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祖查慎行的一首诗,您一定背过,在此品读一下

查慎行,清朝人,字夏重,号他山、烟波钓徒,金庸“金大侠”先祖。自小聪慧过人,五岁能诗,六岁通声韵,工属对,十岁做《武侯论》,可谓天才一样的存在。

古人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十岁后,查慎行出门远游,踪迹遍及云贵、华中、华北、东南沿海,写出大量诗作,声名大振。游历其间,偶遇清廷大员纳兰明珠,深得赏识,被留在府上,辅导纳兰性德弟弟揆叙读书,和纳兰性德关系也相当不错。

金庸先祖查慎行的一首诗,您一定背过,在此品读一下

湖上泛舟

清人注重唐诗,查慎行却学苏轼、陆游,一生诗词“不下万首”,得宋人之长而不染其弊。朱庭珍在《筱园诗话》中这样评价查慎行的诗词:以白描为主,入深出浅,时见巧妙,卓然成一家。可见查慎行在当时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

我们今天要推荐的这首诗曾经编入初中教材,很多朋友应该是耳熟能详,这首诗就是《舟夜书所见》: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金庸先祖查慎行的一首诗,您一定背过,在此品读一下

月黑见渔灯

这首诗典型查慎行的风格,平白如话、深入浅出,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面:渔灯暗月、孤光点萤,小风习习,星斗满天。

这首诗语句浅显、意思却不浅白,开头“月黑”两字,出其不意,点出了当时天上有月亮,可是天空并不明朗,有云彩遮盖,为后面的“渔灯”“萤火”做了场景上的铺垫,形成对比,更加引人注目。同时也让读者感觉到夜晚的安静,而这种静谧之美很快就会被打破。“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河面一阵微风吹过,推动着水面、形成粼粼波纹,渔火的灯光倏然散开,河面好像撒落了无数的星星。

金庸先祖查慎行的一首诗,您一定背过,在此品读一下

微微风簇浪

诗人先扬后抑,以静制动、动静结合,几笔勾勒,栩栩如生。让枯燥、无趣的文字顿时充满了灵性,让清冷的夜晚沾染了浪漫色彩。这种浪漫,这种雅致,体现了诗人雅致的性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老粗出人物”,但就诗词方面来说,没有细腻的心理感受,没有浪漫的人文情怀,是写不出这样的语句的。这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敏感的触觉以及丰富的联想。

做一位诗人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写出被大家记得住的、能够得以流传的诗作更是不易,这需要下大功夫。多少年的默默无闻,才能换个一朝成名,而大部分为文者则淹没在人海,芸芸众生,几不可见,一生清苦,终无所成。

金庸先祖查慎行的一首诗,您一定背过,在此品读一下

夕阳晚照

当然,很多时候,写一些东西,都是给自己的。假使能够“墙内开花墙外香”,也不错。念书人很多时候,并不清高,只是没个好价钱罢了。都是人,没必要自恃高尚,保持一份善心就可以了。

查慎行的仕途还是一帆风顺的。李商隐、柳永等诸多天才人物,科举总是不顺,有的竟然考了三五次、七八次才考中。就像唐朝的曹松,就是写“只到天涯天尽处,不曾私照一家人”的那位,他考中进士,已经是天复元年(公元901年)的事,那一年他已经70挂零、满头白发了,考中后任职第二年就去世了。这会想想当时的科举,含金量还是很高的,只要考中,不管出身、年龄大小,都能给个一官半职,最起码是编制内的人。

金庸先祖查慎行的一首诗,您一定背过,在此品读一下

书香暖怀

更特别的是与曹松同一榜的竟然有五位古稀老人,另外四人是王希羽、刘象、柯嵩、郑希颜。这在当时成为佳话,号称五老榜。现在看来,范进五十多岁中举,确实值得庆贺,一时高兴,有点昏了头,也在情理之中。

查慎行则不然,23岁就进士及第,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一步进入最高阶层。当然查家书香门第,聪明人很多,其长子可建、堂弟嗣珣都是进士,时称“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近代则有查良镛就是金庸“金大侠”,都是了不起的人物。

金庸先祖查慎行的一首诗,您一定背过,在此品读一下

涧水清波

“人各有命,富贵在天”,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戒急戒燥,尽最大可能做好自己。看好书、写好字、做好人。倘若有所成就,也不用过多喜悦;假使时运不济,也对得起自己,无愧于心。

海舟原创,敬请关注。诚意十足,干货满满。欣喜相逢,相知相悦。把酒诗话,引吭高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