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落選、造假頻發,中國科技圈怎麼了?

隨著國慶黃金週的逝去,2018年諾貝爾獎各個領域獎項得主陸續揭曉。10月8日,諾獎官網公示2018年最後一個獎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而不出意外的是今年依舊沒有中國人。

但是,2018年度諾貝爾生理或醫學將得者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庶佑在授獎後的一個行為,無不讓中國人緊急敲響在思想、行為上的警鐘。京都大學教授庶佑在接受諾貝爾獎高達1億1500萬日元獎金後,不假思索地將全額獎金捐獻給了自己的母校京都大學,用於支持更多年輕研究者的研發工作,以形成一個良性、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閉環。


諾貝爾落選、造假頻發,中國科技圈怎麼了?


反觀時下中國科技圈發展狀況,雖近年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戰略層面下不斷掀起創業熱浪,讓創新創業成為國人家常便飯時焦點話題。但實際上,由於眾多國人“根基”不穩、急功近利,往往生產出來的產品、技術是含有水分的,或是經不起市場考驗。

比如,今年8月號稱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獲2.5億融資的“紅芯瀏覽器”,被曝光使用了谷歌chrome的內核技術,基本上算是一個“套殼”軟件,完全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只是一個換了“包裝”的谷歌瀏覽器。因為chrome這個項目已經實現了開源,全球互聯網公司可在其的基礎上去開發自己的瀏覽器,僅需標註來源即可。


諾貝爾落選、造假頻發,中國科技圈怎麼了?


其次,在近日曝光“科大訊飛AI同聲傳譯造假”中,一位自稱在現場的同聲傳譯員爆料科大訊飛在近日舉辦的一場會議上採用的智能翻譯並非AI翻譯,而是建立在人工同傳的文稿基礎上,通過機器朗讀出來,其中並未含有任何AI翻譯技術,同時因事先未告知同聲傳譯員,可涉嫌侵權他們的知識產權。

2003年,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號稱自己發明了“漢芯”,該芯片每秒可以進行億次計算,已遠超當時國際芯片技術的水平,後續陳進還因此獲得了相關政府單位上億元的資助。但在2006年時,經匿名人士在清華大學水木年華BBS上曝光該項技術系造假,對此取消了他所有的頭銜並追回資助款項。


諾貝爾落選、造假頻發,中國科技圈怎麼了?


對此,上述所有真實方案反饋了我們一個信息:中國科技圈光明的一面璀璨奪目,另一面卻異常黑暗。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大環境,促使一個個莘莘學子陷入科技造假、圈錢的迂腐之地呢?

但事實可以告訴我們,如何去改善這個環境:

1,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穩定科研人員和企業家的信息;

2,科研人員要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所有的創新項目,若是有可觀的市場,應該加以專利、版權等保護;

3,要加大對科技研究費用的投入,提高科技人才創新能力和人力資本;

4,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國際間的知識產權、科技交流與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