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濂:追尋簡牘書法的過往,是發現藝術自我的過程|大米藝術

[ 本文共計1462字 · 建議閱讀3分鐘 ]

文 / 陳振濂


將簡牘書法進行當代意義的藝術轉換,是一件相當艱難的事情。陳振濂先生以他的藝術敏感,竭力尋找著歷史與自我的契合點,把對簡牘書法的痴迷、遐想和探索的慾望,通過自我體驗的情境方式緩緩講出,體現了一名藝術家攀登跋涉藝術高峰的執著渴念。

——施晗


從事秦漢竹簡木牘的研究,其實在十多年以前就已經著手展開了。

早在80年代初,我在學習書法時,就痴迷於簡牘書法那種肆意飛揚無所顧忌的風姿。如果和求厚重求規範的石刻碑誌相比,臨習漢簡實在是一個非常酣暢淋漓、痛快揮灑的過程。尤其是我們平時習慣於從唐碑歐顏入手;寫漢隸也是取石刻拓片如《張遷碑》《史晨碑》《禮器碑》《西狹頌》莊嚴一路,一旦看到如此肆無忌憚的漢簡木牘,怦然心動,追慕效仿,忙得不亦樂乎。

陳振濂:追尋簡牘書法的過往,是發現藝術自我的過程|大米藝術

陳振濂

但環顧當時的實際情況,書法界當然也有對漢簡投入的成年書家們的作品展出與書冊問世。粗粗看來,卻與我心目中的“簡牘書法”相去甚遠。

對應於厚重莊嚴的漢碑,世俗的理解彷彿必然是走向它的反面——輕盈佻達,任性揮灑;用筆一滑而過,輕薄草率而無任何講究的技法動作,如頓挫絞衄疾遲輕重伸屈的種種藝術表達,蕩然無存,只是一味划過去而已。而字形結構亦是抓住一兩個簡便的造型,作粗率的概念化的變形和伸延擴張,語彙格調十分貧乏。

陳振濂:追尋簡牘書法的過往,是發現藝術自我的過程|大米藝術

陳振濂書法作品

這樣的簡牘書法,實在是既缺乏魅力也毫無想象空間,如果它也能構成一個類型的經典樣式,那絕對是令人萬分失望、甚至是絕望的。對簡牘書法現狀的不滿和失望,構成了我最初步的記憶

於是,在80年代後期,在一次電視教學實況錄像中,我特別著意地在攝像機鏡頭前,用我自己理解的、對真正的簡牘書法用筆和筆法體系,進行了具有個人性格的特定解讀;並通過實際的書寫行為過程,大致展示了它的基本形態。記得我還順手寫了一段題跋,記錄了當時的這段試圖“反撥”時風的感想。題跋的具體文句因隨手記錄,時隔近30年,已經記不清了。但當時的這一心情,仍然記憶猶新。因為它飽含了我在其時一種深切的體察、領悟、選擇和判斷。

陳振濂:追尋簡牘書法的過往,是發現藝術自我的過程|大米藝術

陳振濂書法作品

2009年12月,我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了《意義追尋》大展,其中特別設置了一個子展覽,叫《簡牘百態》。那是經過了幾個月的琢磨斟酌後,才呈現出來的探索性成果。當時的展覽是一個超大的規模,構成內容太多;《簡牘百態》當然不可能在其中擔綱主導,最多是聊備一格。故爾“簡牘”一項,也未及展出百件,不過30多件而已。但從章法、字法、筆法三者所作的探索,在簡牘一系中自認為還是富於開拓性的。尤其是在通過對簡牘的研究思考從而對整個書法的創作形式、筆法、字形諸項進行重新檢驗反思方面,在我自己的研究生涯中,論收穫也是可圈可點的。

又是十年過去了。從今年春夏開始,對“簡牘書法”的關注又讓我燃燒起一種創意的激情。在書店看到有日本二玄社精印的《簡牘名跡選》12冊,我一口氣買了兩套;朝夕翻閱,相伴為樂。

陳振濂:追尋簡牘書法的過往,是發現藝術自我的過程|大米藝術

陳振濂書法作品

9月,因為中國文聯的公幹到長沙,我提出要看看著名的長沙走馬樓吳簡,於是去了長沙簡牘博物館和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承館方所方尤其是李鄂權館長郭偉民所長熱情接待,出示長沙所出土的簡牘原物藏品數十件,讓我大開眼界。我原先所關注的走馬樓吳簡倒並沒有讓我激動不已;但長沙各處出土漢簡原物之精美,尤其是裡耶秦簡,真是讓我驚訝萬分。

這種面對實物、直接上手仔細品味的體驗,是過去在參觀甘肅的博物館時看簡牘展示櫥窗,和一般翻閱精美印刷品時從未有過的。記得當天晚上在酒店,我沉湎在白天手持竹簡木牘細緻觀察討論筆畫姿態的情境中不能自拔,還曾寫了一首七律以抒心懷。

陳振濂:追尋簡牘書法的過往,是發現藝術自我的過程|大米藝術

陳振濂書法作品

返回杭州之後,下決心趁熱打鐵,以一種新鮮的精神狀態,再投入到“簡牘書法”的研究中去。

————

陳振濂,浙江鄞縣人,中國文聯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陳振濂:追尋簡牘書法的過往,是發現藝術自我的過程|大米藝術

大米藝術

出品人 | 施晗

主編 | 李妙染 責編 | 趙國林 王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