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有一顆百年古樹,曾救了一村人的命!

濮陽有一顆百年古樹,曾救了一村人的命!


在中華龍鄉濮陽有一個龐姓村落,明朝萬曆年間龐氏祖先移居於此,經過五百多年的繁衍生息,漸漸形成如今的經開區昆吾路龐王合村。在這個古老鄉村的發展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就是村裡的那些榆樹。榆樹寓意吉祥富裕,先祖們在此地種了很多的榆樹,寄託著對後代子孫的美好期望。


濮陽有一顆百年古樹,曾救了一村人的命!


現在村子裡就住著一棵年代久遠的老榆樹,樹齡距今已有120歲左右了,經測量樹圍約為200釐米,樹體半徑有70釐米,樹冠半徑約12米。相傳這棵榆樹旁還有一棵年代更久的榆樹,這棵樹是老榆樹衍生的子樹,一百年多年來的風雨變遷,歷經戰火與災難,它承載著祖輩的祈願存活下來,並逐漸長成如今繁茂的古樹,實屬不易。每每村裡老人談起這棵樹,總有和它相關的鮮活故事,尤其那些困難災荒年代救命的故事,感動著我們。

濮陽有一顆百年古樹,曾救了一村人的命!


據老人講1938年春天,日本侵略中國進駐濮陽的時候,當時有個十幾人的小分隊來到龐王合村掃蕩,日本鬼子進入村莊後就到處搶吃的,橫行霸道,無惡不作。到我太爺爺家裡的時候正好是正午飯點,他們說中午就要在我們家吃了,催促家人趕緊生火做飯,接著把家裡翻了個底朝天,卻一無所獲,也沒有找到什麼吃的,我太爺爺說家裡窮吃了這一頓沒有下一頓,他們不信覺得我太爺爺把吃的藏起來了。他們很生氣,於是就把我太爺爺綁在這棵榆樹上,用槍托毆打我太爺爺並威脅要殺了太爺爺。看著那繩子深深勒緊老榆樹的軀幹,看著奄奄一息的太爺爺,太奶奶想到了家裡剩下的最後一碗玉米麵。突然太奶奶站起來去院子裡拿出鉤子,日本人勾起槍指向太奶奶,攔住質問她想幹什麼,太奶奶指了指樹說鉤點榆錢做吃的。太奶奶蒸了一鍋榆錢饃饃,日本人吃完才放了我太爺爺,還村子一時安寧。榆樹無言,卻有救命之恩,從此後我們家對這顆老榆樹感情更加深厚,無論院子房子如何改建,從不肯動它半分。人與樹的情緣就這樣結下,世代傳承。


濮陽有一顆百年古樹,曾救了一村人的命!


時光荏苒,歲月變遷,榆樹雖經百年,未見老去,高大古樸中更見自然的力道,枝幹遒勁,榆錢豐實,抓一把吃在口中回味悠遠,用它做出來的榆錢饃饃更是香甜軟潤,是鄉親們年年都翹首盼望的美味珍饈。尤其是在當年的災荒年代不知道它救了村裡多少人的命,有救命之恩,更是心靈的寄託,村民們把它當作救命樹,經常在樹下燒香祈福,慢慢也成了一棵許願樹。用榆錢兒加上小米煮粥,“榆錢兒粥”吃起來滑潤噴香,味美無窮,吃在嘴裡,品在心間,不自覺地讓人想起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杯盤粉粥春光冷,池館榆錢夜雨新”的詩句。它又是鳥兒們的天堂,喜鵲、麻雀、青燕、灰雀紛紛來築巢安家,到了春天,樹上熱鬧的就跟開會一樣,並且還有站崗的放哨的,稱為奇觀。清晨鳥兒們嘰嘰喳喳,百鳥鳴唱,喚醒了村裡年輕人一天的生活熱情,而晨起的老人們則來到古榆樹下,慢慢的走上幾圈兒,坐在樹下,聽鳥兒鳴唱,聞樹木清香,縷縷花白的鬍鬚,打發著悠閒的老年時光。


濮陽有一顆百年古樹,曾救了一村人的命!


是啊,這棵古老的榆樹,正跨過百年風霜,和我們共享新社會的和諧靜好!

我的老母親已經八十多歲,我也到了花甲之年,人生還有多少年,我們還能陪伴這棵樹多久呢?老母親每天都要去院子摸摸它,碰到雨雪天也要拄著柺杖在門口遠遠地看它一眼,好像只有這樣才算是完成了一天的使命。我們年齡大了,只想好好守護這棵樹;我們思想跟不上趟兒了,只想好好陪著這棵樹。它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是“家”的一部分,也是村裡百姓的心靈寄託。


濮陽有一顆百年古樹,曾救了一村人的命!


為了能夠承載龐氏祖先對龐氏後人的美好祝願,也為了龐氏後人見證龐氏血脈的傳承,更為了保護這課對龐氏後人有養育之恩和救命之恩的古樹,我們特此申請鑑定此樹為古樹,並進一步掛牌保護,希望她的身影,能永遠的為開發區建設增添異彩,為景觀建設增加亮點,為綠化環保鼓氣壯威,為濮陽市創建森林城市助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