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之英,民族之雄”戴安瀾

戴安瀾(1904~1942),原名戴炳陽、字衍功、自號海鷗,漢族,安徽省無為縣仁泉鄉(今洪巷鄉)練溪社區風和自然村人。國軍名將,黃埔系骨幹之一。1926年黃埔軍校三期畢業。

“黃埔之英,民族之雄”戴安瀾

1942年,率第200師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赴緬參戰。取得同古會戰(殲敵五千餘,而日軍兵力4倍於戴部)、收復棠吉等戰功。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區指揮突圍戰鬥中負重傷,26日下午5時40分在緬北茅邦村殉國。1939年6月17日,授陸軍少將。1942年10月16日,追贈陸軍中將,解放後追認為革命烈士。

戴安瀾曾血戰古北口,後立下臺兒莊戰役部分戰功(火攻陶墩/智取朱莊/激戰郭裡集)、擊敗瑞陽公路日軍第九師團主力(屬武漢會戰)、擊退艾山陣地日軍進攻(屬徐州會戰)、攻克崑崙關/擊斃中村正雄少將(屬崑崙關戰役)等戰功,是二戰中第一位獲得美國勳章的中國軍人。

“黃埔之英,民族之雄”戴安瀾

生平經歷

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安徽省無為縣仁泉鄉(今洪巷鄉)練溪社區風和自然村。

1923年,考入陶行知先生創辦的安徽公學高中部。

1924年,投奔國民革命軍,看到祖國處在危難之中,心中十分難過,為了表達自己鎮狂飈於原野,挽巨瀾於既倒,誓死振興中華的凌雲壯志,正式改名為“安瀾” 。

1925年,入黃埔軍校第三期學習 。

1926年,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歷任國民黨軍隊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同年參加北伐。

1933年3月,率部參加長城古北口抗戰,榮獲五等雲麾勳章。

1937年8月,升任第25師73旅旅長。

1938年3月,在臺兒莊戰役中,戴旅火攻陶墩,智取朱莊,激戰郭裡集,迫使臺兒莊之敵後撤,得華胄勳章(一說寶鼎勳章)1枚。

1938年5月,在徐州會戰中,曾率部在中艾山與日軍激戰4晝夜,因戰功卓著,升任第89師副師長兼第31集團軍總部幹訓班教育長。

1938年8月,率部投入武漢會戰,被第31集團軍記大功1次。

1939年1月5日,升任第200師少將師長 ,接替杜聿明,年僅35歲 [1] 。該師是新建的第五軍的主力師,對外號稱是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唯一一個機械化師 。

1939年5月,率部參加抗擊日軍進犯的隨(縣)棗(陽)之戰。

1939年6月17日,晉升陸軍少將。

1939年9月,參加長沙保衛戰。

1939年11月,參加桂南崑崙關戰役。

“黃埔之英,民族之雄”戴安瀾

1939年11月25日凌晨,由戴安瀾指揮的第200師第600團,在二塘獨戰日軍第21、42兩個聯隊 [1] 。日軍在飛機掩護下猛烈進攻,600團團長邵一之、團附吳其升陣亡。鑑於戰況不利,戴安瀾決定黃昏後撤退至高峰隘 [1] 。此次雖然未能阻止日軍前進,但這是日軍自欽、防登陸後遇到的最激烈抵抗,戰鬥進行了兩天兩夜 。

1939年12月1日,中國軍隊失守高峰隘,4日日軍佔領崑崙關,雙方以崑崙關一線山地為界,暫時對峙 [1] 。

1939年12月7日,蔣介石決定反攻,目標是“攻略崑崙關而後收復南寧” 。

1939年12月15日,白崇禧以桂林行營名義發出第一號反攻令:以北路軍第5軍主攻崑崙關 [1] 。

1939年12月16日,第5軍軍長杜聿明召開團長以上軍事會議,佈置對崑崙關之攻堅戰,制定了“關門打虎”的包圍全殲戰術,命令以戴安瀾第200師、鄭洞國榮譽第1師正面主攻崑崙關 [1] 。

1939年12月18日凌晨,反攻戰鬥打響 ,戴安瀾指揮第200師與榮譽第一師開始攻堅,至夜晚,榮一師攻佔了崑崙關附近的幾個高地 ,第200師攻佔了653、600兩個高地,並一舉攻佔崑崙關主陣地 。

1939年12月19日中午,日軍再次出動飛機狂轟濫炸,第21旅團的第21聯隊,由聯隊長三木吉之助大佐率領,奪回崑崙關 [1] 。崑崙關得而復失,蔣介石對崑崙關戰役進展緩慢不滿,12月21日給桂林行營及各參戰部隊下達命令:“前方各部隊與炮兵等,如有不積極努力進攻,或不能如限期達成任務者,應即以畏敵論罪,就地處置可也。 ”

1939年12月23和24日,僅第5軍正面進攻的兩個師,傷亡就達2千餘人,日本軍傷亡也在千人以上。崑崙關日軍工事非常堅固,上兩層下一層碉堡,構成交叉火力,中國軍隊攻擊受阻 [1] 。戰鬥空前慘烈。戴安瀾將軍親率兩個團兵力,以大刀、剷刀和血肉之軀,一路斬草開路,割破日軍設下滿山遍野的鐵絲網,向崑崙關最後一道大門——界首陣地發起猛攻 。界首高地位於崑崙關北,是日軍最堅固的據點 。戴安瀾指揮鄭庭笈團,於12月28日晚開始攻擊界首高地,儘管敵機在頭上掃射、轟炸,該團士氣旺盛,不顧犧牲頑強進攻 [1] 。中國士兵組成敢死隊,以手榴彈塞進日軍據點的槍眼,不怕犧牲,終於在12月29日上午攻克界首高地 ,鄭庭笈團9個步兵連,其中7個連長傷亡,指揮官身邊的司號長也中彈犧牲 。

1939年12月31日,中國反攻軍隊肅清了崑崙關全部殘敵 。打掃戰場時,在中村正雄屍身上搜出了一個日記本,該旅團長在戰死前寫到:“帝國皇軍第5師第21旅團之所以在日俄戰爭中有‘鋼軍’稱號,那是因為我的頑強戰勝了俄國人的頑強。但是,在崑崙關我應該承認,我遇到了一隻比俄國軍隊更頑強的軍隊” 。戴安瀾指揮的第200師因在崑崙關戰役中戰功卓著,全師受國民政府集體嘉獎一次,參戰人員提薪餉兩級 。師長戴安瀾因指揮有方和重傷不下火線,榮獲四級青天白日寶鼎勳章一枚,被蔣介石稱讚為“當代之標準青年將領” [1] 。

1940年1月,在堅守的戰鬥中,戴部確保441高地,斃敵百餘人,毀敵坦克2輛、炮4門,繳獲槍械百餘支,擊斃日軍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取得重大勝利。

1940年11日,戴安瀾身負重傷。國民黨政府頒授四等寶鼎勳章1枚嘉獎之。

1941年12月16日,第200師開赴緬甸協同英軍作戰。他率領200師不惜冒孤軍深入的危險,開進同古,逐次接替了英軍的防務。為了掩護英軍安全撤退,充分作好迎戰準備,戴安瀾率部日夜搶修工事,佈下三道防線,阻擊遲滯敵軍前進。

1942年初,應美國和英國的一再要求,中國政府組建中國遠征軍 。

1942年2月,參加東瓜保衛戰。蔣介石單獨招見了戴安瀾,詢問第200師能否在東瓜堅守一兩週,打個勝仗?戴安瀾甘立軍令:“此次遠征,系唐明以來揚威國外之盛舉,戴某雖戰至一兵一卒,也必定挫敵兇焰,固守東瓜。 ”戴安瀾在戰前宣佈:“本師長立遺囑在先:如果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參謀長代之,團長戰死,營長代之……以此類推,各級皆然。 ”在沒有空軍協同作戰的情況下,同4倍於己、配備有步兵特種兵和空軍的日軍苦戰12天,完全是以步兵對抗日軍的立體進攻,掩護了英軍的安全撤退,並殲敵5000餘人。

“黃埔之英,民族之雄”戴安瀾

1942年2月19日拂曉,當最後一批英緬敗兵湧過東瓜附近的皮尤河大橋,中國遠征軍第200師先遣營剛好趕到大橋北岸,與日軍前鋒部隊相遇,軍配屬給200師的騎兵團裝甲車也向日軍發起衝擊 [1] 。3小時之後,先遣營向師長戴安瀾發來首戰告捷的捷報:“擊退日軍一個大隊,殲滅一小隊” 。

1942年3月19日,同古保衛戰開始。200師全體官兵堅守陣地,勇猛還擊。雖是孤軍作戰,後援困難,但師長戴安瀾決心誓死抵禦到底。他在致夫人王荷馨的信中寫道:“餘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計未定,後方聯絡過遠,敵人行動又快,現孤軍奮鬥,決心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他帶頭立下遺囑:只要還有一兵一卒,亦需堅守到底。如本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以參謀長代之。參謀長戰死,以某某團長代之。全師各級指揮官紛紛效仿,誓與同古共存亡。敵人的猛烈進攻,造成傷亡猛增,掩體被毀。戴安瀾指揮將士利用殘垣斷壁、炸彈坑繼續抵抗。他還採取百米決鬥術,等攻擊的敵人到達50米處時,才從戰壕裡一躍而出,或用手榴彈集中投擲,或用刺刀進行肉搏。同古保衛戰歷時12天,200師以高昂的鬥志與敵鏖戰,以犧牲800人的代價,打退了日軍20多次衝鋒,殲滅敵軍4000多人,俘敵400多人,予敵重創,打出了國威。

1942年3月29日,戴安瀾率200師趁勢突圍,戰到次日凌晨,中國守軍大部分渡過錫塘河,跳出日軍包圍圈 [1] 。至此,東瓜保衛戰終於以中國軍隊主動撤退宣告結束。此役戴安瀾率200師孤軍奮戰,斃傷日軍5000餘人,掩護了英軍的撤退,取得了出國參戰的首次勝利 [1] 。東瓜保衛戰,日軍只獲得一座空城。撤退前,戴安瀾命令步兵指揮官鄭庭笈對日軍實施佯攻,撤退後仍留少數部隊牽制日軍。最後牽制日軍的小部隊也安全渡河,全師而歸 [1] 。東瓜保衛戰為戴安瀾在盟軍中贏得聲譽 [1] 。美國軍方認為,東瓜保衛戰是“所有緬甸保衛戰所堅持的最長的防衛行動,併為該師和他的指揮官贏得了巨大的榮譽” 。英國的《泰晤士報》稱之:“東瓜之命運如何,姑且不論。但被圍守軍,以寡敵眾與其英勇作戰之經過,實使中國軍隊光榮簿中增一新頁。 ”國內的輿論也對戴安瀾讚譽有加 [1] 。蔣介石把此次戰役稱做是“中國軍隊的黃埔精神戰勝了日軍的武士道精神”,重慶的報紙稱東瓜保衛戰“無論在中國抗戰史或世界大戰史均有其不朽的價值” 。

1942年4月,緬甸戰場的局勢瞬息萬變。由於英緬軍連連丟城失地,中國遠征軍與英緬軍間結成的中英盟軍,正一步步走向失敗。

1942年4月5日上午,緬甸眉苗。時任中緬印戰區總司令的蔣介石,乘飛機抵達設在

“黃埔之英,民族之雄”戴安瀾

戴安瀾將軍

這裡的遠征軍前線指揮部,部署作戰。蔣與含戴安瀾在內的遠征軍第五軍、第六軍重要將領商定作戰方案外,“特意召見戴安瀾,一同進餐,留宿行轅,勉慰有加,甚為倚重”。

1942年4月24日拂曉,棠吉之戰爆發。負責收復棠吉的第200師將士率先向日軍發起進攻。鑑於敵守軍強大,戴安瀾便命部隊先行強攻棠吉西側的敵警戒陣地,並一舉奪下。然而,此時局部戰鬥的勝利,已無法遏止整個緬甸戰場上中英盟軍疾速潰敗的車輪。日軍第56軍團除策應正面之敵外,繼續秘密穿越緬泰邊境1500公里的原始大森林,並出現在後方臘戍、密支那等城的中國守軍面前 [4] 。戴安瀾在收復棠吉的戰鬥中親臨前線指揮,攻克棠吉,不僅使中國遠征軍以極大的鼓舞,而且也使東線戰局的轉危為安有了希望 [1] 。戴安瀾的名字再次出現在中國、美國和英國的各家報紙上 。毛澤東在挽戴安瀾的詩中,也盛讚了這一戰鬥:“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 ”

1942年5月初,中英盟軍全面潰敗。

1942年5月10日,遠征軍大部隊退至胡康河谷,受到日軍第56師團阻擊。在進行地面攻擊的同時,大批日機還屢屢向路面俯衝而來,對著人群密集掃射。於是,大軍不戰自亂,爭相逃入山林。負責在溫佐一帶掩護撤退的戴安瀾第200師,一時與軍部失去了聯繫。

在後有追兵、前路不通的情形下,戴安瀾決定帶部隊進入緬甸中北部山區打游擊,並尋隙退回國內。18日,第200師兵分兩路,橫穿細抹公路。前衛部隊突然遭到大股日軍伏擊,意欲逃跑的緬甸嚮導被士兵抓了回來。嚮導堅決拒絕為中國軍隊帶路,戴安瀾氣極,不停用馬鞭猛擊自己的馬靴,隨後命令部隊立即分散突圍。副師長鄭庭笈勸阻:“白天突圍目標太大,是否改到晚上?”戴悲愴不已,“關公走麥城,也不過如此。緬甸非久留之地,今天只能不是魚死,就是網破!”

迎著日軍用機關槍、步槍和炮火交叉組織的密集火網,數千名中國士兵端著刺刀衝了上去。敵人以逸待勞,據險伏擊,200師傷亡慘重。激戰中,一梭機槍子彈射中了戴安瀾胸腹部,身後將士趕緊將其救起。師長受重傷,剩餘官兵便輪流用擔架抬著他,一邊與日軍周旋,一邊艱難奔波在緬北的高山峽谷和原始密林之中 。

1942年5月26日,第200師殘部行至緬甸北部的茅邦的克欽山寨 。此地離國境不過三四十里地,可戴安瀾已經心力交瘁,幾次昏厥 。他已經感到生時有限,於是吩咐衛士整理衣冠。1942年5月26日下午5時,戴安瀾傷重去世,享年38歲 。官兵按照戴安瀾的遺願,將他的遺體輪流抬回國內 。

戴安瀾在寫給妻子王荷馨的遺書,說:“現在孤軍奮鬥,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 ”

1942年7月31日,在廣西全州,上萬人為壯烈殉國的抗日英雄戴安瀾舉行隆重的安葬悼念儀式。中國共產黨高度頌揚戴安瀾將軍的英雄氣概和壯烈事蹟。

1942年10月16日,國民黨政府追贈戴安瀾為陸軍中將,並批准戴安瀾的英名入祀南京忠烈祠。29日,美國國會授權羅斯福總統追授戴安瀾一枚懋績勳章(Legion of Merit,即功績勳章又稱軍功勳章,戴將軍獲得之為軍官級)。美國政府為表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出的巨大貢獻,1942年10月29日向其頒授懋績勳章一枚,戴安瀾將軍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鬥爭中第一位獲得美國勳章的中國軍人。

“黃埔之英,民族之雄”戴安瀾

戴安瀾將軍墓

1943年4月1日,蔣介石委託李濟深主持,為戴安瀾在廣西全州湘山寺前舉行有1萬多人參加的國葬。國共兩黨領袖均親撰輓詞。

1943年的秋天,戴安瀾的靈柩由廣西全州遷葬於安徽蕪湖小赭山 故里。

1956年9月21日,被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追認為革命烈士。10月3日,毛澤東主席向戴安瀾的遺屬頒發了《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

2009年9月10日,在“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中,戴安瀾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黃埔之英,民族之雄”戴安瀾

主要作品

  • 絕句詩

萬里旌旗耀眼開,王師出境島夷摧。揚鞭遙指花如許,諸葛前身今又來。策馬奔車走八荒,遠征功業邁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長弓射夕陽。

人物評價

1943年3月,毛澤東為紀念戴安瀾將軍賦詩《海鷗將軍千古》:“外侮需人御,將軍賦采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朱、彭聯名詩作:上聯:將略冠軍門,日寇幾回遭重創;下聯: 英魂羈緬境,國人無處不哀思。

周恩來題寫了輓詞:“黃埔之英,民族之雄。”

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的命令中說:“中華民國陸軍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於1942年同盟國緬甸戰場協同援英抗日時期,作戰英勇,指揮卓越,圓滿完成所負任務,實為我同盟國軍人之優良楷模”。

史迪威評價戴安瀾:立功異域揚大漢聲威的第一人。

女兒眼中的戴安瀾將軍:“精忠報國,浩氣長存”

中共安徽省蕪湖市委統戰部部長萬相改說:“戴安瀾將軍是國民黨的高級將領,在國民黨的成員中,包括現在臺灣島內一些老的國民黨的將領有很深刻的印象,對他的紀念也意味著我們期盼祖國的統一。”

後人紀念

為紀念戴安瀾將軍,安徽省蕪湖市人民政府於1979年重新整修了墓地,並樹立了石碑。

戴安瀾烈士墓安放在安徽省蕪湖市小赭山南坡半山腰,佔地100多平方米,墓地正面對著大赭山,墓地背後依山而建,呈半圓形,四周蒼松翠柏環繞,墓前有寬敞的神臺,墓穴為圓形混凝土結構,直徑約5米,高2米,墓前豎立著一塊一人多高的墓碑,碑上鐫刻著“戴安瀾烈士墓”六個大字,為前民革中央主席王崑崙題寫,字體蒼勁有力。

蕪湖市人民政府於一九七九年將墓地重新整修,並樹立了多塊石碑。

“黃埔之英,民族之雄”戴安瀾

左碑銘刻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鄧穎超等先輩當年題贈的輓詩輓詞輓聯;右碑是將軍生平簡歷;中碑是王崑崙所題“戴安瀾烈士墓”。墓群和地面採用花崗岩蘑菇石粘貼,新增加了漢白玉護欄和上下兩座瞻仰臺,面積由原來的216平方米擴大為336平方米,可容納同時150多人。

1996年8月,中共蕪湖市委、蕪湖市人民政府將戴安瀾烈士墓列為“蕪湖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10月,市政府又公佈戴安瀾烈士墓為全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市政府撥款對墓地進行修建,並於2004年5月在墓前立碑公示。為牢記歷史,不忘國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2007年8月戴安瀾烈士銅像又在園內塑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