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有一颗百年古树,曾救了一村人的命!

濮阳有一颗百年古树,曾救了一村人的命!


在中华龙乡濮阳有一个庞姓村落,明朝万历年间庞氏祖先移居于此,经过五百多年的繁衍生息,渐渐形成如今的经开区昆吾路庞王合村。在这个古老乡村的发展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就是村里的那些榆树。榆树寓意吉祥富裕,先祖们在此地种了很多的榆树,寄托着对后代子孙的美好期望。


濮阳有一颗百年古树,曾救了一村人的命!


现在村子里就住着一棵年代久远的老榆树,树龄距今已有120岁左右了,经测量树围约为200厘米,树体半径有70厘米,树冠半径约12米。相传这棵榆树旁还有一棵年代更久的榆树,这棵树是老榆树衍生的子树,一百年多年来的风雨变迁,历经战火与灾难,它承载着祖辈的祈愿存活下来,并逐渐长成如今繁茂的古树,实属不易。每每村里老人谈起这棵树,总有和它相关的鲜活故事,尤其那些困难灾荒年代救命的故事,感动着我们。

濮阳有一颗百年古树,曾救了一村人的命!


据老人讲1938年春天,日本侵略中国进驻濮阳的时候,当时有个十几人的小分队来到庞王合村扫荡,日本鬼子进入村庄后就到处抢吃的,横行霸道,无恶不作。到我太爷爷家里的时候正好是正午饭点,他们说中午就要在我们家吃了,催促家人赶紧生火做饭,接着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却一无所获,也没有找到什么吃的,我太爷爷说家里穷吃了这一顿没有下一顿,他们不信觉得我太爷爷把吃的藏起来了。他们很生气,于是就把我太爷爷绑在这棵榆树上,用枪托殴打我太爷爷并威胁要杀了太爷爷。看着那绳子深深勒紧老榆树的躯干,看着奄奄一息的太爷爷,太奶奶想到了家里剩下的最后一碗玉米面。突然太奶奶站起来去院子里拿出钩子,日本人勾起枪指向太奶奶,拦住质问她想干什么,太奶奶指了指树说钩点榆钱做吃的。太奶奶蒸了一锅榆钱馍馍,日本人吃完才放了我太爷爷,还村子一时安宁。榆树无言,却有救命之恩,从此后我们家对这颗老榆树感情更加深厚,无论院子房子如何改建,从不肯动它半分。人与树的情缘就这样结下,世代传承。


濮阳有一颗百年古树,曾救了一村人的命!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榆树虽经百年,未见老去,高大古朴中更见自然的力道,枝干遒劲,榆钱丰实,抓一把吃在口中回味悠远,用它做出来的榆钱馍馍更是香甜软润,是乡亲们年年都翘首盼望的美味珍馐。尤其是在当年的灾荒年代不知道它救了村里多少人的命,有救命之恩,更是心灵的寄托,村民们把它当作救命树,经常在树下烧香祈福,慢慢也成了一棵许愿树。用榆钱儿加上小米煮粥,“榆钱儿粥”吃起来滑润喷香,味美无穷,吃在嘴里,品在心间,不自觉地让人想起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杯盘粉粥春光冷,池馆榆钱夜雨新”的诗句。它又是鸟儿们的天堂,喜鹊、麻雀、青燕、灰雀纷纷来筑巢安家,到了春天,树上热闹的就跟开会一样,并且还有站岗的放哨的,称为奇观。清晨鸟儿们叽叽喳喳,百鸟鸣唱,唤醒了村里年轻人一天的生活热情,而晨起的老人们则来到古榆树下,慢慢的走上几圈儿,坐在树下,听鸟儿鸣唱,闻树木清香,缕缕花白的胡须,打发着悠闲的老年时光。


濮阳有一颗百年古树,曾救了一村人的命!


是啊,这棵古老的榆树,正跨过百年风霜,和我们共享新社会的和谐静好!

我的老母亲已经八十多岁,我也到了花甲之年,人生还有多少年,我们还能陪伴这棵树多久呢?老母亲每天都要去院子摸摸它,碰到雨雪天也要拄着拐杖在门口远远地看它一眼,好像只有这样才算是完成了一天的使命。我们年龄大了,只想好好守护这棵树;我们思想跟不上趟儿了,只想好好陪着这棵树。它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是“家”的一部分,也是村里百姓的心灵寄托。


濮阳有一颗百年古树,曾救了一村人的命!


为了能够承载庞氏祖先对庞氏后人的美好祝愿,也为了庞氏后人见证庞氏血脉的传承,更为了保护这课对庞氏后人有养育之恩和救命之恩的古树,我们特此申请鉴定此树为古树,并进一步挂牌保护,希望她的身影,能永远的为开发区建设增添异彩,为景观建设增加亮点,为绿化环保鼓气壮威,为濮阳市创建森林城市助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