干个工厂,一个工厂可能与其他工厂属于一家公司,也可能与外部工厂合作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地盘之争自然产生。很少有工厂经理愿意放弃一部分生产。因为生产意味着员工、收入和权力,而放弃与否取决于这部分生产对你有多重要和你自身的影响力,你可以争夺它,也可以放弃它。你不可能和所有工厂战斗,而应有所取舍。

价值流分支:

解耦(Decoupling) vs 单件流(One Piece Flow)

大型装配系统十分复杂,以至于不能将所有部件系统在一条线上装配。以单件流的方式连接各子价值流是最理想的方式,但同时这也是最难管理的方式。即便强如丰田,也需要在各子价值流之间设置缓冲库存。

在上一节,我们讨论了几种分割价值流的可能性。现在我们来看看如何去解耦价值流。你可以解耦物质流,也可以解耦信息流。

生产线布局——合并

不解耦: 即单件流方式。一个工段(或子价值流)只生产下一个工段(或子价值流)所需要的部分。这通常非常高效,但也是最难实现的。

只解耦物质流,不解耦信息流: 主要例子是FIFO线。在工段之间设置缓冲库存,以匹配速度的波动,但是这些工段仍然同属一个信息循环。一个常见的例子是汽车座椅制造。虽然设置了缓冲库存,但生产汽车的指令也决定了生产相应的座位,座位必须在汽车需要时及时准备好。

同时解耦物质流和信息流: 主要例子是超市系统。只有当下游的工段使用了上游工段的部件时,上游工段才开始生产。超市系统适用于大批量生产,但不适用于按订单生产的零部件。对于按订单生产的部件,这种材料流和信息流的解耦通常是不可取的,因为生产产品周期太长。理想情况下,你可以同时为产品做组件,这需要一个耦合的信息流。如果你只在需要的时候才开始生产,那么你的总交货期会变得非常大。

只解耦信息,不解耦物质流: 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部件必须在需要的时候准备好,但是在需要的时候不通知上游的工段。为了完整起见,我在这里加了这个。可以忽略。

那么,应该在什么时候、在哪里进行解耦并将其分解为不同的子价值流呢?你必须找到一个折衷方案。当然,不解耦是最有效的,但它也是最难管理的(如果管理不好,效率可能比其他系统差得多)。确切的答案取决于你的系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