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落选、造假频发,中国科技圈怎么了?

随着国庆黄金周的逝去,2018年诺贝尔奖各个领域奖项得主陆续揭晓。10月8日,诺奖官网公示2018年最后一个奖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而不出意外的是今年依旧没有中国人。

但是,2018年度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将得者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庶佑在授奖后的一个行为,无不让中国人紧急敲响在思想、行为上的警钟。京都大学教授庶佑在接受诺贝尔奖高达1亿1500万日元奖金后,不假思索地将全额奖金捐献给了自己的母校京都大学,用于支持更多年轻研究者的研发工作,以形成一个良性、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闭环。


诺贝尔落选、造假频发,中国科技圈怎么了?


反观时下中国科技圈发展状况,虽近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层面下不断掀起创业热浪,让创新创业成为国人家常便饭时焦点话题。但实际上,由于众多国人“根基”不稳、急功近利,往往生产出来的产品、技术是含有水分的,或是经不起市场考验。

比如,今年8月号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2.5亿融资的“红芯浏览器”,被曝光使用了谷歌chrome的内核技术,基本上算是一个“套壳”软件,完全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只是一个换了“包装”的谷歌浏览器。因为chrome这个项目已经实现了开源,全球互联网公司可在其的基础上去开发自己的浏览器,仅需标注来源即可。


诺贝尔落选、造假频发,中国科技圈怎么了?


其次,在近日曝光“科大讯飞AI同声传译造假”中,一位自称在现场的同声传译员爆料科大讯飞在近日举办的一场会议上采用的智能翻译并非AI翻译,而是建立在人工同传的文稿基础上,通过机器朗读出来,其中并未含有任何AI翻译技术,同时因事先未告知同声传译员,可涉嫌侵权他们的知识产权。

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号称自己发明了“汉芯”,该芯片每秒可以进行亿次计算,已远超当时国际芯片技术的水平,后续陈进还因此获得了相关政府单位上亿元的资助。但在2006年时,经匿名人士在清华大学水木年华BBS上曝光该项技术系造假,对此取消了他所有的头衔并追回资助款项。


诺贝尔落选、造假频发,中国科技圈怎么了?


对此,上述所有真实方案反馈了我们一个信息:中国科技圈光明的一面璀璨夺目,另一面却异常黑暗。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大环境,促使一个个莘莘学子陷入科技造假、圈钱的迂腐之地呢?

但事实可以告诉我们,如何去改善这个环境:

1,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稳定科研人员和企业家的信息;

2,科研人员要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所有的创新项目,若是有可观的市场,应该加以专利、版权等保护;

3,要加大对科技研究费用的投入,提高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

4,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间的知识产权、科技交流与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