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澜:黄埔精神战胜了日本的“钢军”与武士道精神

戴安澜(1904-1942),安徽人,是抗日战争时期牺牲在国外,同时也是得到国共两边最多领袖一起题词挽联的远征军抗日英烈,民族英雄!

戴安澜:黄埔精神战胜了日本的“钢军”与武士道精神

戴安澜于1924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原来是一名二等兵,后面考入黄埔军校,军校毕业后,戴安澜参加了北伐战争,从连长开始做起。戴安澜属于黄埔系骨干。

戴安澜:黄埔精神战胜了日本的“钢军”与武士道精神

1933年,戴安澜担任了17军25师145团团长,指挥部队在古北口西南一带,激战几个日夜,击退日军的多次进攻,特别是奉命守据一个哨所的七名战士,被日军数次攻击了很多次才拿下哨所,当时日军攻上去占据了哨所之后,才发现原来里面只有七具尸体。这让日军不由得心生敬畏,他们不但把那七位战士的尸体掩埋了,而且还这样写道:“支那七勇士之墓”。

1939年1月,戴安澜担任200师师长,这个是中国第一支机械化师。同年9月,日军发动桂南战役,日军投入的主力是第五师团,第五师团是日军第一流的机械化部队,曾经参加过南口、忻口、平型关、太原、上海、台儿庄、广州等战役,都是第五师团担任了主攻的任务。所以,第五师团一直都是被誉为日军的“钢军”。

戴安澜接受任务后,指挥200师的600团,独自与日军21、42两个联队激战,由于日军的空中优势,戴安澜暂时采取了守势,然后大家在昆仑关一带山地暂时对峙。

同年12月,蒋介石决定发动反攻。并且亲自授权戴安澜:“属下将士若有不积极努力进攻,达不成任务者,可就地处置”。戴安澜亲自率领两个团的兵力,以大刀、铲刀和血肉之躯,一路披荆斩草开路,突破日军密密麻麻的铁丝网,而且还组成敢死队,最终攻克昆仑关……从日军战死的第21旅团长中村正雄身上搜出的日记里面写道:大日本帝国皇军第五师21旅团在日俄战争中赢得了“钢军”的称号,那是因为我们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国军队更加顽强的军队。这是被誉为强大的“钢军”的敌人对手对戴安澜所部的心里话。

昆仑关大捷是中国军队获得的一次关键性胜利,也是日军自视为侵华以来陆军最为损失惨重的一次失利。而蒋介石也说:“昆仑一战乃抗战以来前所未有之胜利,全赖你(指戴安澜)指挥有方,文武双全”。

1942年初,国民政府组织了远征军,戴安澜的200师入缅参战,3月份的同古血战,200师仅以9000人的兵力,面对数倍于己而且还有空军支援的日军,他们孤军作战,抗击两万多日军达到10多天之久,打退了敌人的二十多次冲锋,歼灭敌人四千多人……通过这次同古之战,再加上结合前面的战斗,戴安澜让蒋介石给频频赞赏:说是戴安澜的黄埔精神战胜了日军的“钢军”、战胜了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

戴安澜:黄埔精神战胜了日本的“钢军”与武士道精神

1942年5月,由于掩护撤退的戴安澜200师与军部失去了联系,在前路不通、后有追兵的情况下,他们6000多人进入了缅北的野人山……后面又受到大批的日军伏击,戴安澜身受重伤,由于环境恶化以及缺医少药,戴安澜将军在1942年的5月26日,在缅甸不幸去世。(下面图片是戴安澜将军遗言)。

戴安澜:黄埔精神战胜了日本的“钢军”与武士道精神

戴安澜将军去世后,蒋介石去电指示:务必将遗体带回来国内。戴安澜将军遗体回来之日,云南腾冲一路的人们沿街跪拜,有一位云南的华侨,看到戴安澜连像样的棺材都没有,当时就将为自己准备的楠木棺材给捐给了戴安澜将军。(下面图片是当年戴安澜将军出殡图片)。

戴安澜:黄埔精神战胜了日本的“钢军”与武士道精神

戴安澜将军为国捐躯,国民政府也举办了隆重的国葬。同时追授戴安澜将军为中将。(新中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大家都为国家失去了一位民族英雄而悲痛不已。下面就是当年大家为戴安澜将军题写的挽联挽词了:

蒋介石: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

毛泽东: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罢威。浴血东瓜守,驱倭堂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周恩来: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彭德怀:将略冠军门,日寇几回遭重创;英魂羁缅境,国人无处不哀思。

邓颖超:气壮山河。

林森:天地正气。

张治中:国外播雄威,万里尸归魂壮烈;军中草露布,千秋言在气清刚。

李济深:孤军歼敌捷报频来伟绩缅家声完节更逾谢元度,万里招魂灵旗倏下遐荒归战骨临风痛哭马文渊。

戴安澜:黄埔精神战胜了日本的“钢军”与武士道精神

戴安澜不但忠贞爱国、善于带兵打仗,还能写文章,是一位文武双全的爱国良将。下面就以一首戴安澜豪迈的诗来结尾这篇文章吧。

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戴安澜)。

最后,向戴安澜将军致敬!戴安澜将军永垂不朽!

戴安澜:黄埔精神战胜了日本的“钢军”与武士道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