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黑暗中的暈眩 讀《阿炳》

感受黑暗中的晕眩 读《阿炳》

導讀:關於雙目失明的天才——阿炳的專題散文集,從側面反映了作曲家本人在過去年代裡不幸而燦爛的命運,具有一種痛徹肺腑的力量。

感受黑暗中的暈眩

一次次,讀龐培的《阿炳》,只覺得這樣的讀書,可以稱作“通向深處的閱讀”。第一次讀龐培的《阿炳》這本書,是2003 年,在涼州的蝸居。其後,又許多次翻過這本書。這個暑假,在新疆遊歷,又仔細地閱讀了一次。細細品味,作者的文字表現力實在令人歎服!

閱讀龐培的《阿炳》,激起我對《二泉映月》的探究興趣。關於《二泉映月》,我也有了一些零散的斷想。樂曲《二泉映月》表現作者一生坎坷的際遇與悲愴的心境,以及對世情的感悟。作者的頑強自傲、倔強不屈的形象矗立在人們眼前。

我迄今為止聽到的《二泉映月》最成功的演奏,要數田再勵主奏、張高翔揚琴伴奏的版本。這個演奏版本,準確地掌握了樂曲委婉流暢的特點,旋律柔中帶剛,極富感染力的如歌嘯般的顫音,如泣如訴的滑音和長聲嘆氣般的入手(起音)。如果大家找不到這個版本,那就聽阿炳本人的演奏錄音,或者聽演奏家閔惠芬的演奏吧。應該說與獨奏相比,彭修文改編的民族器樂曲和吳祖強改編的絃樂合奏曲,基本上是不成功的。《二泉映月》的演奏版本極多,所有加入了電聲的演奏,都不值一哂。

著名演奏家張銳先生七十三歲時演奏的版本,是嚴格按照原作“範本”標準錄製的。張銳先生的演奏技藝可謂爐火純青。他對《二泉映月》的闡釋也應該說是老辣深沉和權威的。但我總覺得這是長處,也是短處。我認為他的演奏中少了些什麼,這“少”的東西我權且稱之為音樂的“神韻”。也許是張銳先生過分忠實於原作了。另外,伴奏樂器的選擇,由中胡、箏、揚琴、橫簫、阮、大提琴等眾多樂器伴奏,也讓人感到“多餘”。許多地方,伴奏音的驟然橫出,大大削減了《二泉映月》攝人心魄的蘊涵。而西洋管絃樂隊演奏的《二泉映月》,在我看來幾同兒戲。儘管這樣做有利於《二泉映月》在世界範圍內的廣泛傳播和人類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還是那句老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讀大學的我,從《星星詩刊》上讀到梁曉明的《瞎子阿炳》。這首詩,我吟誦過無數次,背誦過無數次。這首詩,深深打動了我的心,甚至是震撼。直至後來,我讀到了龐培的《阿炳》。

“為阿炳撰文相當於為虛空作傳。”龐培說。龐培寫阿炳,聰明地在史料匱乏的巨大空間裡揮灑筆墨,思辨地考察了阿炳的一生。龐培用古今中外的音樂家和詩人做比較對象,引用大量的名人名言強化他所理解的阿炳。龐培設身處地站在阿炳的無錫,望著許多年後的落雪,想象老邁的阿炳,在城門緊閉的雪夜,是如何拉響那支家傳紅木胡琴。他一定是聽著《二泉映月》寫完這本書的。所以,龐培的《阿炳》是對阿炳及其思想音樂的思辨性的散文,而不是人物傳記,儘管此書按照阿炳的一生軌跡寫就。最早看到楊蔭瀏搶救阿炳音樂的故事,是在《中國青年報》,簡單的敘述,隱見驚心動魄的曲折,龐培的《阿炳》一書,對其過程有細緻記敘。

龐培的《阿炳》這樣的書,值得一讀再讀,“通向深處的閱讀”,才有更多的意趣。

主編:李坤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