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瀾:黃埔精神戰勝了日本的「鋼軍」與武士道精神

戴安瀾(1904-1942),安徽人,是抗日戰爭時期犧牲在國外,同時也是得到國共兩邊最多領袖一起題詞輓聯的遠征軍抗日英烈,民族英雄!

戴安瀾:黃埔精神戰勝了日本的“鋼軍”與武士道精神

戴安瀾於1924年參加國民革命軍,原來是一名二等兵,後面考入黃埔軍校,軍校畢業後,戴安瀾參加了北伐戰爭,從連長開始做起。戴安瀾屬於黃埔系骨幹。

戴安瀾:黃埔精神戰勝了日本的“鋼軍”與武士道精神

1933年,戴安瀾擔任了17軍25師145團團長,指揮部隊在古北口西南一帶,激戰幾個日夜,擊退日軍的多次進攻,特別是奉命守據一個哨所的七名戰士,被日軍數次攻擊了很多次才拿下哨所,當時日軍攻上去佔據了哨所之後,才發現原來裡面只有七具屍體。這讓日軍不由得心生敬畏,他們不但把那七位戰士的屍體掩埋了,而且還這樣寫道:“支那七勇士之墓”。

1939年1月,戴安瀾擔任200師師長,這個是中國第一支機械化師。同年9月,日軍發動桂南戰役,日軍投入的主力是第五師團,第五師團是日軍第一流的機械化部隊,曾經參加過南口、忻口、平型關、太原、上海、臺兒莊、廣州等戰役,都是第五師團擔任了主攻的任務。所以,第五師團一直都是被譽為日軍的“鋼軍”。

戴安瀾接受任務後,指揮200師的600團,獨自與日軍21、42兩個聯隊激戰,由於日軍的空中優勢,戴安瀾暫時採取了守勢,然後大家在崑崙關一帶山地暫時對峙。

同年12月,蔣介石決定發動反攻。並且親自授權戴安瀾:“屬下將士若有不積極努力進攻,達不成任務者,可就地處置”。戴安瀾親自率領兩個團的兵力,以大刀、剷刀和血肉之軀,一路披荊斬草開路,突破日軍密密麻麻的鐵絲網,而且還組成敢死隊,最終攻克崑崙關……從日軍戰死的第21旅團長中村正雄身上搜出的日記裡面寫道:大日本帝國皇軍第五師21旅團在日俄戰爭中贏得了“鋼軍”的稱號,那是因為我們的頑強戰勝了俄國人的頑強,但是,在崑崙關我應該承認: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國軍隊更加頑強的軍隊。這是被譽為強大的“鋼軍”的敵人對手對戴安瀾所部的心裡話。

崑崙關大捷是中國軍隊獲得的一次關鍵性勝利,也是日軍自視為侵華以來陸軍最為損失慘重的一次失利。而蔣介石也說:“崑崙一戰乃抗戰以來前所未有之勝利,全賴你(指戴安瀾)指揮有方,文武雙全”。

1942年初,國民政府組織了遠征軍,戴安瀾的200師入緬參戰,3月份的同古血戰,200師僅以9000人的兵力,面對數倍於己而且還有空軍支援的日軍,他們孤軍作戰,抗擊兩萬多日軍達到10多天之久,打退了敵人的二十多次衝鋒,殲滅敵人四千多人……通過這次同古之戰,再加上結合前面的戰鬥,戴安瀾讓蔣介石給頻頻讚賞:說是戴安瀾的黃埔精神戰勝了日軍的“鋼軍”、戰勝了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

戴安瀾:黃埔精神戰勝了日本的“鋼軍”與武士道精神

1942年5月,由於掩護撤退的戴安瀾200師與軍部失去了聯繫,在前路不通、後有追兵的情況下,他們6000多人進入了緬北的野人山……後面又受到大批的日軍伏擊,戴安瀾身受重傷,由於環境惡化以及缺醫少藥,戴安瀾將軍在1942年的5月26日,在緬甸不幸去世。(下面圖片是戴安瀾將軍遺言)。

戴安瀾:黃埔精神戰勝了日本的“鋼軍”與武士道精神

戴安瀾將軍去世後,蔣介石去電指示:務必將遺體帶回來國內。戴安瀾將軍遺體回來之日,雲南騰衝一路的人們沿街跪拜,有一位雲南的華僑,看到戴安瀾連像樣的棺材都沒有,當時就將為自己準備的楠木棺材給捐給了戴安瀾將軍。(下面圖片是當年戴安瀾將軍出殯圖片)。

戴安瀾:黃埔精神戰勝了日本的“鋼軍”與武士道精神

戴安瀾將軍為國捐軀,國民政府也舉辦了隆重的國葬。同時追授戴安瀾將軍為中將。(新中國成立後追認為革命烈士)。大家都為國家失去了一位民族英雄而悲痛不已。下面就是當年大家為戴安瀾將軍題寫的輓聯輓詞了:

蔣介石:虎頭食肉負雄姿,看萬里長征,與敵周旋欣不忝;馬革裹屍酹壯志,惜大勳未集,虛予期望痛何如?

毛澤東:外侮需人御,將軍賦采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罷威。浴血東瓜守,驅倭堂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周恩來:黃埔之英,民族之雄。

彭德懷:將略冠軍門,日寇幾回遭重創;英魂羈緬境,國人無處不哀思。

鄧穎超:氣壯山河。

林森:天地正氣。

張治中:國外播雄威,萬里屍歸魂壯烈;軍中草露布,千秋言在氣清剛。

李濟深:孤軍殲敵捷報頻來偉績緬家聲完節更逾謝元度,萬里招魂靈旗倏下遐荒歸戰骨臨風痛哭馬文淵。

戴安瀾:黃埔精神戰勝了日本的“鋼軍”與武士道精神

戴安瀾不但忠貞愛國、善於帶兵打仗,還能寫文章,是一位文武雙全的愛國良將。下面就以一首戴安瀾豪邁的詩來結尾這篇文章吧。

萬里旌旗耀眼開,王師出境島夷摧。揚鞭遙指花如許,諸葛前身今又來。策馬奔車走八荒,遠征功業邁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長弓射夕陽。(戴安瀾)。

最後,向戴安瀾將軍致敬!戴安瀾將軍永垂不朽!

戴安瀾:黃埔精神戰勝了日本的“鋼軍”與武士道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