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器「款識」識別大全!

宋代制瓷業的蓬勃發展,開創了陶瓷史上的一個輝煌時代,無論是在選料還是在工藝、紋飾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提高與突破。宋瓷的款識比前代也開始增多,形式各種各樣,內容豐富多彩。款識的主要內容有作坊標記、工匠姓名、製作年份、吉祥語、宮殿名稱和宮廷用瓷專用款銘等。總的特點是款識文字簡明扼要,仍以刻劃款為主書寫款較之以往有所增多,模印款前期增加,字體精瘦有力,具有宋代風格。以下是宋代瓷器主要款識內容:

宋代瓷器“款識”識別大全!

1

越窯瓷器款識鑑別

宋代越窯瓷器款識以刻劃的紀年款為主,所見款識基本上是北宋的紀年有“太平戊寅”(公元978年)、“太平二年”、“端拱元年”(公元988年)、“熙寧四年”、“淳化二年”、“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大中祥符五年”等。還有款識是一個字的,如宋越窯青瓷款識“供”字。


2

定窯瓷器款識鑑別

定窯瓷器是進奉皇帝的,所以,瓷器款識多與宮廷有關。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帶“官”字款的。“官“字款白瓷在晚唐及五代都曾出土,宋代更為多見。大多是盤、碗、瓶、壺和罐。其中有'官”字款刻花蓮瓣碗、“官”字款淨瓶、“官”字款蓋盒等,還有“新官”字樣的,如“新官”字款蓮瓣口碗等。這些出土器物均為精工製作,是為上層人物製作的。另外,遼寧博物館也藏有“官”字款碗、“官”字款鎏金口劃花鳳紋洗以及“官”字款葵口碗等。在出土及傳世定窯瓷器中有刻“尚食局”、“尚藥局”款識的。帶“尚食局”款識的多為大型盤類器物,字體有粗細兩種,河北曲陽出土一件白瓷印花雲龍紋盤,上面刻有“尚食局”三字。

宋定窯白釉瓷碗,刻有”食局官區正七字”款識。宋定窯白釉瓷碗,其外壁由右向左橫刻“尚藥局”款識。據記載,宋代宣徽院下設六局,其中尚食局掌管膳食之事,尚藥局掌管和劑診候之事。故刻這些款識的器物是宮廷內食用及藥用之器。另外,定窯瓷中還有底刻“五王府”三字,這是某五王府定燒的器物。在博物館收藏的定窯瓷器中有一些銘文是宮廷玉工鐫刻的。這類款識多為宮殿建築的名稱,有“奉華”、“風華”、“慈福”、“聚秀”、“禁苑”、“德壽”。如一件宋定窯白釉折腰盤及白釉碗,其底足內均刻“奉華”款識。

定窯瓷器款識除刻劃以外,還有模印和書寫款識。如一件宋定窯白瓷盤,盤心印陰文:“定州公用”。這是專門為定州府衙燒製的瓷器。

3

汝窯瓷器款識鑑別

汝窯青瓷為宋代青瓷之冠,傳世品很少,全世界僅有幾十件。汝窯瓷器僅見三種款識。

一為“奉華”字樣,為宮廷玉工製作。奉華堂是南宋高宗時德壽宮的配殿,如汝窯出戟樽、汝窯瓜稜注碗及汝窯紙槌瓶,這三件器物的底部均刻有“奉華”二字。又如汝窯粉青釉樽,仿銅器樽等,底部都刻“奉華”二字。

另一種款識是於器底刻一“蔡”字,刻“蔡”字款的無疑是物主的姓氏。如宋代汝窯青瓷碟和青瓷盤均刻有“蔡”字。這可能系蔡京父子所用。蔡京是宋徽宗時的宰相,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其子蔡修貴為當朝附馬,徽宗曾七次到其府第,贈予無數珍寶,其中有汝瓷是理所當然的事。還有一種刻“甲”、“乙”、“丙”、“丁”字樣,以劃分器物的等級。

4

鈞窯瓷器款識鑑別

宋代瓷器“款識”識別大全!

宋代鈞窯瓷器帶款識的很少,主要以數字為主。即在器物底部刻一至十的數據。數目字的確切用意是,即數目字越小,器物越大,就是說刻“一”字是同類器物中最高或口徑最大的,刻“一十一”字是最低或口徑最小的。

其款識常見於洗、盤、碗、爐蹲等器物底部。這種數碼款識在宋瓷中獨具特色。刻數字款的器物有一件宋鈞窯葵式三足洗,葵口折沿,腹分六瓣,底支撐三個如意形足,外壁玫瑰紫釉,色彩絢麗,底芝麻醬釉,底刻有“六”字。鈞窯器還有底刻“奉華”、“重華宮芝蘭室用”、“重華宮漱芳齋用”等款識。如博物館藏宋鈞窯天青葵花式盆託,刻“重華宮芝蘭室用”款字。宋鈞窯天藍海棠式水仙盆,器底刻“重華宮漱芳齋用”款字。這些瓷器專供宋內府使用。

5

磁州窯瓷器款識鑑別

磁州窯瓷器以燒製瓷枕最富特色。因此大部分款識出現在瓷枕上,其內容可分為瓷枕窯名、紀年款以及詩詞題句等。已發現的磁州窯枕書寫”張家造”、“趙家造”、“張家枕”、“張大家枕”、“張家記”、“李家造”、“王家枕”、“王氏壽明”、“王氏天明”等私人作坊姓名,其中以“張家造“最為著名。宋磁州窯白釉黑彩八角紋枕,枕底刻”張家造“三字。因磁州窯地區唐、宋時期稱相州,故有“古相”之稱。因而,磁州窯瓷枕上有古相”張家造“款識,如宋磁州窯山水紋枕,底面長主框內印“古相”、”張家造“字樣,框上下飾荷葉及蓮花。有一件宋磁州窯剔花珍珠地瓷枕,枕面刻”家國永安”四字,右書“趙家枕永記”等九字,左書“熙寧四年”。

磁州窯瓷器上題詩題句也非常盛行,如宋磁州白地黑彩瓷枕,枕面上題寫“常憶離家日,雙親託背言,有橋須下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行宿,雞鳴再春天,古來冤枉者,盡在路途邊。”的詩句。有的用以提醒離家外出人,在枕面題寫“眾中少語,無事早歸”,“有客向浮世,無言指落花”以及題一“忍”字樣。同時,《滿庭芳》、《如夢令》、《阮郎歸》等宋詞詞牌也多見於瓷枕之上。如一件宋磁州窯白地黑花瓷枕,內有一長方框,兩邊分別書寫有“中呂調,滿庭芳”,中間詞為“綠水澄清,輕雲微暮,敗葉零亂,空階畫堂人靜。明白夜徘徊,又是重陽近也。聞幾處砧柞聲,催西窗外崗搖翠竹,疑是故人來。臨高空佇立,新愁未盡,住事難猜,問檻邊金菊,還為誰開。漫到愁來滯酒,酒未盡,愁已先回。憑欄以,金波漸遠,白露點青苔。”這些詩詞既作為一種題銘,與畫面相配,圖文並茂,詩文寓意深長,表露出當時工匠思念親人和想家的心情,是磁州窯瓷器獨特的裝飾風格。磁州窯器物上也常書寫“醉鄉海”、”清沽美酒“和”風吹野外十里香瓶”等字,多為裝酒的酒瓶。

6

官窯瓷器款識鑑別

宋代瓷器“款識”識別大全!

北宋官窯專燒宮廷用瓷、產量低、傳世品極少。其款識特徵與汝窯相似,有“奉華”刻款及“甲”、“乙”、“丙”、“丁”瓷品等級刻銘。

北宋覆亡後,南宋沿襲北宋遺制,在杭州另立新窯,稱為南宋官窯,專燒宮廷用瓷,其款識與北宋基本相似。

7

景德鎮窯瓷器款識鑑別

宋代景德鎮瓷器以生產青白瓷為主,釉色如同冰清玉潔一般瑩潤,贏得了人們的喜愛,有假玉器之美稱。由於外國香料的大量輸人,香料盒、梳妝盒等日益盛行,於是景德鎮的瓷盒作坊似雨後春筍。

生產大量盒子,那時盒子形體較小而扁,有圓形、八方形、六瓣形和菊瓣形,形體較小而扁,有圓形、八方形、六瓣形和菊瓣形,蓋面多飾以陽紋印花,印有作坊標記,如“許家合子記”、“段家合子記”等,字銘均為釉面書寫,此類帶作坊標記的有“吳”、“許”、“段”、“蔡”、“陳”、“潘”、“餘”、“張”等等。

8

耀州窯瓷器款識鑑別

耀州窯是宋時北方著名的民窯青瓷。宋耀州窯有一件青瓷小碗內印有“三把蓮”的款識,有的小碗內印束蓮三把,稱為三把蓮,同時在碗心印有 “三把蓮”字樣,這是圖案與文字的相互結合,有明顯的裝飾風格。宋耀州窯印花飛鳳紋碗,於紋飾間印有“政和”二字。

宋耀州窯有吉語款,見到的有耀州窯印花碗。文字藏於圖案之中是耀州窯青瓷款字的一大特點。如一件印花團菊紋碗,印花團菊紋非常別緻,在碗心內印團菊紋,其中心是一個圓圈,內印陽文或陰文“吳”,這可能是工匠的姓氏。耀州窯系還有出土青瓷碗,碗心印有吳、楊、張、周等陽文,這是工匠或窯主的姓氏,還有的在碗底部印“張”字,字藏於荷葉蓮花之間,精巧別緻。

9

龍泉窯瓷器款識鑑別

宋代瓷器“款識”識別大全!

宋龍泉窯青瓷的紀年款有“淳熙年制”、“大宋端正元年”、“元豐內用”等,如宋龍泉窯青瓷鳳耳瓶底有“淳熙年制’,字樣。又如南宋龍泉貫耳瓶,底有“大宋端正元年燒造,天師府用”楷書兩行款。還有一件北宋龍泉青盒,扁圓形,器底有矮圈足,圈足內“元豐內用”四字楷書陰文。 宋代龍泉窯青瓷款識還有“玉”、“永清窯記”的字樣。另外,南宋龍泉窯青瓷碗內印“金玉滿堂”、“做出芙蓉青器,買賣客人皆富貴”等吉祥

德化窯青白瓷盒上有刻“頤草堂先生雕造功夫”九字款的,以及有刻“後山頤草堂先生雕造功夫”十一字。款識裡的”功夫“又稱”工夫“,是宋代手工業的習慣用語。

11

建窯瓷器款識鑑別

宋代瓷器“款識”識別大全!

由於宋代盛行鬥茶,茶汁與黑釉茶盞相襯,別有情趣。故建窯燒製的黑釉茶盞適於鬥茶,倍受青睞,宋徽宗極好鬥茶,因此,建窯一度為宮廷燒製供鬥茶用的黑盞,這些建盞底足內刻“供御”字款,以區別普通的建盞。

延伸閱讀:

宋代瓷器“款識”識別大全!

陶瓷生產是一個非常複雜細緻的過程,從原料至燒成任何一道工序稍有疏忽,即有引起缺陷甚至報廢的可能。這些缺陷,有的發現在未燒之前,有的因於未燒之前而在燒成中方才暴露,有的則是直接由於燒成不當而形成。由於造成缺陷的原因錯綜複雜,而各窯生產情況又不盡相同,所以也就很難做一全面而又普遍適用的解決方案。

一、開裂:

開裂指製品上有大小不同的裂紋。其原因是坯體入窯水分太高(大於2%以上),預熱升溫和冷卻太快,導致製品內外收縮不勻。有的是坯體在裝缽前已受到碰撞有內傷。坯體厚薄不勻,配件(如壺把、咀等)重量過大或粘結不良也會造成製品開裂。

防止的辦法是:(1)入窯坯體一定要乾燥;(2)裝窯時套裝操作謹慎,墊片與坯體配方一致。配件大小、重量與粘接位置恰當。有的在粘接泥漿中加入10-15%的釉料,可以使咀、把與主體牢固熔接一體,如此可克服開裂缺陷。

二、起泡:

燒製品起泡有"坯泡"與"釉泡"兩種。坯泡分為"氧化泡"與"還原泡"兩種。氧化泡指坯泡外面覆蓋釉層,斷面呈灰黑色,多形成於窯內低溫部位。主要是瓷胎與釉料中的分解物未能充分氧化,燒失物未完全排除所致。予熱升溫快,氧化分解階段時間短、氧化結束時窯內溫度過低,上下溫度差過大。在坯釉料中,碳酸鹽。硫酸鹽及有機雜質含量較多等都是造成產品起泡的主因。此外時裝窯密度不當、入窯水份高等原因亦須注意。還原泡又稱過火泡,斷而發黃,多發生於高溫近噴火口處的製品。主要由於坯體內硫酸鹽與高價鐵還原不足,強還原氣氛不足及燒成溫度過高造成。釉泡系沉積炭及分解物在釉熔前未能燒盡揮發,氣體被阻於釉面層中形成。若延長釉熔時間或適當平燒即可解決。

宋代瓷器“款識”識別大全!

三、針孔:

指產品釉面出現微小凹痕或小孔。形成此類缺陷一是坯料中有機物。碳素、氧化鐵含量較高,當升溫快時燒失物未能完全燒盡揮發而到後期高溫階段才逸出釉面,形成宛如微觀火山狀的針孔。此外,高溫爐還原氣氛太弱,噴火口部位產品再次被氧化也會造成針孔。再者,當釉料流動性差或施釉過薄時也會發生針孔缺陷。

四、桔釉:

製品釉面不平、呈桔皮狀。一般發生於盤、碟類或瓷板磚類製品。主要原因是釉面波化時升溫過快,燒成溫度過高使釉面產生沸騰現象所致。另外釉漿厚薄不均、高溫流動性差及釉料研磨不細等都是形成桔釉缺陷的癥結所在。

宋代瓷器“款識”識別大全!

五、驚釉:

產品釉面有髮絲粗的裂紋。主要原因是坯、釉膨脹係數相差較大形成。這就需要重新調整坯。釉配料配方。此外燒成溫度過高、冷卻制度不合理或釉層過厚也會形成驚釉缺陷。

六、變形:

產品燒成變形是陶瓷行業最常見、最嚴重的缺陷,如口徑歪扭不圓,幾何形狀有不規則的改變等。主要原因是裝窯方法不當。如匣缽柱行不正,匣缽底或墊片不平,使窯車運行發生震動,影響到產品的變形。另外,產品在燒成中坯體預熱與升溫快時,溫差大易發生變形。燒成溫度過高或保溫時間太長也會造成大量的變形缺陷。使用的匣缽高溫強度差、或塗料抹不平時也會造成燒成品的變形。

七、陰黃:

製品表面發黃或斑狀發黃,有的斷面也有發黃現象,多出現在高火位處。主要原因是升溫太快,釉熔融過早,還原氣氛不足、而使瓷胎中的Fe2O3未能還原成FeO。此外,裝缽柱太低,窯頂局部產品溫度偏高而還原不足也會形成陰黃缺陷。在產品原料中TiO2含量太高,也會導致產品發黃,如若在坯料中加入微量CoO,可遮蓋產品的黃色。

八、煙燻:

不論採用何種燃料都會發生煙燻現象。煙燻指產品表面呈灰色或不純正的白色。主要由於坯體氧化不完全或還原過早使坯內炭素、有機物或低溫碳未能燒盡在釉層封閉之前。有時煙氣倒流也會燻蝕釉面。若釉料中鈣含量偏高也易形成煙燻缺陷。

宋代瓷器“款識”識別大全!

九、生燒與過燒:

生燒的製品外觀發黃、吸水率偏高、釉面光澤差而粗糙、強度低、敲打時聲音渾濁。過燒時產品發生變形,釉面起泡或流釉。主要原因在燒成溫度偏高或偏低,高溫保溫時間控制不當,裝車密度不合理或燒成溫差大等產生局部過燒或生燒。

十、無光:

亦稱消豔。產生釉面無光的原因是釉面形成微細體和釉層熔融不良,因此形成釉面無光缺陷。可在冷卻初期採取快速冷卻,防止釉面層析晶。提高釉面光澤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